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判性思维》:别闹了,这种思维方式你根本用不上

 新用户49272060 2022-10-19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我是怪蜀黍

提到苏格拉底你会想到什么,反正在当时的希腊,大家都认为他是杠精。

文章图片1

有一天,苏格拉底在街上拉住一个陌生人便问:“你说说看,什么是勇敢。”

尽管莫名其妙,但那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便张口回复,“这个你都不懂,勇敢不就是…”

眼见这人入坑,苏格拉底就接着问:“为什么呢?”

于是,那人只好继续解释:“因为…,所以…。”

“可你说得好像是个例外呀?”抓住陌生人逻辑上漏洞的苏格拉底步步紧逼。

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确性,陌生人只好进一步补充:“这个嘛,因为…,所以…。”

唉,言多必失啊。苏格拉底从陌生人的补充解释中又听出了矛盾,然后又提出新的问题:“你开始说:因为…,所以…;后面又说:因为…,所以…。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你是那个被苏格拉底拦住的陌生人,你会怎么做?我猜,大部分人会甩一句“你有病吧”,然后便夺路而逃。

为什么将这个故事,因为苏格拉底与今天要说的这本书有莫大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

这是一本被翻译耽误了的教科书。

批判性思维,据说最早可追溯到 2500 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越求进步疑难越多,疑难越多进步越大。

文章图片2

而批判性思维的英文名是CriticalThinking。critical, 源于希腊文kriticos, 是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

你看,辨明或判断才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能力,而不是批判。查过现代汉语词典,批判的意思之一,是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

如此这般,批判性岂不是要有倾向性了?可如果对方不是错的,有什么好批判的,如果对方是错的,又有批判的必要吗。

但从开篇的故事上看,苏格拉底并没有认为那个陌生人是错的,他只是想通过不断追问,以期待最终的“真理”出现。

所以,我们应该就此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更好反思。

为什么要反思?因为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至少碰到两个影响深刻的障碍。

跨不过去的非理性

第一个影响深刻的障碍是非理性。

非理性是怎么出现的?假如我们是完全理性的,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将会绝对基于逻辑和客观证据。然而,观念的形成过程总会掺杂一些难以察觉的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把这些时常难以预见的心理因素称作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扭曲着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干扰我们清晰、精确、客观思考的能力。

什么是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书中提到了不少的心理学偏差,比如损失规避、消极偏差、从众效应、圈内偏差等。

举个例子。

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有一份调查,在澳大利亚,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平均水平,只有1%的人评价自己低于平均水平。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自己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平均水平。

即便不进行严格的调查,多数司机,甚至大部分曾因车祸而住院的司机,也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司机驾车更安全且更熟练。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想想看你的同事,当工作绩效收到嘉奖时,多半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而当工作业绩很差时,便会猜测是不是背后有小人捣鬼,或者纯粹是自己倒霉。

谬误也属于认知偏差的一类。

让我们来看看书中说过的一个,稻草人谬误,也就是歪曲,夸大解释他人的观点,然后去攻击这个被歪曲的观点,事实上,它攻击的并非他人实际的观点,而是一个假想的稻草人。

比如A说:“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B回应:“不考试怎么检测出学生的成绩, 没有高考还有什么公平可言?”

B的说法就是典型的稻草人谬误,A只是认为考试作为唯一目标对学生不好,B就把这个观点夸大做A认为不应该考试,这时B的论证虽然是正确的,但这个论证的结论却不违反A真正持有的观点。

想要更多了解认知偏差建议大家参看《思考,快与慢》,讲得更透。

这里说这些,只是想说明,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你连理性都做不到,就不用奢谈这种思维方式了。

逻辑推理得有章法

我一直怀疑自己对书中那么详实的批判性思维方法论是不是能完全吸收,尤其是作为一个不准备写科技型论文,又不准备参加辩论与人抬杠的人。

说实话,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确实很多(好不好的那就见仁见智了),但真正能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并不多。

如果一定要用,真心建议大家抓住两个要点即可。

1、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全面的信息,第二个问题则是为了穷尽已掌握信息背后的理由。

比如,当你的客户向你抱怨产品很难用的时候,除了情绪,你还需要知道,对方的抱怨是因为产品本身,还是因为其他原因造成的对产品的情绪。

很有可能当我们称道海尔冰箱比美的得更好时,只是因为海尔的售后更及时,没用让顾客在维修这个问题上过多的等待。

2、为什么会这样?

比如5个“为什么”沟通法,就能最大限度地发现事物背后的原因。

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曾举了一个例子来找出停机的真正原因

问题一: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案一: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问题二:为什么机器会超载?

答案二: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三: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

答案三: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问题四: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

答案四: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五: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

答案五: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在润滑泵上加装滤网。

如果《批判性思维》这本书里的方法论你记不住,记住这两点其实在生活工作中也就够用了。

结尾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美好的思维方式,甚至于在西方的教育体系被推崇备至,但问题是,凡事都有边界,只有实用生活和工作的,才是最值得我们大部分人掌握和使用的。

至于更加深邃的,还是留个要写科技论文、搞风险投资,或对批判性思维特别执着的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