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旧称大转子滑囊炎)

 linxinpu666 2022-05-19 发布于浙江

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旧称大转子滑囊炎)

Contributor Disclosures

我们的所有专题都会依据新发表的证据和同行评议过程而更新。

文献评审有效期至: 2020-06. | 专题最后更新日期: 2020-07-03.

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

该主题有一个新的英文版本

引言大转子疼痛综合征(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GTPS)是最常引起成人髋关节外侧疼痛的原因之一,在大多数情况下,GTPS都是由臀中肌或臀小肌的肌腱病变引起,伴不同程度的局部滑囊受累。

人们曾用“大转子滑囊炎”来描述髋关节外侧周围的所有疼痛。然而,先进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髋关节外侧疼痛患者不常见转子囊受累,该病况存在时也属于继发或伴发性表现。因此,用大转子滑囊炎来指代髋关节外侧疼痛的所有病因实属用词不当。事实上,原发性大转子滑囊炎很罕见,通常是由微生物引起。

本文将总结GTPS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滑囊炎的概述和髋部及腹股沟的肌肉骨骼检查详见其他专题。(参见“滑囊炎: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概述”“Musculoskeletal examination of the hip and groin”)

流行病学GTPS很常见。目前最可靠的患病率估计值来自一项大型社区研究,其纳入了3000余例50-70岁成人,其中有15%的女性和6.6%的男性存在单侧GTPS[1],8.5%的女性和1.9%的男性存在双侧GTPS。起病年龄通常超过50岁,男女比例约为1:4。

危险因素GTPS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肥胖、膝关节疼痛、髂胫束压痛和腰痛[2]。与GTPS相关的其他病况包括脊柱侧凸,下肢不等长,髋、膝和足关节疾病,以及足底筋膜炎、跟腱病变、拇外翻、Morton神经瘤或胼胝等足部疼痛性疾病。

发病机制GTPS是臀中肌和臀小肌反复超负荷导致的肌腱病,这两块肌肉在髋外展以及行走、跑步和单腿站立时的盆腔稳定中发挥着主要作用[3]。上述危险因素(参见上文'危险因素’)和GTPS患者中高发的肌腱病、肌腱部分断裂和附着点损伤均提示:机械性组织损伤是GTPS的关键特征。

局部滑囊在GTP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一项研究试图阐明滑囊和肌腱病变在GTPS中的作用,其方法是在34例为难治性GTPS实施手术的患者和29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照患者中比较肌腱和滑囊的活检结果[4]。与对照组的肌腱和滑囊相比,GTPS患者转子囊中的P物质浓度较高,但肌腱中无此表现。但尚不明确更常见的较轻型GTPS是否也有这些表现。

相关解剖人们为大转子和转子周组织与肩部大结节和肩袖肌腱相似。和肩袖肌腱病一样,GTPS是髋部展肌及旋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在其转子附着点(韧带或肌腱附着于骨的部位)附近发生紊乱(图 1)。(参见“肩袖肌腱病”)

MRI显示,GTPS的严重程度不一,轻则为附着点水肿和肌腱病,重则为肌腱断裂和撕脱[3,5,6]。臀中肌和臀小肌撕裂后,阔筋膜张肌承载的外展负荷更大,因此会发生代偿性肥大[7]。髂胫束是深筋膜的强化结构,起自髂嵴,止于外侧胫骨(Gerdy’s)结节(图 2) [8]。髂胫束在其起始部附近紧贴大转子,该结构挛缩可能会导致GTPS。

转子区的一些滑囊可能会对肌腱损伤产生反应[9-11]。转子囊(图 3)及较远端的臀股囊位于髂胫束及臀大肌深部、大转子表面。臀中肌及臀小肌囊位于相应肌腱及大转子之间。更详细的髋关节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信息见其他专题。(参见“Musculoskeletal examination of the hip and groin”, section on 'Anatomy and biomechanics’)

诊断性评估GTPS尚无成熟的诊断标准。患者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且无法用其他病症来解释时,我们会将其诊断为GTPS:

出现髋部外侧疼痛

取患侧侧卧位时疼痛

大转子触诊有局部压痛,上后面(后角)最为明显

临床表现 — GTPS患者的关键表现为大转子附近的髋外侧疼痛。患侧卧位所致直接压力、步行、长时间站立、直立活动、从椅子上起立、爬楼梯及爬斜坡均会使疼痛加重。

评估髋部疼痛的患者时,最有价值的临床问诊是让患者“指出疼痛部位”。存在GTPS或少数表现相似的疾病时,患者会指向髋外侧,而髋关节内病变患者会指向腹股沟及大腿前内侧。

