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汪边和大运河 我们终于都考进了大汪边旁的江苏省扬州中学。不过林丽在四班,我在五班。进了扬中之后,妈妈带我住到苏北农学院去了,只有在周末才和妈妈一起回到皮市街,于是我和林丽的交往越发少了。 不过,三年学习之后,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同班级的学生经常打破界限一起活动。没有老师管教的日子自由自在。 夏日我们几个喜欢游泳的孩子,由于小学阶段的友谊又聚到了一起:林丽,闻世安(小学和我同班,中学她在六班)和我三人几乎天天去大运河游泳,从大汪边走到扬州大桥,步行一个半小时(单程),或是从皮市街走到扬州大桥,步行一个小时(单程),不辞劳苦,其乐融融。 开始进入运河游泳时,我们的水性还都不行。在河水较浅的时候(当时我们只朦胧知道河水也会涨落),尝试横渡大运河。我们跟着河边其他看似水性较好的人们一起下水,扬州大桥在水下有桥墩,近百米的河面,水下有两个大桥墩,约游泳30米左右可以在第一个桥墩休息一下,再游个30多米,到第二个桥墩休息一下,再游一段便到了河对岸,在岸边休息后原路返回。游泳时我们三个互相照应,当时主要会的是蛙泳。我们都在扬中的游泳池学过游泳,从来没有受过集中训练,都是自学为主。开始连换气都还比较难,我们就坚持头放在水上面游,游得相对慢;学会换气之后发现头埋在水里时阻力小,人就一下子穿出一段,双手轻轻压一下水,头上来吸一口气,再埋头进水,这样相对可以游得快一些,而且轻松一些。我们互相交流游泳的体会,大家进步都很快。游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便自我感觉水性好了,直接游个百米过河。渐渐地,我们能在运河中央畅游了,边游边唱,边游边谈心。游泳成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后来我们学着我们的哥哥们的样子在水中玩耍。(林丽的哥哥和我的哥哥同在扬中高三三班,他们班同学们也有一帮,天天到大运河游泳。)运河中有来往的运输船只,往往是一条汽船后面拖着十几条水泥船,“突突”前行。我们可以先爬上一条水泥船,在船边坐一会,跳进水里,游一会爬上后面一条水泥船,不过一般要隔一条,否则来不及。直到几次之后基本来到了船尾,我们就坐在船上,让船将我们带得远一些,我们再跳进河水中游回来。岸边我们也没有什么顾忌,就是我们换下的衣服,有时会有一点我们在下水前从树上摘的桑葚果。那运河边的桑葚果熟了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将嘴唇吃得乌紫再下水。 十几岁的孩子天生勇敢,就没有害怕过,有一天,在往一条水泥船上爬时,我的脚突然抽筋,爬不上去了!抬头看到了林丽的哥哥林广,他看我上不去,便跑过来拉了我一把,上船了,拽了一阵,脚又好啦,继续跳下水! 游泳加深了我们的友谊。当时我们的父母亲们都被关了牛棚。 有一次听到一个邻居跟我妈妈说,“哎呀,你的两个孩子天天上运河游泳,你得管管他们,注意安全啊!”那是妈妈难得回家的一次,妈妈只是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 林丽的爸爸妈妈回家的机会更少,有时她要自己一个人在家过夜,我便和她一起到她家。记得她家的大床两头都是镜子,我们可以在镜子里照到好几个自己! 家长们不在家,我们自己买菜,生火(炉子)做饭,当时的我们无忧无虑,也不知家长们的烦恼。 我和林丽玩得好,家长们后来都很认同,还记得后来在林丽家听过她父亲唱京剧,在林丽家我们和林丽的姐姐姐夫共同唱歌,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