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露: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1427字,阅读约需5分钟

今日寒露,恰巧是双节长假的最后一天。因为这个家国同心、堪比过年的八天长假,这一天,很多人复又经受着短暂相聚后的难舍难分。

车尾箱里,被家乡的各种特产塞得满满当当,这哪里是物品,分明是父母竭尽全力的爱啊!

如果晚上行车堵在了高速上,你大可不必焦躁。夜清几许,松寒露冷,此刻的你,还可以欣赏到仲秋时节的下弦月,睹物思人,此情此景,恰恰是“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

你更无需伤怀,离别,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露寒秋晚,冬天近了,春节还会远吗?到那时,又多了份更饱满的期盼,又有了一场更美丽的相聚!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是!”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白,秋草黄,蝉噤声,正是大地秋收之时,也是最后一批鸿雁南飞的季节。

一切预示着,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白露转寒露,夜凉转天寒。

唐代诗人戴察,于月夜见到了梧桐叶上的寒露,便叹道“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在古代,到了寒露,车马慢、山水远的异乡客子,乡思加重,客愁更添,归心似箭。

天寒了,身体的温度和心理的温度,都需要那个叫作故乡的地方,那些叫作故人的亲友,来温暖慰藉。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彼此都在牵挂,天寒要添衣裳,露湿更要珍重。

这样的牵挂,还带着期盼。季节又是一轮更迭,生命再次穿越一个春秋,忽忽又一年,何日是归期?


正如庚子年的寒露,想必今日的离别,父母之嘱咐子女,多半是“慢点开车,过年一定要回家啊”;子女之宽慰父母,多半是“保重身体,过年我们再回家啊!”

倘若时光穿越回唐朝,那时的诗人,寒露夜里的思归心,并不比我们现在少几分,笔落入诗中,更是字字思归、句句含愁,乱了离人肝肠!

其中有两首,都是孤旅上的异客、中晚唐的诗人所作,尤动人心。

一首,是写过“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的李郢所作。

那一年的寒露,他一大清晨就赶路,很有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钧《商山早行》) ,于是写下了这首《早发》:
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
孤灯怜宿处,斜月厌新装。
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
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
历史上,写过《早发》同题诗的,不计其数。这首《早发》,更是让人喜欢。

我以为,这首早发,不单指早上出发,更有诗人希望“早点出发”“早点归乡”的心思。

道阻且长,灯孤且冷,草色上沾满了寒露,诗人只在那几声虫鸣里,便听到了远方的故乡。

更何况,菊残荷枯,马上重阳,又一个团圆的日子,能不催人早发归乡吗?


另一首的作者,是写过“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钱起。

那也是一年的寒露,只是并非早上,而是夜晚。

羁行千里的诗人,宿在了一个叫“预馆”的乡野客栈,很有点“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白居易《池上》),于是写下了这首《晚次宿预馆》: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
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
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
延颈遥天末,如闻故国钟。
那天夜里,他抬头遥望着故乡的方向,望到了层云中的归雁;低头看见了草叶上的寒露,虫虽不鸣,他却似乎听到了故乡的钟声,回荡在心底。

诗人的乡心,是不可问的。

问了愁断肠,“离悲复几重”。不可问,却又不必问,因为“秋气又相逢”,即便不问,心中的思念随节气跳动,哪里又还能藏得着掩得住呢!

这样的乡心,正是诗人的本心。

这本心,在此季此节,和那滴寒露一样,晶莹剔透、清亮欲滴、纯洁无瑕!

水有多态,寒露应为最纯最清;心有各种,本心当是最诚最真。

而乡心,无疑,是人一生中最纯碎的一种本心!

这样的乡心,在清秋寒露时节,不可问,不必问,不需问!

(图片源自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