根据笔者的经验,GTPS影响睡眠时也可导致乏力及全身不适,从而进一步加重疼痛。GTPS可降低生活质量,具有与终末期髋部骨关节炎相似的负面影响[1,12]。

体格检查 — 髋关节外侧疼痛患者的体格检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观察患者走入诊室、坐下、起立及脱鞋袜的姿态。例如:

·防痛性跛行和不能穿脱鞋袜提示髋关节疾病而非GTPS,但两者可能同时存在。

·髋关节疾病和GTPS患者均可能呈蹒跚步态(称为Trendelenburg步态),即身体在起步相时偏向患侧。髋关节承重功能试验在这两种患者中都可能呈阳性(图 4)。

大转子触诊压痛是GTPS体格检查的关键表现。嘱患者取健侧侧卧位,检查者触诊大转子及转子周围区域,触诊GTPS患者的大转子处时通常有直接压痛,大转子上后面(后角)的压痛最明显。此处是臀中肌的附着点之一,这块肌肉的另一个附着点位于外侧面(图 5)。组织膨出属于危险信号,此时应实施超声或MRI评估。

多种体格检查手法都可用于确诊疑似GTPS,并将其与可导致或促发GTPS的其他病况相鉴别,此类病况包括髂胫束压痛,肥胖,脊柱侧凸,下肢不等长,髋、膝和足部关节炎,以及足底筋膜炎、Achilles跟腱病变、拇外翻、Morton神经瘤或胼胝等疼痛性足部疾病。(参见上文'危险因素’'特定检查’)

特定检查 — 在很多情况下,GTPS患者也会出现其他症状,如腹股沟疼痛或沿大腿向下放射的疼痛,从而增加诊断难度。因此,有时需要其他检查方法来确诊GTPS,并/或将其与伴随病况或相似疾病相鉴别。(参见下文'鉴别诊断’)

用特定手法评估髋关节时,有助于区分肌肉肌腱疼痛和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则有二:

·肌肉肌腱单元病变导致的疼痛一般由主动(尤其是抗阻力)活动或伸展运动引起。

·关节病变导致的疼痛一般由被动活动引起,这种活动常常受限。

下面列举一些检查方法,它们有助于确定GTPS的病因是否是臀中肌肌腱病或是臀小肌肌腱病。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及有限的现有证据,下列方法按效用依次递减的顺序介绍[2,3,5,13]。

单腿站立30秒—要求患者用患侧腿单腿站立30秒。站立期间有转子疼痛提示为臀中肌肌腱病。

对抗性外反旋试验—患者取仰卧位,患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均屈曲90°,而后外旋髋关节,接着要求患者将大腿旋转回中立位置,同时检查者对抗该动作(图片 1)。在外旋大腿行抗阻力反旋(即髋关节抗阻力内旋)时出现转子疼痛提示GTPS患者存在臀中肌肌腱病。

Trendelenburg征—令患者以患侧腿站立,而后行走,患侧腿踩地时骨盆向下倾斜为阳性,其提示髋部外展肌无力,尤其是臀中肌和臀小肌(图 4)。

抗阻力外展—患者取仰卧位,受累侧髋关节外展45°,如果抗阻力主动外展引发了转子疼痛,则试验结果为阳性。

FABER试验—FABER(屈曲-外展-外旋)试验也称Patrick试验,其可通过拉伸臀中肌里内旋髋关节的部分使GTPS患者出现髋关节外侧疼痛。患者采取仰卧位,检查者抬起受累侧的膝关节(髋关节屈曲),使足跟位于对侧膝旁,然后下压患侧膝关节(图片 2)。

FABER试验可用于多种情况,只有在先要求患者“指出痛部位”且试验再现该处疼痛时才有用。髋关节外侧疼痛提示GTPS,腹股沟疼痛提示髋关节疾病,臀部疼痛提示骶髂关节疾病。(参见“Musculoskeletal examination of the hip and groin”, section on 'Tests for lateral hip pain’)

在症状持续的GTPS患者中,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识别出能够处理的特定诱发因素:

腿长度测量—肉眼可见的下肢不等长(差异>2cm)可能引发GTPS。由于测量腿长的方法很多,我们建议临床医生坚持使用一种方法并在存在和不存在腿和/或脊柱畸形的患者身上进行练习。评估双下肢是否等长时,医生可站在患者身后,将双手置于髂嵴处,观察两手是否等高。笔者首选该方法测量腿长。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卷尺,测量时一手位于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ASIS),另一手位于内踝尖端,卷尺法能比较准确地测量下肢不等长,且与下肢CT扫描结果的一致性极高[14]。X线摄影是测量腿长度的金标准,但通常无需实施。下肢全长X线摄影经济而精确,且辐射暴露极少,测量范围是从股骨头中心到胫骨的最远端(即内踝)。

