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思辨式阅读与表达”

 新用户73992602 2022-05-18 发布于湖北

对于思辨式阅读与表达,我们有太多的概念去讲,但是我希望讲讲我的看法和做法。

图片

“思辨”是一个很抽象、很哲学的词汇。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它是个难题。

先看一个例子:

图片

其中一个语言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建议的方法是:“先……接着……然后……最后……” 

或许,我们觉得这个是单元的重点、难点。我也这样觉得。但一些改变,却让我看到了一些东西。

图片

图片

只要做一下小实验,利用好提供的支架,就可以达到叙述清楚实验过程的目标,这对于孩子来说,不是难题!


图片

可孩子在汇报时这样说:

“我做实验时,不是一次成功的!”(家长小视频说明问题)

“我还做别的尝试,可是写到哪里呢?”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呀?”(是不是只有科学道理)

“这个实验跟课文有什么关系?”

“老师,是不是写完这个,这个单元的作文就写完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还需要做什么?

对于语言的感知学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判断一下是否是“思辨式阅读”?

图片

第二学段 (3——4年级 )

(1) 阅读有关科学的短文,尝试发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大自然的奥秘,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

(3)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

第二学段 (3——4年级 )

(1) 阅读有关科学的短文,尝试发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大自然的奥秘,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

(3)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新课程标准2022版》


确定主题→真实情境→学习任务→建立“群”→完成任务

也可以这样理解

已知知识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方法→涵养思维

还可以这样理解

方法→策略→思维

“思辨性思维”是一个外来词汇,英文表述为“Critical thinking”。它有多个名字:批判性思考、思辨能力、严谨的思考、明辨性思维等等。

是对事实、证据、观察结果和论据的分析以形成判断。也是积极和熟练地概念化、应用、分析、综合和/或评估从观察、经验、反思、推理或交流中收集或产生的信息的智力训练过程,作为信念和行动的指南。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思维方法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思辨能力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思辨习惯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这些,都是令人头疼的话语。

这个案例,有没有具备这些元素呢?

这一切,都来自一个概念:“学会学习”。这里的“学会学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确定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其他的三个分别是: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如果我们细分析: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是因为这个而发生改变的。

图片

现在大多的教学活动,大概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于是备课时出现的是:“我要教这些”“我要这样教”。“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则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

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生活逻辑。什么是生活逻辑?就是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要基于学生成长这一主线,而不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设计的课程。此时,就要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更多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概念,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所兼顾。还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一方面要按照分科的思路组织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强调课程的综合,按照生活逻辑将知识组织起来。

思辨式阅读的范围

图片

我们似乎将其局限于“论证式”阅读,甚至有时候会误解为批判性阅读。

图片

其实,它融于每一种方式的学习之中,是一种高阶思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个单元仅仅是这样吗?

学完这个单元,学生知晓神话的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民间故事没有“神奇的想象与鲜明的人物”?

于是,我这样设计

图片图片

这篇故事算不算神话故事?为什么?

《盘古开天地》算不算神话故事?为什么?

对比一下

图片

你觉得神话需要“长成”什么样子?

盘古开天地

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

同样都有“变成了”,一样吗? 

神话到底要“长成”什么样?

图片

文学阅读中也有审辨式阅读与表达,也需要这种形式。

对于“审辨式阅读与表达”,我们需要注意:

考验的是孩子自我审视与自我监控能力,基本上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处于无动于衷、浅尝辄止的状态。

特别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情况。

自我阅读、自我比较、自我借鉴、自我总结的效果尤为重要。

可能更多精力在学习弱的孩子身上。


个人的感受:概念需要认知,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实践。实践的过程中,确实辛苦,而且比平时辛苦。但真的值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