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王社工 单位 | 海口市海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朱奶奶(化名),性别女,80岁。 (二)个案背景资料 孤寡老人是身边没有伴人和子女的老人,不仅子女去世,而且丧偶,他们在晚年生活中大多会感觉孤独,此外在一个人的晚年生活中也面临着随时发生病患无法及时救护的危险。 2021年6月10日,社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服务对象独居孤寡老人朱奶奶家中进行端午节入户慰问。朱奶奶知道大家要来看望她,特意为大家一人准备一个大大的苹果,欣喜若望的她,与大家一聊到自己的遭遇,便落下了伤心的泪水。 1.个人状况 身体情况:服务对象患有高血压,时常头晕,并伴有高血压并发症,腿脚有时肿痛,不能远行。她平时靠着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活,服务对象虽身患疾病,但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心理状态:服务对象一直不愿意接受失去家人的事实,有时心情忧伤时会感到胸闷气短,郁郁寡欢。 人际交往:服务对象本人比较内敛,社交比较被动,身边的朋友较少。另因服务对象为江苏人,其本人听不懂海南话,与海南本地人有语言沟通障碍,本地朋友很少,平时与同辈群体交流甚少。 兴趣爱好:服务对象平时闲暇时间喜欢做手工缝纫,但现今年龄渐长,视力下降,现已很少手工缝制衣物。此外,她还喜欢看健康方面的节目,有时自己在家里学做健康手指操。 2.家庭成员情况及关系 服务对象育有一女,多年前已去世,而长期与之携手的丈夫在两年前已过世,亲戚都在外省,平时喜欢结交江苏老乡为友,但朋友较少。 3.社会支持网络 服务对象的正式支持网络有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但服务对象不知道可以向这些部门求助,非正式支持网络只有个别邻里好心人士偶尔对其进行帮扶。 二、分析预估 (一)失去亲人过度悲伤,有心理疏导的需求。 服务对象因丈夫去世后独自生活,在家经常触景生情,以泪洗面,情绪低落,在独居期间时常会遇到有话没处倾诉,有事无亲人帮助的情况。悲伤的情绪积攒时间一长,易引起心理疾病,相应的身体机能也会日渐下降,存在着心理疏导和精神慰籍的需求。 (二)面临健康危机,有居家养老政策咨询的需求。 服务对象是高龄老人,患有高血压,并伴有高血压并发症,时常感到头晕,远行不便。平时害怕病情突发之时无人帮助,居家安全问题是她比较担心的事情,她希望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的政策咨询。 (三)人际网络薄弱,有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 服务对象平日社交圈小,生活较单一,除做一些日常家务外,就是在家看看电视节目,从来没有参与过社区活动。在服务对象与社工交谈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她内心很希望有人陪她聊天,同时很希望与同辈群体一起参与社区活动,有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 三、服务计划 (一)目标 1.总目标:通过社工的服务促进服务对象的心理更加健康和阳光,提供居家养老方面的政策咨询,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让她融入社会大集体,享受美好生活。 2.具体目标: (1)针对服务对象平时比较孤独、苦闷的情况,社区工作者定期访问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疏导,排解他内心的苦闷。 (2)社工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发现他虽然是孤寡老人,但并不符合“三无”老人(无子女赡养、无生活自理能力、无基本生活经济来源)的条件,因服务对象有退休金,能够保证基本生活,但其符合办理80岁以上独居老人方面的居家养老服务。 (3)服务对象知情同意,行动方便时,可就近带她参加社区活动,融入社会大家庭。另外,社工可到社区拜访,平时让社区民政分管人员、网格员、志愿者以及邻里多留意老人的生活,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关照。 (二)介入策略 由于服务对象的问题,社工通过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及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辅导服务。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因此,针对服务对象的这种状况,社工采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因为丧夫引起的悲伤情绪,倾听服务对象长期担心的困难需求,并借用人在情境中,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环境中认识,重视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服务对象一旦能够处理好这些情绪问题,将会有益于服务对象身心健康。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提升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社工可为服务对象链接资源,提供政策咨询,节日前后可为她提供节日慰问、赠送节日礼物以及带她参加社区活动。同时,对于可能与服务对象有交际的个人或单位,应采取多层面的介入,为服务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沟通环境,融入社会大家庭。