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布军的亡灵:张辽的军事指挥风格

 历史最美 2023-11-02 发布于重庆

我有个朋友曾说张辽是吕布军的亡灵,细细品味,好像是有那么点意思。

张辽在文艺作品里一般是以胡子大叔的形象出现,但事实上张辽出道时的年龄远比印象中要年轻。张辽出生于建宁二年(169),只比郭嘉大一岁,吕布败亡时张辽只有三十岁,而吕布称呼出生于延熹四年(161)的刘备为弟弟,那他比张辽要大个十岁左右。

三国志记载张辽祖先是聂壹,为了躲避仇家而改姓,他年少时成为郡吏,然后被并州刺史丁原召为从事,然后派往京城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让张辽前往河北募兵,结果刚回来何进就死了。丁原是在中平五年(188)才成为并州刺史,何进在第二年就被杀害,所以张辽成为何进部下时刚二十岁,而他当上郡吏时只有十多岁。

意气风发的张辽

相比同一时期的其他人而言,张辽的早期履历未免太过惊人,年近三十的刘备当时还在给人打黑工,而张辽却已经接触到了即将引发天下变乱的中枢。按照其二十岁就成为大将军部下的进度,想必天下即使没有发生大乱,张辽的发展也会比较顺利。关于这点,有位老师曾经开过一个有趣的脑洞,把张辽设定成前并州刺史张懿的养子。

张辽传里仅用39个字就将其在董卓吕布麾下的经历带过,使得一些人包括我那位朋友都认为张辽是吕布麾下的边缘人物。这其实是三国志里的常见写法,除开张辽,包括张郃、徐晃、文聘等人的传记里都没有详细记载其在敌对阵营里的表现,像甘宁这种早年一度叱咤风云的人也要从吴书等其他资料里才能挖出其投靠孙权前的“光辉”事迹。

三国志记载张辽在吕布麾下担任鲁相,而英雄记则记载张辽是北地太守。我认为两者可以并存,袁绍曾表吕布为司隶校尉,而北地郡很早就已经丢失,寄治在司隶的左冯翊,吕布给张辽封一个北地太守倒也说得过去。而鲁国在豫州,是吕布后来和曹操所争夺的地方,曹操曾以部下毕谌为鲁相,吕布让张辽去抢鲁国也比较合理。

太守国相在东汉属于二千石的官员,而吕布自己也只是州牧,张辽二十多岁就能做到这个位置说明吕布对他应该是非常重视的。所以虽然这个时期关于张辽的记载不多,但我认为其属于吕布的心腹之一。

吕布和张辽都出身并州,吕布是五原九原人,张辽是雁门马邑人。五原是东汉的北方边郡,与云中、朔方相邻,在东汉初年一度被放弃,后来匈奴南迁,当于骨都侯就留屯该地。永和五年(140),朔方丢失,朝廷把治所搬到了五原郡的境内。永康元年(167),护羌校尉段颎在上疏中指出,西河、上郡已经内徙,安定、北地形势单危,自云中、五原到汉阳的二千余里已被匈奴、种羌所占据。这时张辽还没出生,而吕布也还是个小孩。

但当时北方最强盛的并非是匈奴和种羌,而是鲜卑,南匈奴便是被鲜卑一步步打压只能南下内陆,最后来到并州南部逐渐放弃游牧学会了农耕。而在五原等地沦陷后,张辽所居住的雁门成为了对抗异族的最前线,熹平六年(177),也就是张辽九岁那年,东汉分三路攻打鲜卑,使匈奴中郎将臧旻(臧洪之父)联合南匈奴单于从雁门进军,结果三路人马都遭遇大败,损失惨重。

到了建安二十年(215),也就是张辽威震逍遥津那一年,东汉朝廷宣布放弃云中、五原、朔方、定襄等郡的编制,也就是雁门以外的部分。

吕布张辽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已经很难了解在吕布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是和汉人接触得更多还是和匈奴人鲜卑人接触得更多。而张杨之所以和吕布关系那么好,大概就是因为张杨是云中人,和来自五原的吕布有相似的经历吧。

吕布擅长弓马,他曾对刘备说大家都来自边地,而刘备是幽州涿郡人,经常遭到鲜卑和乌桓的骚扰,刘秀曾称赞幽州突骑为天下精兵,而资助刘备起兵的人便是马贩子。孙吴的程普韩当出身幽州,韩当擅长弓马,程普更是曾骑马持矛在敌军包围中救出过孙策。公孙瓒擅长骑兵作战,曾带领幽州突骑三千前往凉州平叛,后来又败给凉州出身,习惯同骑兵交战的麴义。

幽、并、凉三州都出产良马,有用骑兵作战的传统。后来五胡乱华时,石勒率领的匈奴兵和羯族兵在鲜卑军队手上吃了不少苦头,甚至到了听说鲜卑人来了就吓得想逃跑的程度。凉州刺史张轨派北宫纯等人大败进攻都城的汉赵军队,得到了“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美誉。

吕布便极其擅长骑兵作战,后汉书里刻画吕布的骑兵技术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吕布投靠袁绍时正值袁绍在和张燕交战,张燕有精兵万余,马数千匹,而吕布率领成廉、魏越等亲信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之后大破张燕。这段记载可以说有些骇人了,吕布带着几十个部下在万军之中冲阵,一天能冲个三四次,一连冲了十几天,把冲阵当玩似的。

擅长骑兵指挥的吕布

三国志里写濮阳之战时,说吕布先用骑兵进攻青州军,使得青州军奔逃,扰乱曹操军的阵形,最后曹操也只能败逃,且“数不利”,也就是交战多次都是曹操军战败。九州春秋里记载了吕布联合杨奉、韩暹大破袁术的事,后汉书里则说吕布当时只有士兵三千,马四百匹,而袁术军队有数万之众。到吕布投降时,还对曹操说只要曹操率领步兵,自己率领骑兵,平定天下就是轻而易举的事。

