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风尘讲历史 2022-05-19 发布于江苏

对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而言,北方游牧民族政权都是最大的威胁,如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南北宋时期的契丹和女真以及明清时期的蒙古。其中蒙古更是贯穿了中国最后六百多年的封建历史,从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到1912年溥仪退位这段时间里,蒙古都是不可绕开的话题。朱元璋北伐元朝后蒙古人退回草原,从此蒙古就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纵观明朝276年国祚,始终没有解决蒙古问题,蒙古瓦剌部还曾有过俘虏大明皇帝的高光时刻,差点让大明提前两百年亡国。而清朝时期蒙古却轻易地被降服,融入了中华民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明清两代对于降服蒙古的思路不同,做法不同。

1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刚的王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做法让人十分提气,对于蒙古问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打。从明朝开国打到明朝灭亡。然而前面几次北伐蒙古还算顺利,土木堡一战明军却大败,50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自此以后明朝对蒙古的策略就慢慢从战略进攻转变成了战略防御,到了明末整个大明的疆域都被限制在了汉地十八省,国土面积只剩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2

相对于明朝以武力征服蒙古的做法,清朝转换思路,对蒙古进行招抚和征讨并举的策略。皇太极于1628年、1632年、1633年三征蒙古,将漠南蒙古纳入后金版图,随后拉拢蒙古贵族,和他们联姻,让满蒙成为一体,增强蒙古高层对于清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到了康熙年间,清朝又通过推广喇嘛教,开始彻底铲除了蒙古的威胁。

3

康熙时期,蒙古各地开始大规模兴建喇嘛寺庙,蒙古人开始信仰喇嘛教,清朝还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每三个蒙古男子中就必须有一个去出家当喇嘛,如此一来很多本来骁勇善战的蒙古人都去了寺庙修行,降低了蒙古族的战斗力以及民族血性。而且出家修行的喇嘛是不可以结婚的,那么随着蒙古男子出家当喇嘛,蒙古族人口也会慢慢减少。而后清朝为了降低蒙古王公贵族对于部落的统治力,还册封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章嘉呼图克图两个活佛世系,地位在蒙古王公之上,平衡了宗教和贵族的势力,使其疲于内斗,根本没有精力造反。

4

当然,也不能光打蒙古巴掌却不给糖吃,该给的福利还是得给的。清朝允许蒙古贵族与宗教领袖大量兼并土地,这样蒙古平民就慢慢都成了佃户或者农奴,财富开始集中在蒙古上层手中,蒙古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这几项举措让蒙古人不是在出家做喇叭就是在挨饿,昔日蒙古铁骑之雄风今朝已不再见,蒙古上层也通过清朝给的福利政策赚得盆满钵满,哪还用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靠发动战争去抢东西,慢慢地斗志也被消磨没了。到了清末,蒙古人口已经急速下降,再也掀不起什么浪花了。

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