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只秘传笔筒,两位传奇女性,缔造了清代笔筒的拍卖传奇

 坏人彭 2022-05-19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3

清康熙 无我款紫檀笔筒

著录:

1,《东方杂志》,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27卷第二期,比丘尼无我自写通体小照刻本。
2,《思无邪小记》,民国姚灵犀。

成交价RMB:10,005,000

中贸圣佳2016 秋季拍卖会

佳 品 集

笔筒取上佳紫檀为质,料材硕大,包浆沉郁醇厚。口大底小,微有束腰,整体于端庄中透出秀逸气息。笔筒通体雕刻蕉荫佛女,侧畔题诗。画面中芭蕉繁茂,一清秀尼姑赤身睡于蕉荫下苔石之上,形止潇洒。又以狂草刻禅偈曰:“六根净尽绝尘埃,嚼蜡能寻甘味回。莫笑绿天陈色相,谁人不是赤身来?”诗画双美,颇有《兰亭》遗意。

文章图片4

无我款紫檀笔筒 局部

在佛门中,芭蕉的形象一向与佛有缘,《维摩诘经》就曾说过:“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此幅芭蕉佛女,禅意深远,非一般心胸可以为之。正是:“能空诸相真无我,不用遮遮掩掩来”。笔筒口沿一周刻字,道出了此物的来历:“无我老师太自写通体小照,刻紫檀笔海,迺吾菴珍秘俊物也。不知何昔失去。乾隆廿七年九天生日,以百金赎还。品峯缶记。”

文章图片5

无我款紫檀笔筒 局部

《比丘尼传》中记载,清圣祖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平南王尚可喜在南海越井冈的南面,择了块风水宝地,庀材鸠工,为一意出家的女儿尚茹素(自悟)建了座檀度庵。粤人称为“皇(王)姑庵”。当时的平南王虽心疼爱女,然而茹素自幼目睹诸兄弟之横恣,忧患成疾,力恳为尼,王不能夺。只得精挑细选宫人十名随爱女出家,这其中,有一位名“无我”的,能诗善画,尤其擅长人物画。还在自悟没有出家以前,无我曾经为她画过一张肖像:画中自悟,披着满肩美发,穿着锦绣紫衣,非常美丽,可却蛾眉双蹙,好像心底埋着深深的忧愁。自悟看后,非常欣赏,认为无我非但描形,亦且绘神,形神兼备,妙入神品。

文章图片6

无我款紫檀笔筒 局部

在庵中,无我日日焚香礼课,梵韵悠扬,精研佛经,少弄笔头,所以留下来的诗画书法并不多,更显珍贵。《续比丘尼传》中有记载过无我曾“尝写通体小影,支颐枕石而卧,蕉阴苔色,上下掩映。题句云:“六根净尽绝尘埃,嚼蜡能寻甘味回。莫笑绿天陈色相,谁人不是赤身来。”可知此笔筒所刻,便是以无我的自写小像为蓝本,且刻工功力精到,寥寥数刀,将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绝非凡人之工。笔筒成型后,便被深深存放于檀度庵中,秘藏甚久,当时的学士大夫,没有人能够一睹真容。后来,笔筒偶然失去,直到乾隆廿七年九天生日,笔筒重又现世,庵中人用百金将之赎回。经此一役,这件密宝方得重见天日。

