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51讲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69条条文·茯苓四逆汤)

 yzg1977 2022-05-19 发布于河南

“张胜兵中医”

讲课录音:

讲课录音文字版:

张胜兵品《伤寒

第51讲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69条条文·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烦躁不安手足厥

肾阳虚衰阴津缺

四逆汤里加参茯

阳亡阴伤此方决。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现在是2022年的5月12号星期四早上的六点半,感谢大家守着电脑或者手机旁来收听我大家讲的伤寒

今天我们讲第69条条文。

我们先看一下第69条条文的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一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二服。

这个地方啊,这个条文,可以说是历史以来,好多人的解读都是错的,我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没有想到的,那么多的名垂青史的家,竟然都会把它解释错误,这一点我实在到现在都没想通,实在是可惜。

我们看一下刘渡舟刘老他对这条条文的解读。刘老说:发汗,若下之这个提法不是说发了汗,又下了,经过了两次的误治,而是说或者发汗,或者下之只是一次误治,这个“若”是未定之词。我们看一下刘老为什么错啊,这句话他就说错了,他的意思就是说发汗,若下之的意思是或者发汗,或者下之,他把这个“若”理解成或者的意思啊,这完全是跟上下文是不相通的,他这么解释是错的很离谱。

好,我们看一下胡希恕胡老,他怎么说的啊?他说:这都不像话,他说这个发汗或者又下,这病还不好,如果烦躁者就用茯苓四逆汤主之,这也不对。所以这个地方啊,就拿医宗金鉴来说,医宗金鉴是太医院那些吃俸禄的人,他们也瞎搞,瞎闹,他们说这不对,他们说附子干姜为大热药亡血怎么能吃这个东西呢?

我刚才讲了胡希恕的讲解里面的部分原文,胡希恕胡老他什么意思啊?他跟那个刘渡舟刘老解释的是一个意思,他把发汗若下之理解成发汗或者又下啊,是或者。他把若下之的“若”翻译成或者。没想到他们两位统统都错啊,我说的是错了。请注意,没有商量的余地是绝对错啊

为什么错?我会解释给大家听,而且这个胡希恕胡老啊,直接说医宗金鉴》,林亿等人是太医院吃俸禄的尸位素餐

他的意思啊,因为胡希恕胡老这个人很直啊,他说,医宗金鉴是太医院那些吃俸禄的人,瞎搞瞎闹,尸位素餐,就这么个意思啊他也是敢说话啊,不过呢,我也敢说,我现在敢说胡老啊,胡希恕胡老和刘渡舟刘老两个人都错了,但是我说他们错了,只是解释这段条文错啊,他们的贡献还是很大。为什么错?且听我的分解。

我们仔细品一品他的条文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大家听清楚我的强调的语音在哪里吗?仍,病仍不解,这个病仍然不解,那么这个仍然不解既然是仍不解的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前面应该是省略了病不解如果前面没有省略病不解”,后面为什么说那一个病仍不解呢?这是语法结构,也是汉字它的这个用字的习惯和常规。

如果我把这些条文补足补齐,按照我理解的意思补齐,大家就会发现,就会理解这个。为什么张仲景在这里会用一个仍不解”,一个仍。我认为发汗之后省略了“病不解”三个字啊,大家看我把它补起来,补齐之后会怎么样啊?发汗病不解,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发现没有?发汗病不解为什么会省略了“病不解”这三个字把这三个字补上去之后,是不是非常的完整呢?发汗病不解,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为什么会省略三个字啊?因为第69条是在上条68条的基础之上接着往下说的,因此他省略了病不解三个字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请看第68条,第68条说: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那么第68条说的什么意思啊?我们昨天已经讲的非常清楚,是阴阳两虚的证候,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来治疗的啊,就说是不应该用汗法,或者说不应该先用汗法或者过用的汗法导致阴阳两伤。

那么我昨天解读的这个第68条条文呢,今天我就不重复了,大家可以回过头去看一下第68条条文,总之这个仅仅误用了发汗的这种方法来治疗,导致了阴阳两虚,出现了阴阳两虚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而第69条紧着就说发汗,这个“发汗”两个字是代表了第68条的整条条文,我们只需要加三个字进去,把“病不解”加上去之后,完全就可以代替第68条整条条文。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发汗病不解而出现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阴阳两虚之后,然后是若下之,再用了下法。也就是说,先用发汗法出现了第68条条文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然后再用下法。病仍不解,这个人就是还是没有解,和我们上一条病不解联系到一起了,有一个递进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个“仍”字,那么刘渡舟刘老、胡希恕胡老他们解读的都没问题,但是有了这个“仍”字之后,他们就全错。

