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俗澧州‖荆河戏旧称“上河戏”“大台戏”,发源于澧州,明中期传至湖北沙市,经锤炼又南移湘北澧水流域各县,是两湖的地方性剧种

 城头山视窗 2022-05-17 发布于湖南


生旦净末荆河戏

                   文/易宗明

 小时候,常被戏迷的祖父带上街上戏院子看小戏。街上剧院常年都上演荆河戏,得先买票,可比草台班子敞开着看的大台戏吸引人多了。不过,那时候看戏不过图个热闹,根本看不懂戏中那或激烈或婉转的音乐、那或高亢或华美的唱腔及那表现人物内心喜怒哀乐惊疑痴醉的做功等诸多的门道。
荆河戏旧称“上河戏”、“大台戏”,发源于澧州,明中期传至湖北沙市,经锤炼又南移湘北澧水流域各县,是两湖的地方性剧种。因处长江中游宜昌至石首监利荆河段,故1954年被定名为荆河戏。
荆河戏形成之初,主要是唱高腔和昆腔。高腔一人独唱,众人后台帮腔,乐器用土锣、大钹、鼓板打节奏,不用管弦乐器伴奏,后期帮腔改用唢呐伴奏,很有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昆腔进入荆河戏比较晚,一般用笛子或唢呐伴奏,所以又称为吹腔。吹腔后又逐渐被弹腔所替代。弹腔因此成为荆河戏的主要声腔,包括北路和南路以及特定腔调三类。北路高亢刚劲,南路细腻婉转,特定腔调跌宕多变。北路是秦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据地方志所载,明崇祯十六年三月(1643年),李自成攻克澧州,张献忠随后进驻澧州,李自成之妻高桂英于第二年率30万众来澧州,军中的秦陇子弟带来了秦腔,当地民众相率仿歌,从而成为荆河戏弹腔中北路之始。弹腔中的南路和特定腔调形成相对又晚。南路受徽调影响较大,徽调清初之时即在澧州演出,荆河戏艺人吸收徽调之精华,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弹腔南路声腔。
澧州荆河戏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珍贵的原始曲牌、堂曲、打击乐谱等,在语言学、民俗学、民族音乐史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荆河戏行当有生、旦、净、末四种,乐队分文场、武场。文场以胡琴、月琴、三弦等三大件,九根弦,加唢呐、笛子演奏,婉转悠扬,武场则以大堂鼓、大锣、小锣、马锣、云锣加头钹、二钹、铰子演奏,早期还用大土锣、大土钹等乐器演奏,热烈浑厚。常用曲牌约150支,堂曲150支。
荆河戏素重做功,讲究内、外“八块”的功夫。“外八块”指演员的外形动作,它包括头、颈、肩、胸、腹、臀、上肢、下肢;“内八块”则指演员的内在感情,表现喜、怒、哀、乐、惊、疑、痴、醉。唱词及念白以澧州口语为基础,京白、苏白、川白夹杂其中。基本功有30多大项数百种技法,纷繁复杂,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还有一些是其它剧种所没有的特技,特别是高方巾、罗帽、翎子、帽翅、须发等结合头、手、腿功的巧妙运用,各种姿态的“拗马军”表演,以及花脸的“抖壳子”等,堪称荆河戏表演艺术的独特之处。
荆河戏传统剧目极为丰富,剧目多达500多个,多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譬如,三国戏,水浒戏,封神戏,说唐戏,说岳戏,包公戏,杨家将戏,薛家戏,神话戏等等,不一而足。荆河戏常演的有“三杀”、“五图”、“十二山”,即《打渔杀家》、《坐楼杀惜》、《杀海和尚》,《百子图》、《孝义图》、《八义图》、《八阵图》、《铁冠图》,首阳山》、《牛皮山》、《火烧锦山》、《马鞍山》、《牧羊山》、《翠屏山》、《九龙山》、《定军山》、《凤鸣山》、《广华山》、《两狼山、《金牛山》、《飞雄山》。除这些“看家戏”外,还有《两狼关》、《二逼宫》、《九莲灯》、《碧玉簪》等等。演出时,有整台戏,也有连台戏,还有折子戏。
在澧州,荆河戏清初就已开成科班,至民国时期,县城、津市、新洲、王家厂、大堰垱、梦溪等地先后建有21个科班。清乾隆到同治年间,先后建有武庙、城隆庙、陈公祠、文昌宫、三贤祠戏台。民国二年废州置县,至抗日后,县城经营性戏院风生水起,新戏台落成必演斩三妖以避邪。此外,草台更如雨后春笋,有时甚至两个戏班打对台。草台多在农闲时由乡绅牵头邀请荆河戏班下乡演出。旧时,荆河戏的演出习俗是每逢神的生日唱酬神戏,如八仙过海观音得道祖师登殿;常年唱时令戏,如正月唱玉泉戏,二月唱观音戏,三月唱佛祖戏,四月唱关公戏,五月唱城隍戏,六月唱雷祖戏,冬月唱财神戏。殷实人家得子添孙,婚娶寿诞,请唱庆贺戏,常演大封相全家福九锡宫郭子仪拜寿刘备招亲》、《姜子牙登车等。此外,还有行会戏祈求戏还愿戏
由于多种原因,湖南的5个荆河戏专业剧团,4个已先后解散或解体,只剩澧县荆河剧团惟一还在艰难支撑着。在此情势下,抢救与保护荆河戏已是刻不容缓。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了抢救性拍摄,并录入国家地方戏非遗数据库。2006年6月9日,荆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澧县人民政府先后斥巨资修缮“翊武影剧院”, 澧县文化局针对荆河戏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状,招收了20名儿童苗子进行培养,使澧县荆河戏的精粹得以传承、光大。

进澧州——以“城”相见 以“澧”相待》是2010年澧县文化局、澧县旅游局共同编辑出版的一本地方文献,图文并茂。主  编:余长国 黄德武;副主编:龚道权 李志民 马 骅 陈克发;执行主编:易宗明;封面设计:田 劲;封面题字:杜修岳;撰 文:易宗明;摄 影:陈克发 龚朝阳;版式装帧:田 劲  李悦  张文武;责任编辑:胡国勇 段传云。

主编/易宗明| 编辑/黄 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