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晓龙《冬与狮(节选)》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5-19 发布于山东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冬与狮(节选)

兰晓龙

天空有几颗星星很规整地闪烁,那是关军往战区空投物资的夜航灯。

千里和万里坐在林边看着,没这个意识也懒得意识,剧战和巨大的悲恸之后基本上就是真空。

万里:“哥,我可能快死了,你不用带我回家。”

千里没转头,睨着弟弟,看着万里在那幼稚又老成地述说愁事。

万里:“也不用埋我。”他看着自己烂掉的手,那现在属于不值得包扎的伤:“大累。不想累死你们。”

千里:“怎么个意思?”

万里很认真地戳了戳自己的心脏,自我诊断:“我这里痛。一挣一挣地痛,一胀一胀地痛,有时要裂开一样地痛,刀子扎一样地痛,咱老家也有人这样,没多久,他死了。”

千里:“啥时候有的?”

万里:“你把我从山坡上推下来,让我自己走那会有的。后来就常有,现在特厉害。哦,还得早,瞒着爸妈跟上你那会就有了。不过不厉害。”

千里:“站起来,这病能治。”

万里乖乖站起来。千里看着弟弟,从来不走心的家伙现在在心痛。那是个陌生的感受,万里又痛又怕,喘不过气。不到一个月,万里体会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别离,第一次负责,第一次勇敢而非放任,第一次自豪,第一次体会团队,第一次认知国家,第一次见证生死,现在是第一次心碎。

千里一举抡了过去。

万里愤怒:“你干什么?”

千里:“挨打的地方痛,现在是不是心里没那么痛了?”

万里愣了一会:“好些了。”

千里:“欢迎你来第七穿插连,因为这里没痛过,那是走过七连,不算来过七连。你且不会死,长命着呢,那叫难受。”

万里:“我难受过,不这样。”

千里:“那叫真难受,那叫心碎了。”

万里:“可是我还痛。”

千里:“那是你以前太不走心,现在又太走心。万里,你不是炮,你尽管又彪又二地活着,可人上边,走点心。”

他又一举抡过去,万里甘之如饴。

千里:“还手啊!挨打就要还手啊!我也痛,我也痛啊!”

万里:“……哦.”

于是兄弟俩不闪不避,你一举,我一举,间或会有“还痛吗”“还痛”的互相询问,这种询问或回答并不一定来自万里。

殴打后来成了雪地上的拥抱,气喘吁吁,但是平静。

千里:“真不知道爸妈看见你成了这样,是难受还是高兴。”

万里:“我也不知道。”

旁边忽然有人问:“第七穿插连?”

兄弟俩回头,看见让他们心脏都能骤停的一景:团直的那名骑兵传令兵,骑在马上驰骋而来,雪浪在马蹄下翻滚。

惊讶,或者说惊喜地忘了回答。

传令兵于是又问一遍:“第七穿插连?”

梅生连跑带爬地从林子里窜了出来,他是狂喜:“第七穿插连!团直......”

可是传令兵连人带马撞在一棵树上,马翻倒,挣扎着往起里爬。传令兵先从坠地中爬起来,艰难地走向他们。

传令兵:“我来的方向,七点方向,祠鼐大桥,友军部队,急需增援,必须增援,否则,没法打了.”

他的声音又断续又急促,千里他们理解为长途跋涉后的呼吸不匀。

千里:“团部呢?大部队呢?”

传令兵比万里还稚嫩的脸顿时黯然:“打散了。我也在找,一直在找。最后一个命令是各自为战,但团结一心。这是胜利。完毕。你们饿不饿?”

对千里和梅生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其实是坏到让他们对后一句没反应的坏消息。

传令兵看着他还在挣扎的马:“它叫春生。春生两岁。我双手把春生从它妈肚子里拽出来的,班长说这马会一辈子记着你。春生冻瞎了。”

他说得像是没啥感情,语法是刚过扫盲班级别的稚嫩。但是往下千里他们知道这孩子做了多大的舍弃:“它是我的朋友,所以吃的时候你们千万要记得,它叫春生。要保证。”

千里:“我们不吃......”

传令兵对春生开了一枪。

千里不想说,万里不知道怎么说,连梅生都不知道怎么说。

传令兵:“七点,祠鼐,急需援军,没有援军,你们是最近的援军----祖国在什么方向?”

茫然,但是梅生指点,那是悬崖的方向,有着皎洁的月光。

于是传今兵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祖国和月光吸引了他最后的神志。千里他们这时才发现他的背都被打烂了,没那么多血是因为伤口早已冻结。

传令兵于是跪在悬崖上,看着他觉得他能看到的祖国,那是回家的方向。

传今兵:“新中国万岁。”

然后他死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一座平静而赤诚的冰雕。

(有改动)

【注】伍千里和伍万里是兄弟俩,哥哥是第七穿插连连长;后文提到的梅生是指导员;第七穿插连刚刚经历一场阻击战,成功击溃美军,但伤亡惨重。

文本二:

在《冬与狮》序言中,兰晓龙透露,自己的父亲曾作为军医参加了朝鲜战争,但自己一直以来对于朝鲜战争的真正意味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18岁志愿军战士的照片,“这位战士托着个橘子(也许是糕点),憋着乐,有点懵懂,生机盎然,有点跳脱”,

