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开展残障青少年生活技能提升小组?| 社工课

 社工客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冯珊珊

    单位 | 广州市洋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服务背景

根据广州洋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得知,辖区内青少年在册重点群体有29人,其中智力残障占34%,肢体残障占21%,这部分的青少年因自身的“缺陷”,独立自理能力较低,存在社会适应性行为障碍问题;另一方面,在日常服务中了解到,残障青少年照顾者最迫切的需求是:希望获得社会支持帮助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及逐渐帮助其融入社会,同时照顾者的压力得到缓解。

为回应以上需求,社工结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四个维度,开展“生活小当家”残障青少年生活技能提升小组,旨在通过学习日常生活技能,增强残障青少年自我服务意识,提高残障青少年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残障青少年适应性行为的发展。

 

二、需求分析


(一)有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的需求

据分析,服务辖区的残障困境青少年大部分是由智力残障及肢体残障组成,存在智力水平和适应性行为障碍问题,而生活技能是适应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故掌握生活技能,有助于困境青少年融入正常社会,改善其生活质量。另外,家庭照顾者表示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能够有效减少照顾压力。

(二)有增强朋辈的支持,扩大朋友圈的需求

服务辖区的残障青少年的活动范围较小,主要是与家庭产生互动,而家人普遍忙于生计,同时因自身特殊原因社区活动参与度低,获得的关注和支持较少,普遍孤独感明显,他们表示渴望与人交往、参与各种活动,寻找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友谊,从而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三、服务理论依据

(一)增权理论:

增权目的是帮助和支持无权群体改变现状、扫除在现有社会结构中出现的社会障碍、降低他们的无力感、提高自我认识以及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能,使个人能够有能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社会资源,从而有效改善生活状况。

通过服务,服务对象觉悟到自己所潜在的能力,从而能够自己有效的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通过增能,服务对象能够有效发掘出自己的潜能,去改变自身的周遭状况,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在增权理论的指导下,本次小组通过“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逐一开展小组,对组员进行增能赋权,不断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从而实现组员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彼此间的有效沟通,解决面临的问题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同时,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小组开始由社工充当示范者的角色,服务对象充当模仿者,小组中,服务对象通过观察以及模仿学习技能,同时重视组员之间的互相影响,充分挖掘小组榜样,利用榜样作用从而影响其他组员。

四、小组服务目标

目的:通过学习日常生活技能,提升残障困境青少年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其适应性行为。

目标

1:组员至少掌握两个生活技能。

2:增强朋辈支持,扩大朋友圈,组员至少认识到两位新朋友。

五、服务计划

六、小组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

1.目标一:通过小组前后测量表统计,小组前测一共收集8份,总分数106分;小组后测一共收集7份,总分数192分。分数由106分提升到192分,提升了81%,统计显示,个别生活技能由不会到会,可见组员对技能掌握得较好。据量表统计显示,100%的组员至少掌握两个生活自理技能,故目标达成。

2.目标二:社工观察到,组员由陌生变熟悉、由沉默变积极,组员互动紧密,支持较好。最后共收集7份服务反馈表,通过反馈表统计显示,100%组员表示通过参加小组认识到两位以上的朋友,故目标达成。

(二)组员变化:

1.小组前期组员表现较为小心谨慎,表现普遍缺乏自信,主动性低,社工灵活运用赞美、鼓励的支持性技巧,激发组员的内在动机,通过引导与互动,组员们慢慢互相认识,消除了陌生感,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组员间支持力量充分。

遇到问题时组员之间会及时提供帮助,譬如:某组员在打鸡蛋环节屡尝失败,其他组员会给予语言与肢体上的鼓励打气,拍拍肩膀安慰组员不要害怕失败。组员反馈,通过小组获得了支持,认识了新朋友。

2.社工依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带领组员学习了整理衣物、系鞋带、认识交通标志等日常生活技能,组员们学习认真投入,互动积极,在不断的练习以及结合课堂的反馈,了解到组员对学习内容掌握得较好,由开始的“不会”到“会”,大部分能认真打卡家庭作业,把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赋权”把个别组员发展成小组榜样,充分发挥了组员的价值,提升了组员效能感,营造了互助的和谐氛围。小组最后,收集到了组员对小组满意的反馈。

 

七、总结反思

1.在增权理论的指导下,在整个小组过程中,社工与服务对象是处于合作伙伴的关系,形成一种联盟。社工将服务对象视为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社工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是改变的主体和载体,能够与社工一起分享知识与技巧,并成为解决问题的伙伴,从而共同努力慢慢增加服务对象的效能感。

同时,社工积极引导服务对象与生活环境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激发被环境压制的“权力”,做到“增能”的同时也要“赋权”。

2.教学残障残疾群体的生活技能时,遵循以下步骤尤为重要:①指导组员要做什么;②示范目标行为让组员观察;③确认组员知道要做什么;④让组员执行技能或行为,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⑤奖励学习努力;⑥记录成绩,并根据数据坐决策;⑦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进行练习;⑧有任何错误发生时立即予以纠正;⑨必要时进行辨别训练;⑩尽快地减少鼓励和奖励,以使组员可以独立使用新技能。

3.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鼓励组员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帮助组员巩固学习的技巧,做到学以致用。作业以拍视频的方式分享到小组微信群,一方面可以记录组员的掌握程度,以及及时为组员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组员之间互动,增强支持力量。

4.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历经一个持续、长效的过程进行训练,同样地,生活技能提升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此次小组只设计了6节,囿于经验的匮乏和实践时间的限制,组员的能力虽有提升但是提升的力度深度不够,建议在小组结束后,社工继续跟进每一位组员的情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