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予倩(1889年5月12日-1962年9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中国内陆作家、编剧、导演,先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广西省立艺术馆(现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首任馆长[4][3]。[2] 1926年,加入南国社,创作剧本《潘金莲》等。1931年,加入“左联”,抗战时期编写历史剧《忠王李秀成》等。抗战胜利后编导《关不住的春光》等电影。 1962年9月21日,欧阳予倩病逝,享年73岁。 中文名:欧阳予倩 别名: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浏阳县 出生日期:1889年5月12日 逝世日期:1962年9月21日 星座:金牛座 毕业院校: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 职业:作家、编剧、导演 代表作品:木兰从军、天涯歌女、桃花扇、忠王李秀成 主要成就:广西省立艺术馆首任馆长[3] 人物关系:欧阳山尊儿子 高玉倩:学生 相关视频:1.6万播放|03:17 欧阳予倩故居湖南省名人录湖南省长沙市宣传片 8202播放|02:57 走进新中国的百年巨匠——欧阳予倩 5595播放|03:14 个人生活主要作品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1889年5月12日,欧阳予倩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书香门第的仕宦之家[1]。1901年,跟随祖父到北京读书,曾经跟曾宗巩先生学习英文[1]。1902年,进入长沙经正中学;冬季,前往日本东京,进入成城中学[1]。1903年,毕业于成城中学[1]。 共2张 欧阳予倩 1905年,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勾结,对留学生严加控制,欧阳予倩与部分留学生回国[1]。1906年,重返日本求学,进入明治大学学习商科,后又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文科[1]。1907年,加入春柳社,并在话剧《黑奴吁天录》中饰演了两个角色,分别是奴丑和解而培的儿子小乔治,这是他第一次上台演出[1];同年,参演独幕剧《生相怜》[1];此外,还参演了独幕剧《画家与其妹》[1]。 1908年,参演话剧《鸣不平》[1]。1909年,参演话剧《热泪》[1]。1912年,应邀到上海参加陆镜若发起组织的“新剧同志会”;同年,参演话剧《家庭恩怨记》;此外,还参演了话剧《社会钟》[1]。1913年,创作五幕剧《运动力》,该话剧揭露并讽刺了辛亥革命后湖南政界的种种丑态,这是他创作的第一个剧本[1];同年,创作话剧剧本《鸳鸯剑》,该话剧取材于《红楼梦》的一个“红楼戏”[1]。 1914年,创作话剧《大闹宁国府》,该话剧由郑正秋、张石川等在天仙茶园演出[1]。1915年,创作三幕悲剧《神圣之爱》,该话剧由陆镜若、吴我尊、马绛士和他四人合演[1];同年,应西湖舞台之邀,在杭州演出《卧薪尝胆》等京戏,开始了职业京剧演员的生涯[1]。1916年,开始致力于传统戏曲的继承和改革工作。 1919年,在期刊《新潮》上发表小说《断手》[1];同年,担任南通伶工学社的主任;此外,更俗剧场动工兴建,舞台的图样由其亲自审定,于11月1日落成[1];他亲手拟定剧场规则共12条,举凡旧时剧场的陈规陋习,都在革除之列[1]。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等组织“民众戏剧社”[1];5月31日,出版社刊《戏剧》杂志[1]。1922年,由汪仲贤介绍,结识应云卫,加入“戏剧协社”[1];同年,创作独幕话剧《泼妇》,并由洪深导演搬上舞台[1]。1924年,在期刊《东方杂志》上发表独幕剧《回家以后》[1]。1925年,在期刊《国闻周报》上发表《乐剧革命家瓦格拉》[1];同年,与周信芳合作主演话剧《汉刘邦》;此外, 经过卜万苍的介绍,加入刚成立的民新影片公司。 1926年,编写了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玉洁冰清》,该片由卜万苍执导,这是他步入影坛、正式从事电影工作的开始[1];8月,被民新影片公司聘为导演[1];同年,自编自导个人首部电影《三年以后》[1]。1927年,自编自导爱情剧情电影《天涯歌女》[1];同年,离开民新影片公司[1];此外,还与周信芳、高百岁、周五宝合作出演了京剧《潘金莲》,这是他自编自演的最后一部京剧[1]。 ![]() ![]() 1928年1月26日,担任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1];同年,在期刊《新月》上发表剧本《潘金莲》[1];此外,由其创作的独幕剧《回家以后》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期刊《剧本汇刊》[1]。 1929年2月16日,在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并附设戏剧学校、音乐学校[1]。1931年,研究所被裁撤停办;10月,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并组织了“现代剧团”[1]。 1932年,创作活报剧《不要忘了》,该话剧揭露了帝国主义者与国民党反动派互相勾结扼杀人民抗日爱国运动的罪行[1];同年,在杂志《现代》上发表独幕剧《同住的三家人》[1]。1933年,在月刊《矛盾》上发表《从汉调说到花鼓戏》和独幕8景话剧《上海之战》[1]。 1934年,在周刊《戏》上发表《日本最近的宣传戏》[1];同年,加入了新华影业公司,并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桃花扇》[1];10月16日,在杂志《东方杂志》上发表《巴黎剧场》[1];11月18日,在周刊《戏》上发表《如何组织新剧剧团》[1]。 