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老”:事死如事生,相送远行人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2691字,阅读约需6分钟

前不久,初中同学群突然整齐刷起红包,仔细一瞧,原来是在凑“看老”份子钱——此为群规之一,但凡某同学家办红白喜事,能去赶个热闹的尽量去,远在他乡的也可凑个份子钱,聊表心意。

看老,在江南乡村,就是吊唁、吊孝、吊丧之意。逢有乡人去世,临近十里八乡的友村、亲朋,依照祖宗传下的古礼,是必须得前往灵堂跪拜祭奠的。

自然也得买些炮竹、花圈、纸钱、祭幛之类的祭品,所以才要凑个份子钱。

只不过,这次“看老”,和以往大不相同。

以往,逝者多是同学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年迈的父母,岁数大了,走的是顺头路、安乐路,乡人称之为“喜丧”,亲人多半能坦然接受,群里自然也没多大的悲恸蔓延。

而这次,是全群落泪、满屏心烛。

这次的逝者,是我们的一个初中同学,因肝癌晚期,短短数月便撒手人寰,因为他的要强,此前群里竟没有一点风声。这也是建群以来,偌大一个200人的群,第一个离大家远去的同学。

群里,他的微信头像还意气风发,几个月前的聊天记录尚有迹可循。如今,斯人却已杳如黄鹤。

怀念的话,惋惜的叹,寄托哀思的语,发自肺腑地夹杂在长长的“看老”接龙名单中,就像枯叶飘在空中、雨滴打在檐下,渐迷离了双眼。

人到中年,风雨扑面,就得经常直面种种突如其来的离别。


随后几天,微信群里,不断有同学发来“看老”现场视频,吹吹打打,哭声凄凄,炮竹阵阵,混杂着各种迎来送往的锣鼓声、礼客声和哀乐,一下就让人身临其境、悲从中来,也将我的思绪拉回过去,忆起幼时“看老”的点滴经历。

那会儿,村里的人还大多还住在村里,十里八乡的山路,走的人还算络绎,黄土路面瓷实泛光,路旁的草木也退避三分。不退避也没办法,间或过路的黄牛,时不时会伸出长舌,刹那便卷走几口嫩草。

遇上老人仙逝,孝家会竭力办得风光——这,似乎是更重要的“孝”,虽然我并不如此认为。

而且,这个丧事,是合村人的大事,有些重要关节,特别是对外村前来“看老”之人的礼节,也不是全孝家说了算。根据乡俗,老人仙逝当天,村人们便会合力搭建好灵堂。

灵堂,自然设在三进的合村大堂屋里。上堂屋,是寿棺停放之地,一般停放在右侧,左侧则作为办法事的场地。

寿棺之前是灵位案台,由山上挖来的青松、长方桌和竹架框搭成,糊以白纸。中心一个大大的“奠”字,两边是挽联,桌上端正摆着逝者遗照和香火供品。

挽联横批,往往是“音容宛在”“千古流芳”“忠厚待人”“淑德一生”等句;左右竖联,则有“一生俭朴留典范,终世勤劳传嘉风”、“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白鹤飞”之类。

灵位之前,则是跪拜祭奠之地,会铺上草席,虚位以待。为保持草席的干净整洁,没有客人时,草席往往会卷成圆筒。孝子们则披麻戴孝,躬身而立,静候随时前来的“看老”人。

按习俗,灵位一般设置3-5天,这期间,十里八乡的友村,孝家的亲朋好友,都会陆续前来“看老”。

而在寿棺“上山入土”之前的一天,做法师的和尚要进门,“看老”的人,也会这一天达到流量最高峰。

那会儿,友村“看老”的每一支队伍,都是步行山路前来,往往多达二三十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人越多,越壮观,越显得对此次“看老”的重视,孝家和本村也就觉得越有面子,充满感激

“看老”队伍,前面约10人举着上绣各路神仙的彩旗,迎风猎猎作响,接着是铜钹、响鼓、大锣,偶尔还有唢呐。是的,每个村里,都置办有这样一全套的公家“装备”,这是一个村对外交往礼节的必需品。再接着的人,是背着炮竹、纸钱之类祭品。

