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行旧事——听老药工讲过去的事情(5)

 云中君fzncttqx 2022-05-18 发布于天津

【原贴正文】

关于戥子
戥盘底部和戥砣底部都錾(zàn)着相同的记号,各戥的记号不同,就像是戥子的“身份证”。每次用戥都要看看戥盘和戥砣的记号是不是一样,不能混用,否则不准。我学徒那会儿还用这样的戥子,记号是阿拉伯数字。现在的戥子都没有记号了,可能是标准化了吧。

图片

▲ 戥子,图片来自王颖健,感谢

每次用戥前都要定戥(把戥绳放到定盘星上,提戥看戥杆是否平衡),各种调剂教材还记载这个规矩,调剂比赛也列为评分项目。有老师傅讲还要检查戥盘是否干净,下边有没有粘东西。实际上老药店的店员经常擦抹调剂工具,但还是不能省略这个环节,这体现了老药工对调剂工作的认真。现在的药店大多没有定戥要求,实际定戥的人很少(只是参加比赛前练练),有一次抓完药才发现戥盘下面粘了点熟地可顾客已经拿走了,刚才抓的药还能准吗?
抓戥的手势也有讲究,右手手心向前,拇食指捏住毫绳,其他手指自然弯曲;左手似捏空杯状,套在戥砣上方。老师傅讲这样做的道理:万一药多了少了戥杆会上翘或下沉,右手小指无名指正好挡住上翘的戥杆头,戥杆末梢上翘左手顺势抓住戥砣,使戥子稳定不转,也不致洒药。现在都没传授了抓戥手势一人一样,右手有腕骨顶起的,有三指张开做OK状的,有做兰花指的,左手有放在戥杆上面的,有放戥砣下边的,甚至还有左手提毫的……。我们学徒时要是这样,老师傅看见就是一顿训。

图片

▲ 称量,图片来自全国技能大赛网,感谢

一味药秤完后随手将斗推回,斗架永远是整齐的。现在有些人抓药后不马上推斗,斗架表面有许多拉出或没全推回的斗子,参差不齐。当然,只要柜台里面宽绰,抓完药再一起推斗好像也没什么不行。先入为主的原因吧,我看着心里特不舒服总想替他推回去。
现在抓药的斗架前总是撒一地药,过去没有这样的。老师傅抓药总是把戥子贴住斗子,抓药的手抓满药后抖一抖,再翻手向上拿出斗子再翻手向下放入戥盘,地下极少有撒落的饮片。有些人甚至两手离得很远,空中飞药,不洒一地才怪。反正饮片赔不了也不怕损失(原因我就不说了抓药的都知道),但整天踩在饮片上,好吗?我瞧着别扭。

▲ 抓药,图片来自国家地理中文网,感谢

“提戥过人”的方法:过去柜台与斗架之间的距离只有1米,若同时两人抓药,我提着装满药的戥子从他身后过去,万一他突然回身碰着我的戥子怎办?老师傅各有妙招,一种是右手(提戥的手)食指竖起贴着戥杆如手枪状,右上臂弯曲贴身夹紧,与胸部形成夹角稳稳护住戥盘。然后左手前伸轻贴另人后背(也是给个信号,也是防他乱动)侧身(面对斗架)搓步(两腿不交替)从他背后快速过去。二种是将右臂下垂使戥子与手臂成一直线(戥子在腿部),也是伸出左臂给对方信号侧身搓步(戥子在身后)过去。现在有的柜台内距离还是挺窄,这些老经验还是有使用价值。
唱方,现在没人听说过了,我给药店培训时年轻人还笑。是,过去药店不让说话,但抓方时必须要念药名(也有的老师傅说不是每个店都要求)。看一味药要念出来,而且后音拉长这叫唱方,比如“当归三钱——”,再回身拉斗。我觉得这样有好处,一来可以收回心来集中注意力,二来能记住要抓什么药。抓过药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经常看一眼扭头就忘了又得再看。三是两人共抓一方,一抓头一抓尾,互相听着不至于抓重(chóng,实际常出现这事)。前几年一药店抓方,几十味药几乎都是15克,中间有一味30克的一迷糊也抓成15克了。顾客回去发现了找回来,楞说你们抓错了药害得我出现了这那症状,非要赔偿一万元,搞得公司非常被动。要是有唱方习惯就不会出这麻烦事了。不抓药时说笑不停抓开药倒一声不吭,唉,时代变啦,规矩都没啦。
分戥,也叫回戥、退戥或分剂量。过去的规矩是每付退戥(现在调剂教材上也这样写),比如说当归三钱抓三付,你一秤称九钱,倒出三钱称一次,应该还剩六钱。再倒一次再称应该剩三钱。不知我说明白没有?抓过药的人应该能听懂。北京同仁堂山西连锁药店到现在还是坚持这样做,调剂员的动作都已经自动化,让他不回戥他倒不会了。但大多数抓药都是目测分剂量不用戥子称量,甚至有的医院药房戥子都不用(顾客看不到调剂过程),神仙一把抓。绝大多数顾客对这种方法没有异议(他们也不懂啊),演中药的电影电视剧也是抓一盘子一堆一堆倒。我还真碰见一顾客抓回药逐包称量,各包差几十克,找回药店要求赔偿。药店自知理亏也就赔了,事后要求调剂员以后必须每秤回戥。这种事故是极个别的,多少年也碰不上一次,所以满天下还是靠目测分剂量。有的中医大夫开方时还斟酌是9克还是10克?没用,到抓药哪儿全改了您处方啦。

图片

▲ 同仁堂太原平阳路店,图片来自张静,感谢

抓完药戥子怎么放?老药店是先擦干净戥盘,把戥砣放戥盘里,戥盘绳缠在戥杆上,再把戥子放进专门的抽屉。不让挂斗架上,也不能像有的药店搭在拉开的斗子上,老师傅说那样刀口吃力,久了容易磨损就不准了,而且还容易把戥砣掉地上,万一磕掉边点也会称不准。现在常见抓完药把戥子一扔(有时砣都扔掉了),甚至包完药戥子还在那儿扔着。老药工老说看不下去看不下去,可他们早都退休也没人说没人管了。
关于包药

包药,过去是纸包绳捆,单味各包。大点的店在每个小包里还放一个事先印好的小票,上面印着药材形象、药名、功效(每味药的小票放在相应的斗子里)。据说山东有的药店恢复了小票的传统,不知确否。每味药的小包呈长方形,双口包(最后迭两折),哈蟆口(最后一折拇食指撑一下,使药包一头高一头低)。一个个小包摆好再用两张大纸包成方形,处方叠好放在上面,捆扎好叫“一口印”。我年轻时跟刘广义老师傅学过包小包大包,但现在不实用也就不细讲包法了。金世元老先生拍了一口印包法的录像,给北京市卫生学校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老师傅说过去各行各业包纸包的方法不同,街上一走就能看出你提的是点心、茶叶还是中药。现在买什么都是塑料袋装,以前那些讲究都成古董了。(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