这张照片让兰晓龙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感叹道,“他真年轻,他们真年轻”。

谈及《冬与狮》的书名,兰晓龙表示,对这个故事的认知,都在书名里。“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的人来自江浙长江流域到胶东半岛,把这样一群人给非常仓促地扔到了盖马高原零下40度的地方。相比十三兵团在西线打的那一仗,第九兵团这一仗严格来说打得不那么成功一一十三兵团叫胜利,第九兵团这个叫惨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选择了一场恶战后的短暂安静时段,通过兄弟俩的交流展示弟弟万里的内心成长和哥哥的满腔欣喜之情。

B.万里瞒着父母跟着哥哥从军,许多的“第一次”呈现了他进入军队生活后的经历,也暗示了他“心痛”的原因。

C.文本一中的传令兵和《百合花》中的小道讯员都没有留下名字,这都蕴含着作者对无数无名英雄的赞美之意。

D.文本一标题寓意深刻,用极简的语言凸显了环境与人物特征;文本二对书名的介绍,丰富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类似“幼稚又老成”“气喘吁吁,但是平静”的表述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人物内心世界与外部形象的不同。

B.文中两处画线句,前者交代恶劣的战场形势,后者以“皎洁月光”寄托希望,同时以“悬崖”暗示战争的艰难。

C.文中千里的“惊喜”和梅生的“狂喜”,与后来确知坏消息后产生的情绪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整体战况的惨烈。

D.传令兵的语言多用短句,且在说话中常有语意突转现象,这表现了他年轻稚嫩、因紧张而表达不流畅的特点。

8.有人评价兰晓龙的小说创作“有意融合话剧的特点”。请分析文本一融合了话剧的哪些特点。(4分)

9.文本二提到,一位18岁志愿军战士的照片让作者产生强烈的创作欲。请分析其创作动机是如何在文本一体现的。(6分)

6.A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哥哥的满腔欣喜之情”错。从殴打到拥抱,从后文哥哥提到父母的感受,都说明哥哥内心是很复杂的,有对弟弟成长的欣喜,也有对弟弟付出代价的心疼。故选A。 

7.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表现了他年轻稚嫩、因紧张而表达不流畅的特点”人物分析有误,传令兵说话简短,一是因重伤和劳累,二是要在最后关头交代最紧要的事。

故选D。 

8.①对话性。通篇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多为短句、口语,不仅展示人物性格,且直接推动情节发展。②集中性。兄弟交流和传令兵传令两个事件集中在同一场景,且衔接自然,情节也相对集中。③舞台性(直观性)。画面感强,通篇运用对话、动作和表情等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很少进行心理描写。(答出任意两点即得满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话剧特点”主要从对话性、集中性、舞台性几个角度展现。

小说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其中“万里”“千里”“传令兵”的对话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怎么个意思?”“啥时候有的?”“站起来,这病能治”“你干什么?”“好些了”“……哦”“七点,祠鼐,急需援军,没有援军”……这些对话语言简短,以短句和口语为主,这是大战后,不同程度受伤的三个战士之间的对话,形象而准确的表现出对话人物身份、性格特点、人物关系以及所处的情况。

小说情节集中。小说主要为我们展现了两个事件。一个是一场恶战后的短暂安静时段,万里和千里兄弟两个的对话和彼此拳打,通过兄弟俩的交流我们看到了弟弟万里的内心成长,哥哥内心的复杂情感;一个是传令兵来求援。作者把两个事件集中在同一场景,且衔接自然,情节也相对集中。

小说有直观的舞台感。小说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兄弟两人的对话,以及打斗、挥拳互打的场景画面感极强,还有传令兵艰难地、气喘吁吁的传话,让读者想象整体战况的惨烈,这些场景如在眼前,使读者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特征。

9.①从选材上看,文本一以战场上的年轻战士为主体形象,如不成熟的青年伍万里、成熟青年伍千里、勇于献身的青年战士传令兵等,他们共同体现了“年轻”而又“生机盎然”的形象特点,是最触动作者也能打动读者的动情点。②从主题上看,文本一通过年轻战士在战火中经受的精神洗礼和壮烈牺牲,歌颂了他们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动诠释了祖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对年轻先烈们的崇高敬意。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从选材和人物塑造看,结合“哥,我可能快死了。你不用带我回家”“幼稚又老成”“我难受过,不这样”“我也痛,我也痛啊”“传令兵比万里还稚嫩的脸”“这孩子”可知,万里与千里兄弟俩对话内容、在雪地殴打拥抱,传令兵的描写,这些都在告诉读者他们都是年轻的战士,他们有的成熟,有的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但都勇于献身,不惧牺牲。文本一选择年轻人为表现主体,塑造了战争年代年轻战士的形象。

从表现主题看,结合“太累。不想累死你们”“站起来,这病能治”“欢迎你来第七穿插连,因为这里没痛过,那是走过七连,不算来过七连”“最后一个命令是各自为战,但团结一心。这是胜利”“传令兵对春生开了一枪”“祖国在什么方向?”“传令兵于是跪在悬崖上,看着他觉得他能看到的祖国,那是回家的方向”“新中国万岁”可知,小说塑造了大战后互相鼓励、战胜身体痛苦的兄弟两人,也塑造了心向祖国壮烈牺牲的传令兵,通过年轻战士在战火中经受的精神洗礼和壮烈牺牲,歌颂了他们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对年轻先烈们的崇高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