三国时期的骑兵战术已经相当丰富,董卓有能够在马上左右开弓的记载,公孙瓒曾制作双头矛用于马上格斗,还实行过纵马踩踏的战术。而吕布所擅长的驰突战术原理并不复杂,是利用马匹的冲击力迫使敌人避行,如果没有特别的防御工事或者阵形进行针对,人和马的冲击力完全无法抗衡,就如同人在面对车辆时会主动避让一样。但士兵在让行中便打乱了本身的阵形,而吕布利用高超的骑术和部下的相互配合,可以做到自由腾挪反复冲击并且斩杀敌军以打击士气,扰乱敌阵破坏指挥,使士兵放弃结阵四散奔逃,造成更大的混乱,因而吕布每次驰突并不需要带多少人,驰突本身也不会造成很大杀伤。

在原野上交战时,这种驰突战术的效果非常恐怖,所以冉闵与慕容恪交战时都尽量想把战场转入丛林,避开骑兵。麴义对付骑兵靠的是精锐步兵的敢死队战术加弓箭兵的夹击,刘裕的却月阵靠的是战车拦截骑兵冲锋再辅以其他兵种杀伤,而诸葛亮的八阵图也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对付骑兵的阵法。

曹操在和吕布交战过之后似乎有意去学习了吕布军的打法,他在白马延津使用斩首战术,在乌巢用五千人猛攻上万敌军,然后组建了精锐骑兵虎豹骑,在白狼山上猛冲乌桓部队,在潼关和马超等人决战时先用轻骑挑之,最后用虎骑夹攻,属于非常成熟的骑兵战术,和慕容恪的打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纵观张辽在曹操麾下的表现,会发现他作为吕布军的遗老,非常贴合曹操的这套战术。白马之战时张辽和关羽同为前登,白狼山之战时张辽、张郃俱为军锋,曹操甚至临时把自己所持麾在这一战给了张辽,天柱山之战后张辽又成了曹操麾下第一个假节的将领,说明张辽的指挥能力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认可,他可能是曹营中最能贯彻其战术的人。张辽在官渡之战后是裨将军,而徐晃张郃是偏将军,但在平定河北期间张辽反超其他二人,同于禁乐进并列,也能看得出曹操对其的喜爱。

率领骑兵冲锋的张辽

关于合肥之战,三国志里记载的过程是这样的: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孙权逃到高处后以长戟自守,后来发现张辽手下人少,便设下数重包围,张辽左右突围,带着几十个部下将其冲破,其余人则大喊“将军弃我乎”,于是张辽又冲回包围将其救出,孙权军士气低迷,无人敢当。战斗从早上打到中午才结束,孙权军气势严重受损,而曹军诸将对张辽大为心服,积极整备守城。

这段描述其实和吕布的冲阵颇为相似,一样人数不多,吕布带了几十骑,而张辽虽然带了八百人,但其中紧跟其步伐的其实只有突围的那几十人,吕布和张辽都没有对敌人造成很大损失,但严重打击了对方士气,使对方的进攻难以为继。合肥之战前曹操下令让张辽和李典出战,乐进守城,大概就是想让张辽复制一把吕布军的冲锋,目的便是打击对方的士气。曹丕的诏书里说张辽李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好像这八百人都是步兵,但考虑到后面的十万水分就很大,那么所谓的“步卒八百”应该是指八百人大部分都是步兵,因为这些描述中的多数内容靠徒步冲锋是无法完成的。

吕布率骑兵冲锋

虽然也有人认为孙权是因为军中发生瘟疫才撤退,但考虑到孙权围城只有十几天,瘟疫还处在初始阶段,那么无疑是孙权军的士气已经非常低了才会这么快就撤退。而孙权作为大将亲自率领千人断后,想要借此来振奋士气,结果合肥的七千守军在张辽的建议下倾巢而出,差点活捉孙权,赶来救驾的凌统直接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张辽的这种冲锋打法并不只有他一人会,曹仁在江陵之战时也曾率数十骑出城突围营救牛金的部队,三国志记载这个过程仅击杀周瑜军的数人,但周瑜军却因此而退,曹军也士气大振。可见这种战术的首要目的并非杀伤军队或者临阵斩将,而是振奋己方,并打击对方士气。

合肥之战给了孙权和吴国将领十分严重的精神创伤。除了吴儿止涕的典故,张辽在洞口带病出征时,孙权也颇为惧怕,吕蒙和孙权交谈时称徐州土地平阔,适合骑兵作战,即使用七八万人也守不住,孙权对此非常赞同。

同时孙权对买马似乎产生了一种执念,建安二十四年(219)袭杀关羽后,孙权趁着和曹操遣使通好的机会马上让人去北方买马。黄武二年(223),蜀国使节邓芝送孙权马二百匹,锦千端还有其他方物,孙权马上让人回赠礼物,之后又派张温出使蜀国。嘉禾四年(235),曹魏使者用二百匹马向孙权换取各种珍珠宝玉,孙权立马答应,还说这些东西根本没用,能用来换马实在太值了。孙权多次派人前往辽东联系公孙家,甚至和高句丽来往,然后成功获得了马匹,到了晚年还问蜀国使臣蜀汉有多少马。孙权对马匹的狂热喜爱,不知道有多少来自于那个并州汉子带来的梦魇。

最后说一个前几天在贴吧看到的段子,张辽似乎是唯一一个把曹操刘备孙权追杀遍了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