如果大家认为我解读的不对,那我们就接着往下看啊,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大家看看茯苓四逆汤是干嘛的?茯苓四逆汤是阴阳两虚的重证,也就是说它比芍药甘草附子汤还要重,为什么?因为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里面加了茯苓和人参,它阴阳两虚已经到了烦躁的地步,它是芍药甘草附子汤参的进一步恶化。

也就是说,芍药甘草附子汤只是阴阳两虚而已,而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又用了下法进一步伤心阳,导致了什么?导致了病仍然不解。这个病仍不解,不是指表证不解啊,和第68条的病不解是一个意思,而是使病又一次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出现了什么?阴阳两虚的重证。而且以烦躁为典型标志的证候群出现了,因此这个病仍不解是一错再错,一误再误是这么个意思,这样我们就解释通了。

如果说不这么解释,那我们按照刘老和胡老的解读啊,发汗或者用了下法,病仍然不能解除,烦躁的用茯苓四逆汤。那么我想请问一下,他和第68条有什么联系啊?没有递进的关系,这是第一。第二,第68条,发汗只是一个阴阳两虚的轻证,你现在发汗或者下之。出现了一个阴阳两虚的重证,已经出现了烦躁,如果阳虚没到重证,怎么可能心情烦躁啊?那么第68条发个汗,阴阳两虚轻证,第69条,发个汗或者下之就出现重证了,显然不是,张仲景不这个意思。

张仲景的意思是把第68条和第69条,有一个递进的这么一个关系。第68条说的是发汗病不解,出现了阴阳两虚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第69条,紧接着说,发汗病不解,出现了芍药甘草汤证后再用下,这个病仍不解,请注意,这个仍不解,就是对第68条的进一步的这一个误治之后的一个典型的暗示,或者一个递进的作用,这个仍特别重要啊所以说刘老、胡老啊,他们没有联系上下文,这是第一,第二他们没有深层次理解这个仍不解的仍字,它其实是对第68条的进一步发展的意思。

所以我们把第68条和第69条这么一分析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他们两位泰斗完全就是错的。第69条就是第68条阴阳两虚的情况下用了下法之后啊,仍然不解,而出现阴阳两虚重证,所以我们现在分析一下,茯苓四逆汤它是不是治疗重证的,当然是治疗阴阳两虚重证嘛!

因为茯苓四逆汤,它是四逆汤加茯苓和人参组成,四逆汤已经很严重了,而茯苓四逆汤比四逆汤还要严重,所以呢,本条正解应该是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又误用下法,导致阴阳两虚更严重,那么比四逆汤更严重,因为四逆汤仅仅只是阳虚,现在还阴阳两虚了,又加了茯苓和人参,而且重用茯苓来除烦加人参来益气养阴。

出现了什么呢?出现了以阳虚为主,以阴液亏虚为辅的临床表现,以烦躁感比较突出的证候群,所以啊,张仲景只用了烦躁者这三个字为什么?因为其它的四逆汤证他肯定应该有的,因为他是四逆汤加了茯苓和人参所组成的嘛,所以四逆汤的证候他省略了。但是他就说了烦躁,烦躁这两个字是为了强调它和四逆汤的不一样,因为它是阴阳两虚重证,而这里用人参来益气养阴

人参益气养阴呢,是因为伤寒论里的人参不是现在的东北人参啊。我已经讲过多次了,我这里不多讲了,伤寒论的人参是介于今天的人参和西洋参之间的,它可以益气养阴生津,现在已经绝迹了,是山西上党地区的一种人参啊。

所以我在临床当中,用《伤寒论》里的人参的时候,有时候用党参加西洋参啊,有时候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把党参和西洋参的比例变一变,更符合临床。如果用这个人参的目的是为了益气养阴生津的话,那么我可能就不会用东北的人参啊。东北的人参,它益气作用强,但是养阴作用却不足。

那么我们解读一下整条条文,它其实是什么?是他的前提条件和这个第68条一模一样,第68条我已经讲过了,现在不啰嗦了。本来这个前提条件是有虚外感啊,这个虚外感,有的是阳虚,有的是阴阳两虚,都有可能那么外感之后本来的治疗方法要么应该是表里同,要么先治里后治表,但是医生却误用了仅以太阳病的论治,汗不得法而伤阴伤阳,而出现了阴阳两虚证候,紧接着又误用下法,造成了阴阳两伤更甚

