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国芳|教师职业幸福须重视积累意识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5-19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职业幸福何处寻觅?若以时间为维,无非两个方向。一是把目光投向未来,期望着有朝一日幸福突然前来敲门;二是回望来路,在自己蹒跚前行的脚印中坚定方向、感悟幸福。两者的分野,在于对当下认识的差异。
教师的工作很繁、也很忙。因为繁忙,有些教师会感到“无暇”幸福。他们把繁忙与幸福对立起来,自然只能把目光投向未来,与未来去“商量”自己的职业幸福。只是他们忽略了一点:随着明天太阳的升起,教师依然属于繁忙一族。把希望寄于未来的教师,可能永远也收获不了职业的幸福。
其实,对于任何一种职业,忙是常态,不忙是“变态”。世界上有哪一种职业没有其“忙”的一面呢?教师职业幸福的关键,不在于忙碌与否,而在于是否忙而有所获、累而有所得。现实中,有一些教师,一天忙到晚、一年忙到头,但忙完之后,却什么也没留下,甚至写个总结,也是脑中空空、笔下无物,这样的职业状态自难有幸福可言。有忙碌无记录,有劳累无积累,是一些教师不幸福的重要原因。这些教师缺少积累意识。
在一定意义上,教师自我积累的过程就是其专业发展过程。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强调“教育即生成”,他说:“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积聚”两字道出了生成的奥秘。没有积累意识,不注重平常的点滴积累,我们的一切辛苦、忙碌和努力,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了无踪影。李政涛先生说得更是直截了当:“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其实,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不仅仅决定其职业生涯的长度,更是决定着其职业生涯的高度和职业的幸福度。因为一位幸福的教师,一定是有底气的教师,而教师的底气来自于专业的积淀,专业的积淀离不开日常的积累。
教师的积累,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书写自己的教育史。没有积累,便没有历史;不重视积累,就不重视历史。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无论是对整个人类还是具体的个人,这句话都是适用的。作为教师,若不能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营养,不能在自己的实践中清晰目标,就难免在教育工作中迷失方向、在专业发展上陷入停滞。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老师不注重积累,任由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一个个感人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没。这无异于抹杀了自己的“过去”,活生生地割断了未来和历史的联系。抛开个人的职业经历(教育史)而空谈职业幸福,是空洞的,也是乏力的。
积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不用赘述,关键是如何积累。
教师的积累,首先是一种习惯。李政涛先生在《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中提出,教师“能否实现积累,不仅取决于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取决于习惯,尤其是有无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此言甚是。何为积累?不就是我们告诫学生时常说的“多做”“多思”“多读”“多写”吗?李政涛先生特别强调了阅读和写作两大习惯,这正是我们很多老师所忽视和欠缺的两个方面。阅读能使教师的视界更宽广一点,写作则能使教师的思想更深刻一些,阅读和写作正是拓展教师积累的宽度和深度所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同时,教师的积累,也是一种能力。有些教师会以为积累就是记录。其实,教师的积累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一是记录,即把自己所做、所听、所读、所思中一些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可以记在笔记本上,也可以记在电脑上,还可能记在网络上,形式不限,长短不论,关键是及时。
二是提炼,即通过记录,来发现或提炼出平时所不曾注意的内容,从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用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的话说就是“写作帮助我发现对某事的所感及所知”。
三是拓展,即以自己所记录的点滴内容为基点,进行必要的扩展,把看似无关实则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内容整合起来。拓展的过程,也是赋予所记录的细节或者片断以生命的过程,使之在教育实践的沃土之上生根、发芽、生长并开出美丽的花儿。
四是实践,积累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积累丰富自己的专业经验,提升自己的实践的智慧和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这才是积累的根本目的所在。
当然,记录、提炼、拓展、实践是四种层层递进的能力。其中,记录是生根,提炼是发芽,拓展是开花,实践是结果、也是新一轮的播种。所以,教师的积累,就如农夫的辛勤耕耘,静待花开,品尝丰收的喜悦。
最后,我们可用《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书主人公陈虻的两句话来诠释积累对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性:“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2015.7.23初稿,2022.5.18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