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印:钱松“以古为徒”,“印外求印”,并不是乱来

 三个小布丁 2022-05-17 发布于河南

学习篆刻多年,最爱赵之谦,一方面是赵之谦是皖浙横站的大师,没有门户之限;一方面是他的性情,并感动于他多舛的人生际遇。于是,爱屋及乌,凡赵之谦认可的作品,便会多做钻研,凡赵之谦承认的理论,便打心底里多了一份亲近感。进而,赵之谦的朋友,我也会特别关注一些,比如钱松。

本文,我们来读一方钱松“印外求印”的印例,就是这方“以古为徒”:

(钱松和他的“以古为徒”)

钱松其实也应当算是“皖浙横站”的篆刻家,因为他印风成熟后,刀法方面,他早已不是以切刀为专的刀法,而是师法的刀法是吴让之的披削刀法;创作原则方面,他早就跳出了“印中求印”、“以书入印”的藩篱,走向了“印外求印”的广阔世界,严格意义上说,钱松不应当归入“浙派”名下“西泠八家”,只是因为籍贯与名声的缘故,钱松被放在了“西泠八家”的第八位,也是最后一位,原因很简单,第七家赵之琛之后,“浙派”真的“后起而先亡”(魏锡曾语)了,钱松是被拉来硬生生“凑数”的。

钱松只活了42岁,因“太平天国”之乱,钱松一家在杭城自杀之后,只余下次子钱式一直跟着赵之谦求学,只可惜钱式也未及十八而夭亡(1865年),钱松不但从此家学断绝,甚至骨血也从此灭尽,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唉,不多说了,说回这方印。

印面四字“与古为徒”,出自《庄子·人间世》,原文“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简单翻译,就是人家都这么去做,我敢不这么做吗?做大家所做的事,别人就不会责难我,这就叫与世人为伍。心有成见上比古代贤人,是跟古人为同类。这一句话,既有“与古人为伍(朋友)”的意思,也有“取法乎上”的追求。这其实也是钱松的治学与做人风格,也是他不同凡俗的处世从艺“品质”。

(“以古为徒”及其边款)

从边款来看,“道光己酉仲冬耐青集钟鼎”,至少传递出两条关键信息:1、这方印刻于钱松32岁时;2、这是一方集钟鼎文字而成的印作。显然,此时,钱松的篆刻创作,已经跳出了古代玺印,目光已开始走向“印外”(比如钟鼎),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了,他的方向,与赵之谦是一致的。

现在印坛有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印外求印”就是不讲规矩,完全地“放开”,所谓的“天马行空,不拘法度”,怎么“自由”怎么来,于是不论任何一种素材,且不论这种文字素材来源于何处,受何特有形式的约事,只要是文字素材,就拿来扔到印面,自以为精彩,其实呢,是走向了狂怪粗俗的方向,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篆刻却是最讲究规矩的艺术门类。

从字法、篆法、章法、刀法、钤盖……无一不包括谨严的法度!

但实际上,钱松和赵之谦乃至后来的吴昌硕、黄牧甫们的“印外求印”,全都是基于法度的,并不是一味的只是素材来自“印外”。

比如这一方印:

1、首先是印宗秦汉的“均分印面”。人的视觉审美天生适应对等、匀称的东西,比如,美人之所以称美,是因为她脸上的五官长得位置对称、均等,比如,阅兵的方阵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整齐、方正……,汉印之所以成为法度,是它包含也“均分印面”这一最基础、最底的空间分割的“均等之美”,然后才是各种各样的法度之内的变化。

钱松有两千方的汉印临摹基础,所以,他最底层的篆刻根基还是在汉印。人们把他划到“浙派”的原因里,也有一条,就是因为“浙派”也是“有个性特征的汉印”。这方印,印面四字,分别占印面一角,均等的空间划分,这是这方印的底层审美。

(空间的等分)

但这份“均分印面”,又不是汉印层面的绝对均等,因为印面上的四个字并非缪篆,它不方正,它有各自的姿态,他用这份姿态,让四个字产生了“揖让”、“穿插”的关系——

(揖让与穿插)

“以”字的顶笔,向左伸展,突入“为”字的右上;“为”字向左欹侧,左下角伸到“徒”字的左上,右下伸向“古”字的左肩;“古”字的左下,“徒”字的右下,又互相照应,顾盼生情。

最重要的,还是这方印章法,是它的“三密一疏”。

(“三密一疏”的章法)

“三密一疏”也可以称为“三重一轻”,这是经典的对比型章法,由对比产生反差,由反差促成美感。

(古字的字法)

为了达成这个“三密一疏”,“古”字进行了篆法调整,钟鼎文里当然也有“古”这种相对简单的篆法(如上图),可钱松却为了章法选用了“古”字最繁密的篆法,以达成右下繁密的效果,从而形成与“以”的视觉对比,这个“古”的篆法,是作者为达成章法效果而做的主动调整。

从汉印“均分印面”的章法,到“三密一疏”的对比效果,再到揖让穿插的印面文字姿态,再到“字法”层面的疏密调整,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每一处细节,其实透着的都是“法度”和“学问”,这是日积月累,长期学成的“素养”,这些,不是“天成行空”、“狂怪粗野”、“乱头粗服”就能够替代得了的,也不是简单的顶个“印外求印”的幌子就能够算数的。

说白了,“印外求印”,不是一条篆刻速成之路,也不是偷懒者的“方便法门”,它需要太多的“前置”积累,它也是一条“繁难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