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100字 / 阅时2min -- 上期 [周三] 栏目我们对虚假两难困境谬误做了介绍,这期栏目我们来聊聊它的子类完美主义谬误是如何影响判断的。 01. 先来听几句话——
仔细看上面的四个句子,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仅有两个选择,且非此即彼。 要么“享受当下”,要么“活在未来”,怎么就不能既享受当下又活在未来呢? “没成功的把握”那就做起来试试嘛,万一做成了呢,若“不做”就一定不会成。 觉得“活着找不到意义”也不至于选择死吧?总会有其他好玩的事的。 关于自律,难不成因为偷懒了一次,就前功尽弃了? 很明显,这类表达的逻辑是有问题的。 如果一件事不能如期地(比如“完美地”)满足我们的目标,就拒绝了它,这样的判断过程就是犯了完美主义谬误。 总之,要么完美达成,要么拒绝! 02. 完美主义谬误,之所以是虚假两难困境的子类,就在于它把选项粗糙地一分为二,“要么A…要么B…”,既没有对A、B真假做辨别,又忽略了其他的选项C、D、E… 这类谬误很常见,像我自己本打算录制视频分享这些思维的知识,但一直觉得“要么做好,要么就别做”,因为没把握做好,一直就没动起来。 我们之所以犯完美主义谬误,与这三种状况息息相关: 第一,计划时想面面俱到 在计划阶段,总觉得一些环节可能落下了,或者还没想清楚,于是就觉得整个计划都有缺陷,迟迟推不出计划。 第二,行动时想尽善尽美 揪着一个细节,一而再再而三的推敲,总觉得还能做得更好;哪怕一个小细节没做到极致,就觉得整个执行过程有问题。 第三,核算时想少投多产 吝惜资源投入,害怕投入之后没有产出,或者产出不如意,于是畏首畏尾,甚至因为估算收益不理想,干脆放弃。 因为追求完美,所以举步维艰。 03. 完美主义谬误,如同虚假两难困境谬误一样,都只是假定了两种选择。 然而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供选择的答案远远不止两个。 比如,从深圳去北京,绝不只是“要么飞机,要么不去”,还有“高铁、自驾、大巴…”都可以选。 作为批判性思考者,面对完美主义谬误,可尝试利用以下三个方法来减小它对判断的影响: | 提醒自己:答案不止两个 “做成功”或者“不做”,中间还有“做一小部分”、“做了99%”…答案不止两个,不要被题设中的选项框住脑袋。 | 行动起来:小步快跑 事情都是做出来的,所以先行动起来,即便计划不完美(也不存在完美的计划),也要上路,修修补补迭代完善。 | 抓大放小:专注关键问题 面对一件事,没人要求你“必须”做到“十全十美”,而是让你专注关键问题的处理,一旦处理了它,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们对完美主义谬误的简单介绍,下期[周三]栏目我们再看看划界谬误是如何影响判断的。 #批判性思维 | 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