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动作从何来,跟木偶学的?

 cxag 2022-05-18 发布于辽宁

图片

(来源:曾经牧牛人的博客)

      据齐如山说:“(京剧舞)台上的规矩,凡脚色上场,引子念完转身的时候,很有分别:若是内场椅(就是椅子在桌子的后边),脚儿在台前向右转,入座时向左转;若说外场椅(椅子在桌子前边),脚儿在台前向左转,入座时向右转。这是从前定而不可移的规矩。”——就是说,跟开车打方向盘似的,转过去,再转回来。

      那么这个规矩是怎么来的呢?

      齐如山说:“据内行人说,这个缘故,是因为戏剧渊源是由提线戏来的。”——提线戏,就是提线木偶戏。“倘都向右转,或永向左转,那提线岂不拧成绳子了吗?”

      如此说,真人演唱的戏曲,与木偶戏——确切地说,是跟提线木偶戏有着密切的关系;真人在舞台上唱戏的姿势、动作,有不少应该是从提线木偶哪里学来的。

      由此我想到了日本的能乐表演。

      2015年12月16日,我在日本大使馆观看了日本能乐传承人梅若女士的表演。据介绍,能乐,是公元8世纪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一种表演艺术。艺术家在表演的时候,一律戴面具,用来表现英雄、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这种表演形式太像中国古代的傩戏了。

      傩,本是中国古代一种祛除灾难、鬼怪的仪式,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因为鬼怪怕神,人要装成神就要借助面具,还要有锣鼓声来助威,后来,宗教仪式就发展成为娱乐人的表演。到了唐代,供人娱乐的多种娱乐形式之中,不仅有百戏,有踏摇娘,有参军戏,也有“大面”——大概就是戴着面具的傩戏吧,此外,还有了木偶戏。

      《封氏见闻录》(卷六)有一段文字:

      大历中,太原节度辛景云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祭讫,灵车欲过。使者请曰:“对数未尽。”又停车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縗绖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观戏。

       木偶戏的表演太逼真、太精彩了,以致送葬的人都忘了哭了!

      上面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唐朝大历年间,太原节度使辛景云去世了。在为他送葬的路上,各地的节度使都派人来致祭。其中范阳节度使送来的祭盘最为高大。祭盘上是一个木雕的尉迟敬德造像,“突厥斗将”,可以用机关操作使之行动,像活的一样。还有鸿门宴的故事情节,这段文字证明唐代已经有了木偶戏,而且木偶的制作技术已经很高超。

      众所周知,木偶,有布袋木偶,杖头木偶、提线木偶。笔者认为,上面这段文字中的木偶有可能是杖头木偶:高大的祭盘之下,有人在操纵。

    《中国木偶戏史稿》中考证,唐代已经有了牵线木偶,有《全唐诗》中的《咏木老人》为证:“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该书中还有本净和尚的一首《无修偈》,其最后两句是:“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引以上这些材料是想证明:唐代已经有了木偶戏,包括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戏,影响到真人表演的戏剧。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演员的动作。咱们还来说日本的能乐,因为这种艺术形式较多地表留了中国古代戏曲的样式。

      这是一段介绍能乐的文字:“能舞的特色是静态的,一曲当中没有甚大的缓急差异,身体在极度的紧张下呈现出仿佛如硬线条般的体态。……采取了重心向下全身呈现出坚实量感的动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态?是不是从木偶戏那里继承来的?

      笔者发现能乐艺术家在表演时,姿势永远是重心向下的下蹲式,胳膊的动作很机械,像机器人;转身,常常是90度的。尤其是能乐中的“折足”,这是一种“足底紧贴舞台地面,不举起脚踝部份的特殊运步法”,而“为了要能圆滑地使用此种运步法,必须采取膝盖弯曲、身体重心落在下半身的姿势”。这种步法以及这种“膝盖弯曲、身体重心落在下半身的运步姿势”,是不是也从提线木偶戏那里学来的呢?

      由此想到京剧表演的动作里,难道仅仅旋转方向与提线木偶有关,此外再也没有别的了么?武将的云手、拉山膀、走步的“亮靴底儿”,武打动作,还有传统的“捂肚子青衣”,是不是也与提线木偶戏有关呢?

      这只是我的一点联想,若要证实,还须进一步的考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