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了解情况,建立信任关系 社工先到服务对象家中入户拜访,了解她的身心状况和困难需求。通过入户拜访及电访跟进,运用同理心认同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与服务对象初步建立专业关系,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感。 服务对象慢慢地与社工敞开心扉交谈,并表示非常感谢社工的关心,让她表达出自己的苦处。同时,社工给予她一些建议,比如走出去散步,主动与会讲普通话的同辈群体交流,学做健康手指操等,转移注意力。社工平时鼓励她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提供心理慰籍情感陪伴,学会放下过去,逐步走出悲伤的困境,缓解胸闷和悲伤情绪。 (二)居家安全,提供政策咨询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社工主动找街道社区分管民政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办理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规定。根据她的实际情况符合办理高龄独居居家养老服务。社工及时提供办理居家养老服务的流程及需要提供的材料,与社区工作人员及时沟通跟进办理,办理好之后社工及时跟进服务对象对居家养老服务。 (三)融入社区,为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有参加社区活动的需求,正值中秋节,社工邀请她参加长者的中秋节社区活动,社工鼓励她主动参与手工制作灯笼和猜灯谜互动环节,她从刚去参加活动感到拘束,到后来主动为其他长者解灯谜,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与长者共同在长者饭堂欢聚一堂,免费享用午餐,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平时,只要她愿意参加的社区活动社工都欢迎她参加。在她准备去参加的“三八”妇女节手工活动时刚好遇到下雨天,社工和志愿者手工制作的丝网花送了一束给她,她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平日里,志愿者通过入户探访和电话回访的方式,给予她心理上的关怀以及询问她生活上的需求。她现在慢慢走出家中,邻里给予了她更多的帮助,与更多的同辈好友交流,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五、总结评估 (一)评估方法 社区工作人员、邻里口头表述对服务对象的改变;服务对象对社工介入后的前后评价和满意度评价。 (二)评估内容 1.情绪改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上门陪同服务对象聊天以及电访跟进后,服务对象的很多情绪都得以了排解,越来越相信社会工作者,也愿意多和社会工作者交流。服务对象慢慢地主动参加社区活动,也有了更多的朋友。现在没事的时候服务对象会来社工站跟社工聊聊天,心情也舒畅了。 2.居家养老政策咨询及办理情况:服务对象办理居家养老服务后,她就有紧急求助的途径。平时遇到特殊情况有居家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免费入户帮助,比如日常清扫、家电维修以及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服务对象急需买药,居家养老的工作人员替她购买送到家中,她心里面觉得更安心。 3.社会支持网络:社工在与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后,对服务对象也逐渐关心起来,居委会工作人员遇到社工会主动问起服务对象的近况,并告知服务对象现在的心情好转很多了,有时会邀请志愿者去她家入户探访。现在服务对象的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了,有时会有要好的老伙伴主动煮爱心养生汤送至她家中,看到这样可喜的局面,甚是欣慰。 六、专业反思 (一)优点 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主动链接社会资源去帮助服务对象,让她了解到在特殊情况下的求助途径。在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中,社工给予她正面的支持和鼓励,增强她对生活的信心,让她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二)需要完善之处 1.社工应及时对社区内的独居孤寡长者进行统计,并组织他们形成互帮对象,使长者们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还定期组织老人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帮助他们摆脱空巢感、孤独感和忧愁感。 2.对于已办理居家养老服务的独居孤寡长者,社工应做到定期跟进服务对象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如有建议,社工可及时介入,做关系的协调者。 3.对于孤寡老人来说,养老的应急资源仍显薄弱。虽然街道率先建立了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但是在运营初期,其养老服务还在探索阶段。此外,受疫情影响,一些为老服务机构被迫临时关停,为老人提供的服务也按下了暂停键。从长远出发,社工应在社区内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打造睦邻空间,倡导建立老年友好社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