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以此文祝福伟大祖国七十华诞生日快乐! 致敬那些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 01 1949年10月1日15时10分,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用力按下电钮。 一瞬间,电流传至数百米外的国旗台,新中国第一面鲜红的国旗,恰似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升得好!”毛泽东凝视着迎风飘扬的国旗,高声喊道。 那一刻,万众欢腾。中华大地,沉浸在红色的海洋。 那一抹国旗红,当仁不让成为世间最美丽最耀眼的色彩! 
那一刻,回望来时路,追寻红色源头,很多人不约而同会忆起1927年——那个风云突变、血雨腥风的转折年。
1927年8月,毛泽东在汉口“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旋即临危受命赴湘赣边,领导秋收暴动。 当时,南昌起义已打响,为争取国民党左派势力,起义军打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旗帜。 但毛泽东敏锐洞察了国民党反动派本质。8月20日,他代表湖南省委给中央写信指出: 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秋收起义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不能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子。 就这样,设计军旗的任务,交到何长工手上。 何长工迅速组织人员,参照记忆里苏联红军的旗样,通宵达旦设计,总算缝制出了我军第一面军旗——红色为底,象征着革命,旗面设有镰刀、斧头、五角星图案。 起义迫在眉睫。为成功打出第一面红旗,何长工又组织20多名裁缝,几天几夜赶制出100面红旗。 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次公开打出了自己的红旗,燃起了熊熊革命火焰。 毛泽东欣然赋词,《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此后漫漫烽火岁月,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用鲜血为红旗染色添彩!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确立“五星红旗”为国旗。此后70载,天安门广场,每天天色未亮,早聚满了全国各地的人民,以一睹升国旗的风采为荣。庄严威武的仪仗队,激越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的国旗,在场的每个人,无不庄严肃穆、心潮澎湃,情不自禁流下热泪!新中国70华诞,全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不仅洋溢在头像上,更扎根到每个人心底。今天,这话听上去格外简单,但走过来的路,却是何等艰难。正如1949年4月,毛泽东欣闻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此时距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已有28载,他挥笔写下:那年,轰轰烈烈的北伐取得巨大胜利,却又遭遇急速分裂。国民党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相继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猝不及防的共产党人惨遭屠杀、血流成河。1927年3月-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四一二”事件的目睹者鲁迅先生说:“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中共创始人“南陈北李”之一的李大钊,于1928年4月28日遭奉系军阀绞杀,时年仅38岁。身着褶皱灰布旧棉袍的他,在京师看守所留下最后一张照片,双目直视,气度平和,风骨不改。他说:吾殉国成仁杀身救民之先烈,所以舍生命以赴之者,亦曰:是固为斯民易共和幸福也!“南陈”陈独秀的两个儿子,相继惨遭杀害,可谓一门两英烈、昆仲共成仁。 1927年7月4日,29岁的哥哥陈延年,时任政治局候补委员,被秘密押赴龙华刑场杀害。刽子手喝令跪下,他却高呼:“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生,绝不跪下”。1928年6月6日,26岁的弟弟陈乔年,时任中央委员、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也从容走向刑场。在狱中,同志怜他遭受酷刑,十分难过,他却安慰战友:“受了几下鞭子,算个啥!”牺牲前,他仍乐观鼓舞同志:那一年,国民党反动派叫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个血腥镇压革命的1927年,流尽鲜血的名单很长很长。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有广州红花岗共同就义的恋人周文雍、陈铁军,刑场上,他俩决定弥补遗憾,举行婚礼,向围观群众高呼宣告:“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结婚的礼炮吧!”有高喊:“你们杀吧!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不怕死的,共产主义运动是镇压不了的。总有一天,人民会审判你们这班狗豺狼!”的肖楚女。 有最高任政治局常委、长江局书记的罗亦农,在上海龙华,26岁的他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曲奋勇抗争、热血燃烧、波澜壮阔的血与火之歌。这一年,不仅是大叛变、大屠杀之年,更是大革命、大起义之年。这一年,中共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开启了慷慨悲壮的建军征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南昌起义2万将士,最后保存下来的是朱德、陈毅在天心圩的800余人,这800人中,就有时任连长的林彪、警卫班长的粟裕。秋收起义5000将士,转战上井冈山的仅1000多人。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黄埔二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师长,在掩护毛泽东突围时壮烈牺牲,年仅22岁。毛泽东悲恸长叹:“还我卢德铭,给我3个师也不换!”广州起义遭受失败后,数千将士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不顾危险,奋勇冲锋陷阵,中枪身亡,成为中共首个战斗中牺牲的政治局委员。 失败并不可怕!革命本就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抛头颅、洒热血。难能可贵的是,三大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最终成为烈火真金、中流砥柱。彭德怀、贺龙等人,也正是在这段白色恐怖时期,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理想、为主义、为苦难深重的中国,奋斗终生。从建党、建军直至建国,难以想象的艰巨卓绝的斗争,一直在上演。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巨笔擘画、红星高照。此后,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一路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牺牲何止万千。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000将士长征,一路闯关夺隘、关山飞度、转战万里、九死一生,最终抵达陕北的不过七八千人。仅湘江血战一役,就损失数万。此后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一样艰险壮烈!夺下腊子口后,彭德怀率后卫三军团经过此地,看到险恶的山峰,连发感叹道:“不知昨天我第一军团的英雄是怎样爬上这些悬崖峭壁,投掷手榴弹的。”井冈山和反“围剿”时期,王尔琢、伍中豪、黄公略、张子清、朱云卿、寻淮洲等一批赫赫有名的战将,均提前陨落。强渡湘江,29岁的红军主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血战5天5夜,弹尽粮绝,腹部中弹被俘。在被敌人担架押往司令部邀功途中,愤然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绞断,实现他的誓言——“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瞿秋白被行刑队押到一个叫罗汉岭的山岗。他环视一周,只见层峦叠嶂,碧水青山,随即拂袖立定,盘腿而坐,欣然点头道:1935年8月6日凌晨,南昌市下沙窝,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携手就义,虎死不倒威。 刘畴西,38岁,黄埔一期,负伤断臂,人称“独臂将军”;王如痴戴着10斤重的镣铐,对劝降者说:“我无妻儿,无以为家,以身许国,别无他图”;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一支钢笔、一块怀表、两个铜板,让搜身的国民党士兵大失所望,狱中却留下绝笔《清贫》、《可爱的中国》。左起:刘畴西、方志敏、王如痴,戴沉重脚链,却虎死不倒威还有董振堂、邓萍、叶挺、邓中夏、左权、彭雪枫、杨靖宇…… 是的,这些故事,恰是对国旗为什么这样红的最好回答!国旗红,当之无愧是最神圣最绚丽的色彩——这也是无数革命先烈最灿烂的本色!“欢歌代替了悲叹,笑脸代替了哭脸,富裕代替了贫穷”,这盛世,如您所愿!在革命先烈热血铺洒的大路上,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奋勇前行。无数仁人志士,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用生命和热血为中华民族崛起源源不断积蓄力量,一往情深为国旗红增光添彩。钱学森、邓稼先、孙家栋、叶培建、于敏、王希季、周光召、钱三强、程开甲、黄旭华、南仁东、张富清、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他们,都是民族脊梁、国之重器,是国家荣誉、人民骄傲!(主要参考文献:1、朱德、聂荣臻等,《星火燎原》,解放军出版社;2、金一南,《苦难辉煌》,华艺出版社;3、郭德宏、阎景堂,《红军史》,青岛出版社;4、陈宇,《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5、杨勤良,《谁设计了第一面军旗》,解放军报;6、图片源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