那么阴阳两伤更甚,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误治太阳就极易损伤少阴,说白了就是伤肾。而肾为阴阳水火之宅,肾的阴阳两伤,那么肾水就无以济心火,这个伤的太重呢,就会引起虚阳上越扰心,就出现了烦躁不安。那么我刚才也讲过了,因为它是四逆汤的这个变方,因此啊,它应该还有四逆汤的恶寒、四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等等这些状,然后再多一个突出的状,烦躁。

那么这个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里面加茯苓和人参,里面用干姜、附子回阳救逆啊用茯苓宁心安神去烦,用人参益气生津干姜附子与人参相配啊,回阳之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之中又有助阳之功甘草益气和中,而且还能调和诸药。

那么我们这条条文与干姜附子汤啊,它都出现了烦躁,而且呢,这两个方剂都是四逆汤变化而成,只是干姜附子汤是四逆汤去掉了甘草,而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加了茯苓和人参。

61条条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那么这个干姜附子汤其实是什么呢?是阳虚阴盛,虚阳上越,应该什么呢?应该急救回阳。只用了干姜和附子,不需要甘草,因为用了甘草就不是急救了。而且用干姜附子是小剂量顿服,专门是干什么呢?是急救的,急救回阳的。所以说它是一个急救方,仅仅只是这个肾阳虚,虚阳上越的这种情况的急救啊那关于他为什么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我在第61条条文已经解释的非常清楚了,大家可以回过头去看啊,我在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那么茯苓四逆汤呢?是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他的证候呢其实是张仲景省略了四逆汤证候证候可能有哪些呢?有四肢厥逆啊,恶寒下利,脉微欲绝,舌质淡,舌苔白滑再加什么?烦躁不安。是阳虚,阳虚阴阳虚阴这种情况应该什么?应该回阳益阴,那么用四逆汤加茯苓人参,它没有顿服,而是分服的是阴阳两补而且它的烦躁是不分昼夜,它不会像这个干姜附子汤一样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那么为什么干姜附子汤证夜而安静?而茯苓四逆汤没有夜而安静这一临床表现呢?因为干姜附子汤证它完全就是以阳虚阴盛为主嘛。而茯苓四逆汤是什么?阴津也亏虚了,阴津也亏虚,到了晚上之后没有多的阴去干什么?去制烦躁不安的浮阳,因此这个茯苓四逆汤他晚还是不安静,一样都会烦躁。因为干姜附子汤证阳虚阴盛,晚上呢,它这一个得到了天地万物,自然界的阴气,那么虚阳不得与之相争,因此就安静了。但是茯苓四逆汤没这回事儿啊,因为茯苓四逆汤还有阴虚。

那么有的人呢?因为这个方子里有茯苓,于是乎就开始从水饮的角度去做文章。茯苓虽然说它能够利湿啊,利小便而以去湿,但是张仲景在本条条文当中根本就没有强调茯苓去水饮利湿的作用。而是什么?而是针对于烦躁而言为什么呢?我们看一下神农本草经的茯苓的说法啊。神农本草经说:茯苓味甘平,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请注意“烦”啊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这个是神农本草经的原文啊。

也就是说,神农本草经里面的治疗,这个烦以及忧恚惊恐,他在利小便之前就先说了,而且呢,久服能安魂养神,对于茯苓能够安神、安魂养神以及能够去烦对情志病啊,忧恚惊恐能治,他说的比祛湿气更多说明什么?说明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茯苓对于情志的忧恚惊恐,以及烦、安神、安魂养神等等在这些方面,他动的笔墨祛湿气更多,只是张仲景在用茯苓的时候啊,大多时候是用来去湿气、利小便的因为苓桂剂嘛,五苓散嘛都有茯苓嘛。但是你不能因为伤寒论的方剂里面茯苓用来利湿用的多,而一旦出现茯苓,你就认为它是治湿气的吧?不要这么认为嘛

你如果要这么认为,那第69条原文里面跟湿气没有直接联系嘛,反倒是烦躁跟它有联系。而神农本草经早就说了,茯苓能安神,能治忧恚惊恐,能够去烦。神农本草经早就有嘛。所以这里的茯苓主要还是来治疗情志方面的,不是有些人牵强附会,哎呀,这有水饮,因为他阳虚所以水饮不化,所以用茯苓来化水饮,虽然他能有这个作用,但是在这条条文里面不是这个作用大家千万不要因为有一些医家在那儿注解,就失去了张仲景的本意张仲景的本意在这里茯苓是来除烦躁安神的。

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茯苓来除烦安神,安神为什么不用茯神?要用茯苓,用茯神岂不更好?那么这个问题问出来的话,只能证明一个问题,只能证明你根本就没有搞清楚茯苓茯神它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的,因为最开始茯苓和茯神是不分的统称茯苓。

