分享

致敬最可爱的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档案文献网上展览(二)

 雪峰读书 2022-05-17 发布于黑龙江


第二部分  战地黄花不畏强暴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后,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不惧敌人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克服种种困难,与敌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第一单元五战五捷扭转战局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上旬),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战五捷,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势,奠定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基础。



    五次战役经过略图

    第一次战役  出奇制胜

 第一次战役期间(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配合作战,迫使敌人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稳定了朝鲜战局。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敌阵地运动。

    中国人民志愿军追歼美陆战第二十四师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侦察敌情

    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在黄草岭阵地上指挥战斗


    1950耐10月26日,毛泽东同志关于我军第一仗须歼灭三个伪军师复彭德怀并高岗的电报手稿。(中央档案馆提供)

  1950年11月8日,《东北日报》刊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朝鲜西北部反击重创敌军的报道。

   
第二次战役  诱敌反击

 第二次战役期间(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收复平壤及“三八线”以北除东部沿海的襄阳以外的全部地区,全部失地,迫使敌人转入防御。图为柳潭里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

    军隅里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冲向敌阵地。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因作战英勇,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嘉奖电后亲笔写下“三十八军万岁”,从此“万岁军”名扬四海。图为三十八军在与敌军作战。


 1950年12月1日,彭德怀通令嘉奖三十八军并祝胜利的电文。(中央档案馆提供)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一口炒面一口雪”,在朝鲜战场上一次又一次地痛击敌军。

  毛泽东同志的儿子毛岸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总部机要秘书、俄文翻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参谋。1950年11月25日,在大榆洞遭敌机轰炸而牺牲。图为1958年2月17日,周恩来同志、陈毅同志等到毛岸英烈士墓前祭扫。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忍着寒冷,眠宿在风雪交加的山林中,以恢复战斗的疲劳和防避敌机的空袭。


    1950年12月13日,毛泽东同志关于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等问题给彭德怀并高岗的电报手稿。(中央档案馆提供)

    1951年12月7日,《东北日报》刊载的朝鲜人民军与我志愿军解放平壤的报道。

 杨根思(彩墨画)1950年11月25日,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奉命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1071高地"东南屏障的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美军第八次进攻后,只剩下杨根思和一位受伤的战士。当敌军发起了第九次进攻时,杨根思抱起最后的炸药包,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任务,自己壮烈牺牲,时年28岁。

 
  第三次战役  破敌防线

第三次战役期间(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突破“三八线”,狠狠打击了敌军,粉碎了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

  中国人民志愿军突破敌人“三八线”防线 

    中国人民志愿军攻破敌“三八线”防御阵地,抢占制高点截断敌人退路。

    突破“三八线”,中朝人民军队突击部队向敌冲锋。

    三八线图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强渡汉江追击溃败的美军

    1951年元旦,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以雪水代酒,为胜利干杯。

    汉城(首尔)解放,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进入汉城独立


  1951年1月1日,《抗美援朝报》第一期刊载的抗美援朝战场情况。

    1951年1月3日,《东北日报》刊载的“三八线”以北全部光复的报道。
   
第四次战役  战略防守

 第四次战役期间(1951年1月27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争取时间,掩护我军主力修整、补充和集结,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了防御作战。图为在黄巨山阻击战中坚守阵地两昼夜,打退敌人十多次冲锋,荣获“黄巨山英雄连”称号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汉江北岸构筑防御工事

 由于美军遭到朝中人民的沉重打击,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51年4月11日下令将美军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撤职,由李奇微接任。图为当时报纸上刊载的麦克阿瑟下台的消息。

  1951年1月19日,毛泽东关于修改“在中朝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上的报告”问题给彭德怀的电报手稿。(中央档案馆提供)

    1951年2月11日黄昏,我主力部队在东线横城方向实施反击。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员在向部队布署作战任务。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四四七团经过五次反冲击,夺回了白云山阵地。图为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该团“白云山团”奖旗。

   
第五次战役    强势反击

第五次战役期间(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反击战。图为司令员杨得志(右)和政委李志民(左)等在指挥部队渡过临津江。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炮火的掩护下,突破“联合国军”在临津江的防御。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事指挥员在观察敌情布置战斗

 在朝鲜加平北马场里歼灭英二十七旅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轻机枪射手对敌人反冲锋部队扫射。

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队向敌人轰击

    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头部队匍匐前进侦察敌情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即将冲上昭阳江南岸。


 1951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关于同美军作战的战略战术问题给彭德怀的指示。(中央档案馆提供)

    中国人民志愿军向加平的敌人发起攻击

1951年6月17日,《东北日报》刊载的关于朝鲜战场的报道。

    五次战略性战役获得重大收获:一是歼敌23万余人,把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二是迫使敌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了停战谈判。

   
第二单元以打促谈战略相持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1951年6月中旬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依托构筑的地下工事,先后粉碎了敌人实施的“夏秋攻势”“绞杀战”“细菌战”以及侧后登陆计划等。

    粉碎侵略军的“夏秋攻势”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遭受重创,被迫表示愿进行停战谈判,朝中代表团与“联合国军”代表团商定在开城举行停战谈判。图为1951年7月双方代表就军事分界线问题进行谈判。

美军飞机侵入开城中立区轰炸、扫射,破坏停战谈判。1951年8月至10月,又悍然发动夏、秋季攻势。图为中立区被轰炸的惨景。

 1951年9月29日,“联合国军”不甘心夏季攻势的失败,又发起了秋季攻势。图为防守天德山阵地的志愿军第四十七军战士反击“联合国军”进攻。

 坚守天德山的勇士们,与美军血战4昼夜,击退了10倍于己敌人的疯狂进攻。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向敌人发起反击。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四一师四二二团五连,坚守天德山阵地,取得了歼敌800余人的光辉战绩,获得“天德山英雄连”称号。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进入阵地

