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笛王”陆春龄:百年芳华吹一笛,要留清音满人间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01

2018年5月22日,“中国笛王”——陆春龄老先生溘然长逝,享年97岁。

或许,对这个名字你还颇有陌生,但你一定听过《鹧鸪飞》(笛子十大名曲之一)、《小放牛》、《欢乐歌》。

斯人已去,笛音长存。

那些或清亮、或欢快、或空旷、或悠长、或婉转、或悲凉的笛声,也许曾出现在某个午后小憩的时光里,某个清晨校园广播、某个深夜收音机节目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悄然伴你走过几许岁月。

他曾8次受到毛泽东接见,多次为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演奏,先后赴60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是享誉中外、当之无愧的“中国笛王”、“中国魔笛”

我不认识你,但你已从我的全世界路过。一声笛音,便是因缘;声声入耳,心心相连。

“中国笛王”,一路走好!

02

他一生,只干了吹笛这一件事。

1921年,陆春龄生于上海一户清贫人家,全家七口人,靠着父亲踩三轮车、开出租车、打零杂工,艰难度日。

但穷人也有穷人的乐趣。那条弄子里,天南海北手艺人,济济一堂弄,还组建了一支“陋巷乐队”。

乐队成员之一是邻居孙根涛,老皮匠一枚,修鞋为生,却天生般,精通笛子、琵琶、二胡、胡琴。

嘈杂鄙陋的巷子里,穷苦人天天挥汗操劳,也总有那几曲民乐相伴。

7岁那年,他拜老皮匠为师。那时吹笛,算不得正业,且一无所得,纯属爱好。

家境贫寒,生计无落,小小年纪的陆春龄,也要出去做工, 只有晚上,才能学笛。但没想到,上手极快,一个小调二十天就学会了。

因为喜爱,自此,他每天都一笛随身,坚持练习,多则4小时,少则一两小时。

90载岁月,风雨不改,笛不离身,从未间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他笛艺生涯的真实写照。

老上海弄堂

1937年,他参加民间丝竹团体“紫韵国乐社”;1940年,和朋友组建了“中国国乐团”。

很长一段时期,为生活所迫,子承父业,踏过三轮车,开过汽车。

“我那时在一家车行打工,连续工作48小时才有8小时的休息,又苦又累”。

但生活从未压垮他对笛乐的热爱。无论走到哪里,他笛不离身,还借开车之便,寻师访友,磨砺笛艺。

建国后,他参与筹建上海民族乐团,成为专业独奏演员。1954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这一吹,就是一辈子,深耕一个行当90载。吹笛融入了他的生命,生命不息,笛声不止!

2018年,他97岁了,精神矍铄。生病前,依然吹笛不止,“学到老,吹到老”。

他说:“吹笛就是运气,运气就是健身”,这个松形鹤骨的耄耋长者,奉吹笛为养生秘诀。

2017年5月29日 ,“陆春龄笛艺90春音乐会”,他一袭红袍,欣然登台,指法灵动,音色通透,风采不老。长袍上面,赫然绣着一只鹧鸪鸟,惟妙惟肖。

2017年10月,他又登上上海国际乐器展,气定神闲演奏一曲《节日舞曲》,获颁吉尼斯“年龄最大的笛子演奏家”证书。

他曾说:

“人家说你九十多岁了,不要吹了,休养休养。不对,你有一份力气就要发一分光,吹不动了要讲,讲不动了要做。”

一辈子很长,很多人却干不成一件事;一辈子很短,有时只需你干好一件事。

03

十年磨利剑,一朝天下知。

1934年4月,13岁的陆春龄,因为天赋和勤奋,初出茅庐便崭露头角。经小学校长推荐,登上当地一家商业电台,演奏一曲。

弄堂里一众亲友群集收听后,连连拍手叫好。

1955年夏天,他随团赴印度尼西亚演出。当时,雅加达广场的露天舞台周边,聚集了十多万闻风赶来的群众,十分混乱。

警察为了维持秩序,朝天鸣枪,但人潮依然乱哄哄汹涌。

舞台中央的陆春龄,浑然不顾巨大危险,坚持忘我吹奏《小放牛》。陆春龄回忆当时场景:

“广场十万人,人山人海,大家一哄而上。我不能逃,就是倒在舞台上,我也心甘情愿。”

却没想到,渐渐地,越吹越静,越吹越静,最后万籁俱寂、唯闻笛声。

事后,当地报纸评论:

“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十万观众!”

岂止征服了十万观众,他以小小一支竹笛,征服了全世界。

1954年冬,帷幕拉开,他吹奏自己的经典曲目《鹧鸪飞》时,赫然发现,第三排坐着毛泽东、周恩来。

1962年8月,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希望能再听他演奏《鹧鸪飞》。一曲未毕,毛泽东忍不住拍手称好,握手道谢: 

“吹得好,吹得好,要好好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谢谢,谢谢!”

合影时,毛泽东特意让他站在自己左边。”

同毛泽东合影

上世纪80年代,他受邀赴京参加“五一劳动节”演出。邓小平陪同外宾入座,并亲自加点一曲《友谊赞歌》。

演出后,邓小平请人转告陆春龄:

“我们的民族音乐不仅要让中国人欣赏,更要让海外朋友了解。”

1986年10月1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介绍陆春龄:

“他是我国著名的笛子表演艺术家,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他曾经出访过很多国家,是国宝、也是文化使者。”

女王听他用笛子吹了一首英国民间小调《乡村花园》后,很高兴,戴着手套和他握了3次手。

伊丽莎白二世、江泽民合影

前西德某音乐家评赞他是“魔笛”:

“一支小小的竹笛,用乐队来伴奏,发出魔术般的声音,忽而优雅,忽而轻快,忽而庄严,忽而爆发,忽而流畅,有时它又构成声音的图画,宛如一阵诗意的风,吹进剧场大厅,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灵……”。

名动天下,他成为一代宗师;乐无国界,他成为文化使者。“中国笛王”、“中国魔笛”等美誉载身!

