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工大附中分校初三A3班 张博 生活单调乏味,这是大部分人的心声。平淡的诗意,则是诗人给世界的创造。 【开篇阐释题目含义】 校园生活紧促。时光在句句“同学们好”“同学们再见”中匆匆流逝。日头西落,时间聚起波澜,迎接着澎湃的心。 【概述校园生活单调而又诗意】 初冬,微寒的风拂过,黄叶沙沙卷起。极目眺望,万栋高楼,镶一轮圆日。他颤动着,他因欢乐而颤动。赤红内心,沸腾天边云彩:淡薄如丝,厚稠似棉;黄橙红紫,点燃视线所及。光是圆日的化身,在高楼上漫步,又轻巧地飘落树间,被细细剪碎……一束光照透玻璃,融化玻璃冰冷的心,洒在教室的傍晚。【比拟手法,彰显夕阳的美丽、可爱】同学们笑着,金黄的脸颊,是他们对阳光的热爱。灿烂的白粉笔,突然停顿。老师惊喜地转过头去,看见一个伟大生命向着他招手…… 学校的快乐是短暂的,生活的诗意是简单的。片刻愉悦,转眼烟消云散,只留下一片昏暗。 【校园黄昏美丽景象中的诗意——色彩绚丽,充满诗意】 回到家中,已然黑夜。抱出卷子,垒在桌旁。台灯下,卷子拉出的影,映出街垒那残损的旗帜。埋头入题海,抬头已是半夜。合上卷,盖好笔,双手交织,拢住脖颈,倚着椅背,双眼微眯:黑夜,点着零星的灯。【动作连贯,用词准确】天桥远处,车影渐稀。柏油路,陪着路灯,明暗相间。黑夜的灯光使人不安,正如白天的阴影。回到对面,那边还亮着灯。细看,一面书桌,一盏台灯,一垒厚书。桌旁的人是不见踪迹。那屋里温软的黄色透过窗户,融化了我的眼。朦胧中,忽然忆起纳兰的“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悄悄白霜爬上窗沿,幻了远处和屋内。 移走最后一张试卷,熄灭台灯,才进入独属于我的夜晚。窗外起风了,滴滴泪丝,稀疏地飘着。 【深夜题海遨游感受到的诗意】 “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出自清代作者纳兰性德《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梦中,我仿佛看见对面的人在台灯下奋笔疾书;我仿佛仍站在夕阳前,注视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跳跃着,挣扎着,忽得又沉入大地的怀抱…… 【梦境中的诗意】 风雨渐渐大了。生活的诗意便躲起来,躲在一笑一泪、一树一草、一天一夜,沉入每个人鲜为人知的内心深处,又渐渐被岁月忘记…… 【总结全文,呼应题目——欲纵故擒,意蕴丰富】 (指导教师:惠军明) 小作者用一个学生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去挖掘、去表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仅凭这一点,就足够令人欣喜了,更何况他还表现得那么精彩,那么感人。西工大附中是赫赫有名的学校,惠军明老师更是写作名师,有这样出色的学生,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也是情理之中的。 写法借鉴: 一、围绕中心,巧妙选材。本文围绕“生活的诗意”这个中心,以时间为线索,依次选取了“夕阳下”“校园生活中的诗意”——“夜晚”“我题海遨游中的诗意”——“深夜”“我梦境中对面那人的诗意”。这其中有自然景物,有校园环境,有学习生活,也有心中梦想的生活,这些都指向了同一个中心——生活的诗意。所选材料,丰富多样,且紧紧围绕中心,充分体现了小作者选材的智慧。 二、描写生动、细腻。如描写校园黄昏景象,“极目眺望,万栋高楼,镶一轮圆日。他颤动着,他因欢乐而颤动。赤红内心,沸腾天边云彩:淡薄如丝,厚稠似棉;黄橙红紫,点燃视线所及。光是圆日的化身,在高楼上漫步,又轻巧地飘落树间,被细细剪碎……一束光照透玻璃,融化玻璃冰冷的心,洒在教室的傍晚”,这是一幅色彩绚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这幅画中,有树木,有教室,有夕阳,有晚霞,体现了校园景物的特点。作者注重着色,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夕阳的磅礴与可爱。再如表现“我”的学习,“回到家中,已然黑夜。抱出卷子,垒在桌旁。台灯下,卷子拉出的影,映出街垒那残损的旗帜。埋头入题海,抬头已是半夜。合上卷,盖好笔,双手交织,拢住脖颈,倚着椅背,双眼微眯:黑夜,点着零星的灯”,由“黑夜”“卷子”“书桌”“台灯”“身影”等组合成完整的学习场景;一系列动作,简短而灵活的句式,强化了学习节奏之快。 三、有实有虚,虚实结合。 这是小作者的又一个过人之处。校园中,老师回头看见的那个“伟大生命”,在梦中出现在自己房间对面那个在台灯下奋笔疾书的人,也许都是自己精神的投射,是自己的影子。这样写,很励志,也很巧妙。特别值得学生在习作中学习。 四、引用诗词名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意的生活。 (点评:徐东祥) 
《天天读写》文章精选
章雨晗:运用文学笔调表现实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