1935年2月26日,在周刊《戏》上发表《创作、翻译剧及改泽剧》[1];5月1日,在月刊《文艺月刊》上发表《为什么要写实》[1]。1936年,上海电影界救国会成立,欧阳予倩是主要发起人之一[1];同年,编导电影《清明时节》《小玲子》《海棠红》;10月19日,在期刊《电影戏剧》上发表《不要以悲哀来纪念鲁迅之死》[1]。 1937年2月26日,与周扬、夏衍等121位进步的文艺、电影、喜剧、音乐工作者联合发表《反对意国水兵暴行宣言》[1];同年,在杂志《东方杂志》上发表《渔夫恨》[1];春天,由明星电影公司转入联华影业公司,并编导了喜剧电影《如此繁华》[1];6月9日,与应云卫等370人联合发表了《对于在华公映的抗议》[1];7月30日,电影工作者协会在上海成立,被选为常务委员[1];“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与郭沫若、田汉、夏衍、周信芳等组成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并参加了文化界救亡协会,被选为理事[1];11月,组织中华京剧团[1]。 1938年,前往桂林对桂剧进行改革,并执导了话剧《流寇队长》《钦差大臣》等。1941年,创作历史剧《忠王李秀成》。 1944年,与田汉等举办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出。抗战胜利后欧阳予倩曾在新中国剧社和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任编导,把京剧《桃花扇》 改编成话剧;2月15日,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欧阳予倩和田汉在刚落成的广西艺术馆合作组织主持了西南戏剧展览会。广西艺术馆话剧团演出了欧阳予倩编剧的《旧家》、《同住的三家人》,桂剧团演出了欧阳予倩创作的《木兰从军》、《人面桃花》等,新中国剧社演出了田汉早期创作《湖上的悲剧》、夏衍等创作的《戏剧春秋》,桂林四维剧社串演了田汉的《名优之死》。 1946年,创作京剧《孔雀东南飞》。1947年,执导由新中国剧社首演的话剧《桃花扇》。1955年,欧阳予倩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为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再次执导话剧《桃花扇》。1959年,根据《汤姆叔叔的小屋》创作了九场话剧《黑奴恨》。1962年9月21日,欧阳予倩病逝。 著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等。 1949年建国后,欧阳予倩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一届常委和第二、三届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一、二届主席,同时也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个人生活 祖父欧阳中鹄,是清末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学者,曾出任过广西桂林的知府。谭嗣同、唐才常皆是他的学生。父亲欧阳自耘,常年在家闲居、养病。母亲刘倚霞,有文化,会画画[1]。欧阳予倩之子欧阳山尊曾任北京人艺副院长。 1906年,17岁的欧阳予倩与刘韵秋结婚。1910年,父亲欧阳自耘因病逝世[1]。1911年,祖父欧阳中鹄逝世[1]。1962年9月21日,欧阳予倩病逝,享年73岁。 欧阳予倩故居在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5号。1949年,欧阳予倩从香港回到北京,同年11月,全家迁至此院。郭沫若、田汉、曹禺、老舍等经常在此聚会,1986年,此宅定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欧阳予倩先生曾居于西北部的宅院,有北房三间,前廊后厦,东耳房一间,西耳房两间,均为硬山合瓦过垄脊,室内为木地板铺装。 ![]() ![]() ![]() ![]() ![]() ![]() 人物评价 欧阳予倩勤奋好学,对艺术精益求精。大部分作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并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性。因为他既熟悉现代的话剧艺术,又深知传统的戏曲艺术,并且有过长期的舞台(包括戏曲和话剧)演出的实际经验,在他的创作中又能自觉地将这些结合起来,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故事性强、语言讲究节奏、民族特色鲜明和适宜于舞台演出等特点。 欧阳予倩的剧作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有与时代脉搏相通的进步倾向,如1913年创作的《运动力》,是他在辛亥革命后对“革命新贵”的嘲弄。“五四”运动时期,他的《回家以后》《泼妇》和《屏风后》,都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主题,它们或揭露旧道德的伪善,或宣扬妇女解放和个性解放,艺术构思也是多姿多彩的。 由于他对中国民族戏曲有很深的造诣,故他导演的话剧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导演的戏曲,又吸收了话剧的某些特点,丰富了表现力。他的导演风格细腻,严谨。欧阳予倩一生重视改革,注意汲取外来经验,善于吸取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他的作品与时代脉搏相通,且话剧中含有戏曲精华,戏曲中蕴有话剧特色。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科学的方法教授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