 1951年9月29日至10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夏、秋季防御战役示意图。

   
粉碎侵略军的“绞杀战”

 1951年8月开始,美军凭借“空中优势”发动了目的在于摧毁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和运输补给线的所谓“绞杀战”。图为美机轰炸中国人民志愿军交通线。

  成千上万架飞机,成千上万吨炸弹,日夜不停地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的铁路、桥梁等一切设施滥施轰炸。图为被美军飞机炸毁的朝鲜沸流江大桥。

    被美军飞机炸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用机车

    被美军飞机炸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用列车。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历时10个月的反“绞杀战”中,建成了以兵站为中心,铁路与公路相结合,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兵站运输网,形成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图为满载坦克的列车通过修复的铁路开往前线。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清除敌机投掷在交通线上的定时炸弹

  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战士跃入刺骨的冰流中清理桥基抢修桥梁

 1952年2月6日,《东北日报》刊载的朝中人民部队连续歼灭许多敌军,我人民空军沉重打击美国空中强盗的报道。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年(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0月20日)战绩

  年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反“绞杀战”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获得了光辉的战绩。图为待命出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航空兵某飞行大队机群。

 赵宝桐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三师第七团第三队大队长赵宝桐,在空战中先后击落敌机七架,击伤两架。

    1952年6月19日,《东北日报》刊载的击落击伤八架敌机的志愿军空军英雄赵宝桐的报道。

    中国人民志愿军汽车运输队在崎岖的山路上,不分昼夜地把大批军需物资运往前线。
 
粉碎侵略军的“细菌战”

 1952年初,美国侵略者为挽回其节节败退的局面,竟违背国际公约和人类公德,在朝鲜战场上发起了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并将细菌战的范围扩大到中国东北地区,图为反对美国侵略者进行细菌战示威游行的妇女队伍。

    反对美国侵略者进行细菌战示威游行的农民队伍

    反对美国侵略者进行细菌战示威游行的工人队伍

    反对美国侵略者进行细菌战示威游行的青年队伍

    反对美国侵略者进行细菌战示威游行的小学生队伍

1952年3月19日,调查团团员昆虫专家刘崇乐先生(右起第1人穿防疫服者)、民兵中队长孙栗仁(中)、国际法学专家梅汝敖先生(左)赴安东(丹东)市浪头区平中街调查。

 1952年9月15日,《东北日报》刊载的美国军队在朝鲜和中国发动细菌战事实的调查结论。




  1952年3月2日,东北人民政府、东北军区发布联合命令,积极行动起来支援朝鲜人民,给美帝利用细菌作战予以回击。

  爱国卫生运动中街头黑板报刊出了“搞好环境卫生,粉碎帝国主义细菌战”的宣传材料。

     防疫人员进行渗水沟渠的消毒

 捕灭美机撒下的昆虫之后、防疫人员进行室外消毒。

   
战术反击作战

 1952年9月18日至10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大量杀伤敌人并破坏敌人发动的局部进攻计划,举行了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痛击敌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炮兵阵地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阵地上

    中国人民志愿军反坦克小组袭击坦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

 在激烈的坑道战中,重伤员不能直接参加战斗,就在坑道里压子弹。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在讨论战术

 中国人民志愿军充分利用坑道工事,实施坚守防御战术。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地下坑道的生活情景。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8日,“联合国军”开始了大规模进攻,目的是首先夺取上甘岭,尔后夺取五圣山,企图在我军防线上突破一个缺口,以便给自己在谈判中争取有利地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挥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经过反复争夺,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终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惨败而告终。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参战部队序列表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庄严向祖国宣誓:坚守坑道,战斗到底。

 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神炮手向敌人猛烈还击。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冒着炮火猛攻敌人阵地

    上甘岭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冲锋。

 邱少云1952年10月11日,在朝鲜金化以西391高地反击战中,邱少云所在排奉命于夜间潜伏在距敌军阵地60余米处的草丛中,待次日傍晚配合大部队发动突袭。12日中午,敌人发射的一颗燃烧弹落在他潜伏点附近,引起烈火烧身。为不暴露潜伏部队,他强忍剧痛,坚持不动,直至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体现了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

 孙占元1952年10月14日,孙占元率领突击排夺回597.9高地的一个阵地,接近2号高地时,他双腿受重伤。仍顽强地坚持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友爆破,摧毁3个火力点。攻上了2号阵地。又利用缴获的机关枪轮番射击,一连打退敌人两次反扑,毙敌80余人。最后子弹打完,敌人拥上阵地,孙占元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炸死冲上阵地的敌人,壮烈牺牲。

 黄继光1952年10月19日,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当我突击部队被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所阻时,黄继光挺身而出,勇敢的冲向敌人的地堡。当他扔完手雷,炸毁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射击,严重影响突击部队前进。他忍着重伤剧痛,毅然以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人机枪射孔,为部队打开了突击道路,壮烈牺牲。

《东北日报》刊载的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报道


    第三单元以刚对钢打破神话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现代化战争。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美国军队,掌握着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其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武器装备相当落后。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不畏强暴、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弱胜强,以辉煌的战绩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美国“星条旗”被大火燃烧
   
美军在战场上投降

  美军举手投降

    美军战俘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抓获美军战俘

   用最精良的武器所装备起来的美国侵略军,在仅用轻武器装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击下,士气日趋低落,每个战役结束后,都有大批俘虏被押送下来。

    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击毁的美军坦克

    1950年中美实力对比表

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击落的美军飞机

    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击毁的美军大炮与车辆

    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击毁的坦克与车辆

    抗美援朝宣传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