这个茯苓是一种菌类,那么这个菌类呢,它是寄生在松木之上的,那么神农本草经记的茯苓其实是什么?是包括了赤茯苓,白茯苓,茯苓皮、茯苓木、茯神都包括在里面,所以说在以前这个茯苓其实包括的很广泛,并不是我们今天的这个白色的部分。

茯苓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那神农本草经也有茯苓,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这个茯苓。而茯苓最早用它的时候是整个一起入药那么后来在运用的历史当中,医家们就发现茯苓的不同的部位,药效还有差异,于是乎呢,就慢慢将它分开使用了。这个茯苓我们把它从表到里来看一下,整个外表是呈黑褐色,内面是白色,中间有松根。

那么东汉中藏经里面首次记载了茯苓皮,因为在五苓散里面出现了茯苓皮啊。在肘后方当中出现过茯神这个名词。到了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当中首次对茯神做了详细的阐述。所以大家发现没有,这个在张仲景的时候,茯苓没有分赤茯苓白茯苓。更加没有分出茯神来,分都没分出来。

陶弘景说,白色则补,赤色则利,适用甚多。那么在唐代的时候呢,就逐渐逐渐的将这个茯苓里的白色部分和赤色部分呢,分成了白茯苓和赤茯苓。后世医家经过不断的运用和总结,就对各个部位的药效不同的就有了更深的认识。

那么茯神的作用主要是宁心安神茯苓调节水液,有健脾利水的作用。而赤茯苓可以入小肠经,主要作用能够利水。茯苓皮治水肿,小便不利等等。

那么,我为何说张仲景这里的茯苓,它的作用完全在于安神调情志呢?而不是有一些医家牵强附会,说这里是利水呀,利湿呢?因为我有一个病案对我的影响很深刻,让我对这条条文刺激性的记下了,而且完全体会到张仲景当时创这条条文的这一个心情和状态。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病人啊,他得了这个肺癌,得两三年,又是手术又是化疗,结果病不但没有好,反而转移到了骨头、淋巴,转移到了很多地方,于是乎又要化疗,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之后,这个人呢,从生理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折磨。

突然有一天,他就开始撞墙,当然这种撞墙呢,不是把脑袋撞的头破血流的那种啊,他只是在撞墙,一边撞墙一边就在那儿说话。说的什么话呢?当时我看到了,他说全世界都知道我没有癌症啊,我的癌症早就治好了,我是没有癌症的。一边说,一边撞墙。

家人就吓到了,就问西医啊,西医说这恐怕是得了精神方面疾病,他可能治这个癌症,治了两三年呢,又没有彻底好,又是手术,又是化疗,人身体也吃不消,精神方面呢,崩溃了,可能是精神出了点问题了,说白了就是得了神经病或者疯了。那个状态呢,还真有点像疯啊,因为一边撞墙一边说自己没有癌症啊,说全世界都知道他没有癌症,其实全世界都知道他就是癌症,还有癌症转移,就这么个情况。

然后他的家属就找到我,说这个西医已经没有办法了,说人已经疯了,说让我治一下。他本意不是让我来治他的癌症,是要我治他的神经有问题。

我一看到了当时的状态,我的印象就很深,我当场就受到了刺激为什么呢?我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病人成了这样啊,他得了癌症,又转移,用了各种治疗,最后呢,还是到处转移,从生理和心理上受到了各种的摧残,人已经阴阳两虚。

而且我经过详细的询问,发现什么?发现他出现这种类似于神经病的情况,是在一次感冒之后出现的。也就是说,一个癌症病人通过多种治疗,久而久之造就阴阳两虚,感冒之后,他们肯定误用了治感冒的方法,不应该直接治感冒,应该要兼顾他本身的体质,阴阳两虚。结果呢,他们直接治了感冒,病人就开始撞墙,开始说胡话。

这时我当场就反映到发汗,若下之病人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于是乎,我就问了一句话,我就问了个病人。我说你烦躁吗?这个病人马上回复我,他说烦躁。于是乎,我不假思索,给予茯苓四汤,一剂显效,二剂而愈。当然,我说这个愈是指他的这种撞墙啊,说胡话啊,并不是他的癌症两剂就治好了,而是这一种烦躁,撞墙说胡话,一两剂就好了。