往往转过山脚,能望见山窝里的村子时,刹那间,锣鼓钹齐声响起,这便是“报信”,意思是我们来“看老”了。

这时,本村锣鼓钹也赶紧应声相和,以示欢迎。孝家、知客闻声出动,赶紧到村前等候迎接。

约莫三五分钟,眼看队伍就进了村,进了大堂屋前的大禾场,霎时,两边放起鞭炮,响声震天,锣鼓钹、唢呐更是用尽力气比拼谁更响亮。

负责祭拜的人多为中年男丁,大约10来人,脚步眼看就跨过了祖堂屋大门石,又走过下堂屋,穿过中堂屋,齐整、肃穆地站在了灵位前,那里,地上早已铺开了草席。

不知哪个长者细声喊了句“跪”,十来个中年汉子齐刷刷跪下,便行起三叩之礼,灵位前的孝子们也赶紧面对客人下跪,接哀回拜。

行礼祭奠完毕,两边人便混在了一起。“看老”队伍中的长者,上前紧紧握着孝家的手,说着“人死不能复生,节哀啊”、“某老(指逝者)真是个好人啊”,并一同追忆逝者生前种种德行操守,孝家则连连点头答谢。

这时,本村负责丧礼的人一齐出动,装烟的端着满盘子的香烟,穿梭递送,为便于客人取拿,香烟都从盒子取出来,散放在盘子里;负责茶水的女人们,则将早已备好的茶水,和盘端出,供客人饮用;德高望重的本村知客,赶紧上前寒暄,说着回礼的敬语,并邀请客人到堂屋下边吃“流水席”。

这也是“看老”的重要礼节之一,人家大老远来了,得略备寒酒薄宴,不好让客人打饿肚回去。由于丧礼上的一道主菜是白豆腐,故又称之为“吃豆腐席”。

这样的流水席,昼夜不停,在和尚进门“坐夜”的那天,更是繁忙,几乎每十来分钟,就有一大波客人前来,跪拜祭奠,装烟递茶,吃“流水席”。

吃完酒席,“看老”的人便谨遵“客去主安”的训教,打道回府。孝家会出门送出村口,而且还得“回礼”——一般是男丁一人一包香烟,女客一人一条毛巾

望着“看老”的队伍走远,这一波“看老”便告结束,孝家赶紧又回到灵堂,等候着下一波“看老”的人。

遇到凑巧时,会有两三支看老的队伍同时从村子的四方抵达,禾场里急促地燃起炮竹,锣鼓声较劲儿响在一块,人们密密麻麻挤在灵堂里,那种“热闹喧嚣”,令人终身难忘。

少年求学,我有时想,这样繁复的古礼,固然闹哄哄,但难免会耽误乡人的农时,还浪费了很多财物,似乎是个陋习有点过了。

长大后,见多了生离死别,才晓得,在我们的国度,敬生重死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朴素信仰,所谓“事死如事生”,这也不能简单冠以“迷信”“陋习”断之。当然,我们在办丧中,要注意节度,决不可奢侈浪费、攀比成风。

事实上,这样厚重的仪式感、繁复的礼仪,当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你看,仅在一个“看老”中,这些神圣古朴的礼仪,便展现得郑重其事、淋漓尽致。

“看老”,不仅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更蕴含着人们的尊古重祖、孝道传承,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同时又还见证着十里八乡的友亲相爱。

“看老”,告慰逝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你来了,又走了,但绝非毫无声息,死者为大。在世的人们,都还记挂你,不断提起你,赶在你尘归尘、土归土之前,都来祭奠你、送你一程。你的精神似乎还活着,与这世界有着生生不息的牵连。

这个道理,同时也是在和活着的人们诉说,慰藉着人世的不易。盖棺定论,人这一生,都免不了走到这一步,为人处世要知礼节,要多行好事、常积善德,百年后的灵位前,自也能得到更多的一份敬意。

所以,这样的“看老”,既是一种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种生活的教育!

敬请点个“在看”,一起怀念“看老”的温暖、思念“远行的人们

(图片源自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