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力品牌沉浮史

 黑龙江波涛 2022-05-18 发布于黑龙江

170多年前,上海开埠之后,包括橡胶制品在内的洋货如同潮水般地涌入中国,打进上海,并占领全国市场。1919年,广东籍日本华侨容子光、容祝三兄弟与潘氏兄弟集资约2万银元,在上海创办了“中华橡皮厂”,拉开中国民族橡胶工业的序幕。虽然中华橡皮厂仅存活3年就因技术落后而在与洋货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但上海民族橡胶企业发展的冲动已无法压抑。1927年,杂货店伙计出身的江苏江阴人刘永康与人合资,在上海唐山路开设义昌橡皮物品制造厂,1929年改组为正泰橡皮物品制造厂,专门生产胶鞋。该厂就是日后回力鞋厂的前身。20世纪20年代末,该厂就已开始使用“回力”商标,1934年正式注册。

“回力”两字是英语单词Warrior(勇士)的音译。商标一经使用,就被当时的青年奉为时尚。1934年,广东兴宁人袁树森设计了“回力”商标,壮男弯弓射日的商标图案蕴涵着这样的寓意:中国的“后羿射日”神话与西方的“勇士精神”的组合,也就是人类勇敢精神的组合。但在那个“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落后意味着挨打,那时的中国青年渴望国家强盛,作为民族资本家的刘永康和他的后人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表现出了与“回力”品牌内涵相吻合的勇敢和担当。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回力鞋厂负责人认为轮胎属战略物资,中国不能被洋人掐住这道命门,于是成功地自主研发出“胶鞋的近亲”—轮胎,专供抗日军队使用。在20世纪40年代中叶,回力鞋厂率先派人赴美留学,员工们在美国完成了硕士学业,带着先进的制鞋技术和设计理念回国,极大提升了回力鞋厂的设计与制造能力。1948年全运会前夕,回力鞋厂推出新型弓形特制球鞋,他们雇用飞机飞撒宣传单,一时名声大振。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回力”就已是中国胶鞋业的“第一品牌”。

新中国成立后,回力鞋厂稳步发展。1956年,回力鞋厂接受国家的“和平赎买”政策,从公私合营逐步改为国有企业。那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回力鞋厂来说,国家统购统销,回力球鞋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鞋厂不必也不得自寻销路,只需完成上级布置的生产计划就可以了。国家计划体制定期收购,通过各级批发站和百货站销售他们的产品。正是这种“闭门造鞋”的生产办法,为“回力”球鞋未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那个“满大街都是黑灰蓝”的时代,中国的普通民众穿的胶鞋不仅牌子不多,而且款式单一,绝大多数人穿的都是“解放鞋”,由此一来,“回力”鞋便显得鹤立鸡群了。1956年,回力鞋厂为国家男子篮球队研发的“565”高帮篮球鞋,惊艳一时,售价9元多,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半个多月的工资,能穿上一双“回力”鞋在篮球场打球,曾经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直到70年代末,在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白色红边”的“回力”鞋仍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最红火的时候,买鞋的市民就像买紧俏食品一样,早早就在工厂门口排队。有时,“回力”鞋刚下生产线,还热乎着呢,就已经被顾客抢购一空。一款球鞋创造连续畅销十余年的神话。90年代初期,国家改革开放,国外的运动鞋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但“回力”鞋仍凭借其在市场上长期积累的人气而“惯性式”地发展着,还没有感受到危机。直到1993年的某一天,回力鞋厂的8600多名员工突然得知批发站、百货站即将撤销,国家从此不再收购他们的产品,这才猛然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慌张。而此时,提前10年“被迫下海”的青岛“双星”等一批鞋企,已经在市场摸爬滚打了多年,早已布置了销售网络。1994年,回力鞋厂不得不关掉第一家生产“解放鞋”的分厂。从那以后,每一两年关1家,直到2000年,旗下的7家分厂和1家研究所全部关门,8600名工人先后“下岗”。最终还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把“回力”品牌从破产企业中剥离出来,新成立了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回力”品牌这才得以延续。

从“回力”球鞋的沉浮,可见“上海制造”走着一段不寻常的艰难之路。实际上,无视市场规律的调节,完全依靠国家计划调拨,这条路注定是“此路不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品牌已成为国家和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上海在自主品牌的培育道路上一度辉煌过,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变得乏“牌”可陈,无“牌”可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发展,曾经叱咤一时的众多上海本土品牌逐渐没落,甚至悄然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