当年,檀度寺为广州四大尼姑庵之一(另外三间为无著、药师、三明),香火一向鼎盛。至道光年间,一对侧室母女被某方伯嫡妻逐出家门,这位侧室本为姑苏名妓,被逐出家门后,愁病而殁。凄楚之下,女儿终发愿出家,投身于檀度庵。法号“文信”,此女早年受过很好的启蒙教育,故入庵后在佛事之余仍攻书史,解诗词,书法亦工稳;画学荆洪谷,笔颇明秀,后学石涛,极苍莽之致,但作品秘不示人,所以流传绝少。文信常与当时文人谈艺,人们拟之为宋代的吴文英(梦窗)与藕花洲尼。当时,有一名士倾慕文信,为法曲献仙音十阕赠之,文信虽爱其才,却守身如玉。三十岁后即闭关,不复为文字,只以绘画自遣,知者誉之为“画尼”。画尼文信传世的书画文玩,多数都入了其再传弟子,女金石印家,蔡守夫人谈月色(古溶)的箱箧。其中,就包括这件与她们所栖身之尼庵的历史息息相关的笔筒。后来,这位才尼于檀度庵还俗,嫁与蔡哲夫后,笔筒也随之陪嫁,成为蔡家之物。哲夫对此物亦是非常喜爱,尝以之见示诸位南社好友,诸人见之,亦是惊奇,纷纷于月色手拓之笔筒拓片上和诗做题。在这拓本长卷上,这些文人名士对此物叹为观止,又纷纷依无我女尼旧韵成诗,一时名流,遍题四周,禅意文思,成一时雅集。上署名者,有罗振玉、程大璋、高天梅、吴梅、张尔田、关赓麟、王秋湄、汪梦秋、陈籙,杨千里,等等。

文章图片7

谈月色、王敦化递藏芭蕉女尼紫檀笔筒拓本长卷

此笔筒之流传,井然有序,曾经诸多文人名士、奇女子之手,终由南博王敦化自谈月色处获得,王老对其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把这个笔筒与自己另外收藏一汉印、一孤拓并称,自谓有“三绝”,行内无有不知者。画家萧平曾与敦老同事南博,比邻而居,因得一览此宝物。三十后,敦老已仙去多年,王家人再次持卷属题,萧平十分感叹,提笔成诗曰:“赤身露体净尘埃,借得芭蕉掩梦回。何必衹园寻正果,眼前便是活如来。”

文章图片8

谈月色

谈月色,近代著名才女,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名士蔡守之妻。原名古溶,又名溶溶,以晏殊诗“梨花院落溶溶月”句,遂字月色。因排行第十,人称谈十娘。

月色幼时,因父母迷信“出生亥时子女会刑克父母”,狠心将弱龄月色出家入广州檀度庵为尼,法名悟定,成为了画尼文信再传弟子。她自小聪慧,得到师父耀均喜爱,平日里除课佛典外,月色八岁时,兼以书画授之,月色尤为擅画佛像和梅花,小女子秉性聪慧执着,令师父十分心悦。

月色嫁与哲夫后,更致力于艺术,画梅之外,更攻瘦金书。蔡、谈二人均工画梅,而月色尤为用功,师从黄宾虹,得其心传之外,更多摹吴昌硕、扬州八怪之笔意,朝夕访梅,如此以往,画技竟得另哲夫自叹不如,从此哲夫画石,月色补梅,成就一段“蔡石谈梅”的佳话。柳亚子曾为题诗云:“贻我黄杨印,题君墨梅图。琼瑶无以报,惭愧对林逋”,将月色比之宋代画梅名家林逋,赞誉已极。时人誉为“梅王”。

蔡守在印界颇有声誉,然年老后双眼昏昏,逢有人来求印,总令月色代为捉刀。然而有人看不起女子之才,反而质疑月色所治之印为蔡守手笔,蔡守做诗答曰:


“衰翁六十眼昏昏,治印先愁臂不仁。老去千秋有钿阁,床头翻误捉刀人”

钿阁(韩素约)为梁袠(千秋)侍妾,曾从梁学篆刻。名流巨公认为钿阁刻的图章好于梁袠。蔡守用此典故,可见其对月色治印的赞美与认同。冒鹤亭曾请谈月色补刻“影梅盦”、“艳月楼”(董小宛居所)两方印,所刻精彩非凡,从此名声日盛。黄宾虹年老后所用的印,也多是他令这位高徒所刻的。

建国初期,柳亚子曾向毛主席推荐月色的篆刻艺术,遂以瘦金书、圆朱文入印,为毛主席刻治“毛泽东印”、“润之”二方。1955年,月色被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后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获得了很高的荣誉。晚年的谈月色,将自身收藏名家书画、古董多数捐献,独自隐居峨嵋岭十四号,闭门谢客,孜孜授徒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