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〡折柳时节忆江南:何人不起故园情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1658字,阅读约需5分钟
温馨提醒:景桥“乡愁”系列暖文已结集出版——《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当当网、京东、天猫均有售。新书初见,多多关照!

雨水过后,故乡江南的水塘边、河堤岸,又见杨柳发新芽。似裁细叶如黛眉,条条柳枝如细腰,照水临妆镜,暖风微熏来,摇曳多姿,宛若一个个柔情似水的怀春少女。

前不久,惊艳全世界的冬奥会闭幕式,一幕“折柳寄情”,上演依依惜别之意,尽显中国式浪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条万条绿丝绦,“折柳“一词,一夜间也登上了热搜。


现如今,折柳固然是不时兴了。

尤其在城里,即若逛在公园,随意折柳,非但不显浪漫,恐怕还会招来游人不友善的“注目礼”。小时在湘乡,倒是折过柳,当然并非是送别,而是按老师所教,插在水塘边,期盼看它迅速长成一棵大柳,享受那肉眼可见的生长喜悦。

柳的生命力,是极为顽强旺盛的,可谓外柔内刚。

春来发几枝,折一支柳条,随手一插,水塘边自不说,哪怕稍干旱的地墈旁、山脚下、院子里,也都能生根发芽、向上生长。俗语不也说嘛,“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据科普书载,柳树品种繁多,既喜水又耐旱,顺插倒插都能存活,江南水乡里,西北边塞上,无问西东南北,都能见柳。

这样旺盛的生命力,我只在南国的榕树身上见过,一束束根须扎进土壤,几乎能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安营扎寨。又或是野蒲公英,一阵风卷来,一朵朵黄白色的细伞,便撑起来奔赴海角天涯。

柳、榕以及蒲公英,都是极常见极普通的草木,无需特别的呵护,就能落地生根、生生不息。这种平凡且又坚韧的特质,像极了这片大地上的众生,也像极了辞乡远行的游子。

千百年前,古人临行送别,总少不得有长亭外、古道边、晚风拂柳笛声残。有说“折柳赠别”,取“柳”音同“留”,柳者留也,丝者思也,有挽留之意。我倒更愿相信,是“折柳寄远”,是因了柳的平凡但坚韧的生命力,祈愿远行之人,此去前程生机勃勃,随遇可安,到了任何地方都能有安身立命之所。

冬奥会的“折柳”,一边是祭奠死亡,另一边则是寄予新生。而在旧时长亭外的“折柳”,是亲友间的送行怀远,一头连着故乡、另一头延向远方,送行的人有挽留,更祝福,远行的人有留恋,更憧憬。

“柳”,是“留”,也更是“流”。流动的人,流动的生命,流动的思念与乡愁。

杨柳,自然便成了古人送行时所钟情之物。所以说,古人才是最最浪漫的。诚如戴建业教授言,“狂得要命,浪漫得要死”。


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记载。《折柳词》有“行人须折柳,折取最长条。明日天涯路,无人看舞腰”。《折柳枝》有“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最负盛名的是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折柳”里,本是象征送别的“柳”,渐渐便和思乡恋家有了无法割舍的牵连,成了乡愁的代名词,所谓“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南北朝时,就有“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之语。远离了故土,怀念故乡故人,曾经那依依惜别的场景,随着摇曳的垂柳而复现,勾起千愁万绪。

隋时,亦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时的柳条,有了子规鸟、鸿雁一样的寄寓。

唐代张九龄也曾折柳,他说“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支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很有点“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的意味。

明代止庵法师,更是用一句“小叶柳,大叶杨,今年折尽明年长。明年今日在何处,春风吹断铁心肠”,叹尽天涯漂泊之苦。


甚至乎,因为“折柳”,那些延展开的柳色、柳枝、柳絮、柳荫、柳烟,那些意象化的折柳曲、折柳词,都成为了刹那勾起无限乡思的“愁饵”。

那一年,诗人李白漂泊到了洛阳,夜深人静,远处忽然传来笛声,心中无比念起了故乡,“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种身在异乡忽闻折柳曲声的乡愁,还有很多。

在杜甫那里,是“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在王之涣那里,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王翰那里,是“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而此刻,又是一度春暖花开,又是一个远行的季节。

江南的柳,在南国亦是绿树成荫的,甚至长势更为茂盛。只是无法体味那句“何处无芳草,行人休断肠”,说“休断肠”的,往往“最断肠”。

因了那是故乡,那里的柳,是独一无二的。

(图片源自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