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补六)

 玄冰生孙洁 2022-05-18 发布于浙江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上焦篇

补秋燥胜气论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卷一 补六】阳明燥证,里实而坚,未从热化,下之以苦温;已从热化,下之以苦寒。

燥证阳明里实而坚满,经统言以苦下之,以苦泄之。今人用下法,多以苦寒。不知此证当别已化未化,用温下寒下两法,随证施治,方为的当。未从热化之脉,必仍短涩,涩即兼紧也,面必青黄。苦温下法,如《金匮》大黄附子细辛汤,新方天台乌药散加巴豆霜之类。已从热化之脉,必数而坚,面必赤,舌必黄,再以他证参之。苦寒下法,如三承气之类,而小承气无芒硝,轻用大黄或酒炒,重用枳、朴,则微兼温矣。

【附治验】丙辰年,瑭治一山阴幕友车姓,年五十五岁,须发已白大半。脐左坚大如盘,隐隐微痛,不大便数十日。先延外科治之,外科以大承气下之三、四次,终不通。延余诊视,按之坚冷如石,面色青黄,脉短涩而迟。先尚能食,屡下之后,糜粥不进,不大便已四十九日,余曰:此癥也,金气之所结也。以肝本抑郁,又感秋金燥气,小邪中里,久而结成,愈久愈坚,非下不可,然寒下非治也。以天台乌药散二钱,加巴豆霜一分,姜汤和服。设三伏以待之,如不通,第二次加巴豆霜分半;再不通,第三次加巴豆霜二分。服至三次后,始下黑亮球四十九枚,坚莫能破。继以苦温甘辛之法调理,渐次能食。又十五日不大便,余如前法下,至第二次而通,下黑亮球十五枚,虽亦坚结,然破之能碎,但燥极耳。外以香油熬川椒,熨其坚处;内服苦温芳香透络,月余化尽。于此证,方知燥金气伤人如此,而温下寒下之法,断不容紊也。

乙丑年,治通廷尉,久疝不愈。时年六十八岁。先是通廷尉外任时,每发疝,医者必用人参,故留邪在络,久不得愈。至乙丑季夏,受凉复发,坚结肛门,坐卧不得,胀痛不可忍,汗如雨下,七日不大便。余曰:疝本寒邪,凡坚结牢固,皆属金象,况现在势甚危急,非温不可。亦用天台乌药散一钱,巴豆霜分许,下至三次始通,通后痛渐定。调以倭硫黄丸,兼用《金匮》蜘蛛散,渐次化净。以上治验二条,俱系下焦证,以出阳明坚结下法,连类而及。

阳明司天,其化以燥。故而阳明病多化燥。阳明主胃肠,燥伤阳明,主要表现为大便坚实难出。但燥为次寒,复气为火,所以不能一见到燥证,就用苦寒下法。必须明辨燥气是否已经热化。已经热化的,治以苦寒;尚未热化的,治以苦温。

如何分辨是否热化呢?自辨中主要讨论了脉鉴别的方法。“未从热化之脉,必仍短涩,涩即兼紧也,面必青黄。”“已从热化之脉,必数而坚,面必赤,舌必黄,再以他证参之。”

明确是否热化以后,治疗就相对明确了。寒燥本证,用苦温下法,如大黄附子细辛汤、天台乌药散加巴豆霜;燥已化热,用苦寒下法,如三承气汤之类。

方下列验案两条,都是尚未热化,治以苦温的,目的是纠正当时滥用寒下,喜用温补的弊病。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温病条辨》条文: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补五)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补四)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补三)

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但是它言辞古奥,学习者往往觉得比较难懂,读了之后又很难直接用于临床实践。我的新书《一起读内经》立足于临床,用比较浅显的文字解读了《内经》重点条文。有解读、有分析、有方药、有医案,还有名师作序,作者原声音频,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更好地学内经,用内经。现在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进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赞微店购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