04

但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不是什么笛王,我就是一介吹笛人”、 “凡是一旦称王了,就到了无上的地步,也就很难再有长进。”

“吹笛人”,比起什么 “演奏家”、“音乐家”、“作曲家”、“南方笛派代表人物”等各种头衔,要亲切悦耳得多。

吹笛,原本就是一门手艺、一个活计、一点乐趣,并非要当什么名家、成什么大师。

他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或许,从他当初选择笛子的初心,可见一斑。

有人曾问他:

“您7岁开始跟老皮匠学吹笛,据说他琵琶、三弦、二胡等乐器也样样精通,为什么偏偏选了笛子?”

他回答:

“你看这笛子,不仅材料便宜、制作简单,而且携带方便,很适合穷苦百姓自娱自乐。

我的师父孙根涛虽然是个生活在底层的皮匠,但他能用笛子吹奏出各种各样优美动听、情真意切的曲子,非常打动人。

我就这样慢慢地爱上了笛子。”

竹笛,轻巧灵便,竹质通心,价廉器美,在民间深得人心、极接地气。

器虽简朴,质却高雅。小小一支竹笛,无需任何华丽装饰,自来清脆嘹亮,人们的喜怒哀乐,无不承载其中。

这是植根于人民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

早年,他曾在江南造船厂当车工,在出租汽车公司当司机,历练生活、淬炼音乐。

他四下走访,整理出民间流散的《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等笛子曲目,抢救了这些无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初心不改,一直是那位从上海弄堂走出的“吹笛人”。

他的曲谱处女作《今昔》,描述人民过去的苦难和今天的幸福,寓意“今非昔比”。

他到访世界各地,但更多地是去工厂、矿山、海岛、渔场、部队、农村演奏。

去得最多的是矿山,江苏大屯煤矿、山东莱芜铁矿、南京九四二四铁矿、海南石碌铁矿等,都曾留下他的绕梁笛声。

有一次,在安源煤矿,矿长说慰问演出在剧场里就可以了。但他却坚持下到井下。

出井后,听说一位老矿工因为身体原因没下井,便专门找到他,吹奏一曲。

他甚至还拿起沉重的风镐,帮矿工掘煤。

他说:

“我的作品和演奏的风格与精华都是从人民群众中而来。我的知识也是来自于人民,比如最好的笛膜,是取自于二十四节气中小满前10天的江南水乡的芦苇荡。”

“矿工在停工的时候满头大汗、满脸乌黑,听我的演奏,他们很感动。因为也没有什么别的,就给我矿里的一块铁或一块石作为报答,这是我受到过的最高荣誉。”

那些矿石,至今仍整齐摆放在陆春龄家中。他家的墙上,挂着一幅在矿山演奏的照片,旁边是一位朋友写的字:“愿为人民吐尽丝”。

他曾说:“若要给我冠一个名称,我喜欢'人民’这两个字,就是一个人民的艺术家吧。

他的人格,和他的音乐一样,都吹进了人们心里。

题词:生命不息,笛声不止,愿为人民吐尽丝

05

“百行德为首”,小成靠勤,中成靠智,大成靠德。

一代宗师,德艺双馨。“中国笛王”让人服气,不止于笛艺。

陆春龄一生教笛育人,弟子满百,桃李天下。中国第二代笛萧名家,多半是他弟子。

他教学生,不分场地、不分人群,在学校教,在生活中也教,在音乐会上也教。教学方式,总是一对一、手把手地教,颇为严格。

他曾说:

“把学生培养得超过他,才算完成教学任务”;

“年轻人不要坐井观天,自觉天下第一。我作为长辈,也不能倚老卖老,艺无止境,要虚心。”

2016年,他还在诲人不倦,来自安徽11岁学生杨焱天屡获大奖。

与众弟子合奏

名满天下后,有人跟他说,你年纪这么大了,不要老的少的、专业的非专业的,叫你吹你都吹,你要摆摆架子。他回应:

“我有两个大的架子,一个是放笛子的架子,可以放古今中外民族乐器;再有一个更加大的架子就是艺术家的架子。这个架子你必须摆大、摆好、摆正、摆对。

又有人问,你的出场费是多少啊?我说,我的出场费是'吃饭’我是从来不开出场费的”。

生活中,他崇尚返璞归真,说: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品茶,我喜欢品山听海。品山,山外有山,天外有山,相比之下,人实在是沧海一粟;听海,辽阔的大海刚才还是波滔汹涌,顷刻就风平浪静了。”

也有很多人,难免说一声赞颂之词。他说:

“全世界都有我的笛声,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沧海一粟,没什么稀奇!”

言犹在耳,斯人已逝。生命凋谢,笛声长鸣。

今天,你我或许只是一个普通大学生、一个边防战士、一个铁道工人、一个深井矿工、一个田野村夫,但在一代宗师的清亮笛声前,我们一样,我们平等,我们享受。

就为他这份人间清音,这份“愿为人民吐尽丝”的赤子心,今天,我们都要向他致敬!

谨此缅怀这位“吹笛人”!

(图片及素材源自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