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立辰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家精品欣赏

 荣纳堂 2022-05-19 发布于天津

张立辰,1939年10月出生于江苏沛县。号渔人,斋号渔人草庐、紫苑。196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77年中央美术学院执教至今。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工作室主任,中国画系主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书画院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中国画几千年来都在笔墨中追求“神”和“逸”的艺术表达,让笔墨之间碰撞的火花反映事与物的心里变化与哲学思考。以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意象审美观和写意的笔墨结构观为主魂的畅神载道的艺术语言体系和辉煌的绘画成就而显居于世界艺术之林,并成为世界精神文明的颠峰。在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凡中国画画家,包括当代和未来,都必须具备“道”和“法”的提炼概括能力,才能实现中国画所谓的“始知真放本精微”写意精神。

张立辰是享誉当代画坛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以朴实真诚的心境、奔放浪漫的才情,淋漓恣肆的笔墨,在大写意花鸟画的创新方面独标新举。有人论之曰,他对传统大写意花鸟画的笔墨结构作了尽兴的发挥;有人赞其作品为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的完美结合。

张立辰认为,黑白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色彩,看似简单的黑白中包含了自然界的万紫千红,中国古代哲人正是体悟了这无限丰富的黑与白,才赋予了中国绘画最主要的元素:即笔墨或在粉壁或在绢素或在纸上运行而出现的黑与白。虽然古代的书画家早已提出了“计白当黑”,但这一智慧的火花并没引起后人足够的注意。

张立辰进而指出:黑白既然是中国绘画给人们提供的最直接的视觉语言,那么,就完全可以从黑白关系上去处理反映画面内容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结构与组合,从而产生了一个以全新的角度、更宏观的范畴去对待中国画的创作与欣赏。固然,这种视觉语言是由具体的笔墨形态和空白组成的,这些形态和空白在画面中是具体的、个体的,如花鸟画中的梅兰竹菊中的一笔而就的一杆一叶,山水画中皴点的一树一石,人们往往先考虑这些具体因素,才由这些因素组合构成,这样画家往往重视细节,忽视整体;

张立辰表示:“中国画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在绘画中“法”(意指技法)与“道”(意指思想)是不可获取的,它是综合了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手也是艺术家在绘画中生活的艺术体现与思想的传递。写意精神不仅仅是中国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跟“天人合一”的“形从意”、“法从意”的艺术法则,尊重个体生命的哲学精神相统一。写意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表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图像表达,也是世界艺术中的东方艺术形象,两者只有统一才能成就写意中国画的境界。而写意中国画的本质支撑和内在学术理想是“写意精神”,这也是优秀画家创作的根本动力。这种敢于超越客观物象来表现人的精神,无疑这是一种生命的自觉。

古往今来在中国绘画史中,写意中国画是所代表的民族特点,思想,精神是在道与法之间的枢纽,在笔墨的表现中具备的内涵,个性,意义是西方绘画所不能及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大写意”中技法与思想的碰撞衍生的是中国画的自救与发展,是创新与变革。

张立辰教授认为,20世纪时代背景的变化,给中国画带来很大影响,对于传统产生怀疑和无视。近些年也出现一些乱像,比如有人用西画技法造型完全代替了中国画,已经找不到中国画的本质因素,令人担忧。一说时代感,感觉就是要改变,但是很多人对于中国画的认知很浅薄,达不到审美的高度,所以造成了如今对中国画的误读。

现在我们要重新发掘、研究、发扬传统,对中国画正本清源。发展中国画最迫切的任务是对20世纪中国画发展重新梳理和认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