这个病人让我记忆犹新,当时他的反应也让我记忆犹新。于是乎,我对第69条条文就开始出现了刻骨铭心的感受,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这个茯苓四逆汤的茯苓一定是来治烦躁的,绝对不是有些医家牵强附会,说它是去利水的为什么利水呀?因为阳虚,阳虚水泛,所以用茯苓来利水,如果真的是阳虚水泛的话,那干脆用真武汤了呀,何必要用茯苓四逆汤呢?那这里有烦躁怎么搞啊?所以说有些医家呀,他坐在家里来研究,专门来揣摩研究,来脱离张仲景本意去研究,太牵强附会了。没有临床经验,没有病案对他大脑皮层进行刺激,他根本不知道张仲景在说什么。

好,通过这个病也佐证了我认为69条是第68条的进一步发展,刚才那个癌症病人是不是早就阴阳两虚了,现在又感冒,感冒之后又不知道怎么去治,这个感冒应该表里兼顾嘛。他直接治了感冒,当正常人去治感冒。于是乎呢,就开始撞墙,烦躁,说自己没有癌症,就全世界都知道他没有癌症,其实全世界都知道他有癌症,他现在还疯了,而这个疯呢,就是神经有问题了,就是我们第69条的烦躁者,就是阴阳两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烦躁,茯苓四逆汤主之。这就张仲景本意。

因此,我认为第69条是在阴阳两虚的前提之下,又用了下法进一步的伤及阴阳,而张仲景用了一个“仍”字,病仍不解,是对第68条病不解的遥相呼应,这种语法结构才是完整的,这种临床解释才是完美的,才是最贴近张仲景本意的。这就是我在临床当中对这两条条文感悟的心路历程啊。

所以呀,这个茯苓四逆汤它是干什么的?它是治疗少阴病,兼有烦躁不安,舌淡脉细微的,只要属于这个情况,包括西医所说的失眠、焦虑、神经官能证、精神病,以及心脏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功能不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等,它都可以治。

另外这个方子呢,由于阴阳两补,所以它能够治疗什么?治疗月经过多,或者崩漏,出现阴阳两虚的这么个情况,所以它可以治女子的月经。

另外这个茯苓四逆汤,由于有四逆汤成分,它当然能够治疗肾阳虚的一些病,但是呢,它也有理中丸成分的一大部分,比方说里面有人参、干姜、甘草,只是理中丸没有茯苓,换成了白术而已,是吧?另外如果我们从人参、茯苓、甘草的角度看的话,它又是四君子汤,没有白术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茯苓甘草茯苓四逆汤里面有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大部分成分,还有四逆汤的大部分成分,因此它可以治疗脾肾阳虚,脾气虚啊,正属脾气虚,脾肾阳虚的诸证。包括什么呢?急性的胃肠炎,结肠炎啊,尿频,尿毒证等等,有烦躁者,那么用之效果更妙。

通过本的学习呢,我们发现要学好中医啊,一定要把这个古代汉语要学的好一点,古代汉语的一些连词啊,转折词啊,它很有可能就是上下文联系的关键。那么你要明白古文的一些省文法,比如说今天我们这个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那么这里用了省文法,在发汗的后面省掉了什么,省掉了病不解,就是发汗病不解,若下之,病仍不解啊,就一次误治又进行了一次误治,是这么个意思啊,但是这个简单的省文法和病仍不解,有这个“仍”字提示的这么清楚,没想到两位泰斗都没有看出来。

这个胡老和刘老,胡希恕胡老和刘渡舟刘老两个人都没有看出这个省文法和这个仍不解的这个递进关系,嗯,实在令人感到诧异啊。当然,我并不是说我的学历比他们高啊,我读过研究生,我的学历比他们高,他们两位老人呢,是民国时期的,没有上过研究生,那个时候也没有研究生学历是吧说我是欺负两个老人已故的老人,我没有这个意思,我非常尊重他们啊,因为我也是看着他们的书长大的,只是说知识就是知识啊,这个地方他的的确确有问题嘛,我把我的观点说出来进行补充,让大家更好的去学习,更进一步嘛。

在这里我没有对两位泰斗有任何不敬啊,只是说他们这一条条文的解读,我有我自己的看法,而且还有临床病案做佐证而已,仅此而已,没有其他意思啊因为知识这个东西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恭维的,你认为恭维或者虚假,那么这真知灼见就不可能被发掘啊。所以我们要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和发扬这些老祖宗老专家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我再次强调一下,我无意已故的老英雄老前辈去争高下啊,没有这个意思啊。我只是就条文而论,包括我所有的讲课当中,只要涉及到别人,有些名家说的地方不太妥的,如果我有指出来的,我并不是为了争强好胜,而是为了告诉大家,还有另外的解读,让大家有一个新的认识啊。

今天的课呢,讲到这里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最后用毛主席的一首卜算子·咏梅来结束今天的讲课。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的同一时间不见不散,谢谢大家。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