Ober试验—Ober试验用于检测髂胫束及附着肌肉的挛缩或紧张(图 2),它们可通过对髋关节外侧突出施加过大压力而导致GTPS[8] (参见“髂胫束综合征”,关于'解剖’一节)。笔者建议对初始治疗难以解除症状的患者进行该检查。虽然大多数GTPS患者的Ober试验结果为阴性,但流行病学及超声研究资料表明髂胫束在该综合征的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参见上文'流行病学’'超声检查’)。笔者以3个步骤实施Ober试验:

·患者取健侧侧卧位,髋与膝屈曲45°,检查者将其患侧大腿抬高约30°,并使之重新与躯干处于同一直线,而后将其被动移向检查床。若腿无法回到检查床,或出现盆部倾斜,或两者兼有,则提示髂胫束和/或臀中肌挛缩[15]。

·仍使患者处于健侧侧卧位,双腿完全伸展,使患侧腿被动移向健侧腿后下方,以检查有无阔筋膜张肌挛缩。

·上方腿伸展,而后将其被动移向健侧腿前方,以检查有无臀大肌挛缩[16,17]。

影像学 — 若GTPS诊断不明确、怀疑存在其他潜在病变或需评估初始治疗无效的病例,则建议行影像学检查。

常规X线检查 — 所有患者都应行站立前后位骨盆X线片检查,以排除同时存在髋部骨关节炎及其他病变,如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骨质坏死或股骨颈骨折。对于GTPS,大转子上外侧轮廓不规则超过2mm提示存在展肌腱MRI异常(包括臀中肌腱鞘周组织水肿)[18]。

超声检查 — 有条件的话,应对所有GTPS患者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鉴别引起症状的肌腱损伤及滑囊膨大。例如,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877例GTPS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其发现236例患者存在臀中肌肌腱变性,143例存在臀小肌肌腱变性,59例患者同时存在这两种病变[19]。250例GTPS患者存在髂胫束增厚。177例患者存在转子滑囊炎,3例存在臀小肌滑囊炎。

超声也可用于检测类似病变和指导诊疗操作。

美国医学会-运动医学的网站上有演示髋部及其相关病变超声检查的正确操作方法:运动医学髋部病变超声(sports US hip pathology)。必须在注册以后才能观看视频,但无需付费。

磁共振检查 — MRI检查可以最详尽地显示GTPS的基础病变,包括肌腱断裂、附丽病和滑囊积液。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增强提示部分或完全性肌腱撕裂(影像 1) [6]。此外,肌腱病会增加T1-加权像的肌腱信号强度。

MRI检查在顽固性GTPS的术前准备中非常重要,可用于进一步确定超声检查发现的大转子周围实性或囊性病变,MRI对诊断骨髓炎、原发或转移性肿瘤、骨折和骨样骨瘤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参见“关节疼痛的影像学评估”)

鉴别诊断下文将介绍可导致髋关节外侧疼痛的多种其他病况[20]。

髋关节疾病—髋部骨关节炎等髋关节疾病通常会导致大腿前内侧和腹股沟区疼痛,但疼痛可能向外侧放射并类似于GTPS。髋关节疾病和GTPS也可能共存。区分两者的一种方法是被动屈曲髋关节,并在屈曲90°的情况下被动内旋、外旋。活动受限及活动终点疼痛提示髋关节疾病。FABER(屈曲-外展-外旋)试验(图片 2)在这两种疾病中均为阳性,因此不能用于两者的区分。此类患者中,GTPS的主要诊断依据是触诊和患者对转子阻滞麻醉的反应。为髋部骨关节炎患者确定有无GTPS也很重要,这可能有助于疼痛管理。(参见“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关于'髋关节’一节)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FAI)是一种发生于中青年的疾病,表现为股骨头和股骨颈连接处和/或髋臼形状异常,导致髋关节前屈时存在空间冲突[21,22]。疼痛位于腹股沟内,或在大转子近侧(患者常用拇指和食指成C型圈出疼痛部位)。FAI的鉴别特点包括:髋关节屈曲或内旋受限,以及髋部屈曲90°、内收和内旋(FADDIR试验)时腹股沟疼痛(图片 3)。FAI患者的其他髋部检查通常正常。(参见“成人髋关节疼痛的影像学评估”,关于'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一节“Musculoskeletal examination of the hip and groin”, section on 'Tests for acetabular pathology’)

原发性转子滑囊炎—大转子存在肿胀和压痛时,特别是曾受过穿刺伤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应怀疑微生物性转子滑囊炎。如果通过超声或MRI发现积液,则应切开患处引流,并立即开始抗生素治疗。(参见“化脓性滑囊炎”)

弹响髋综合征—“弹响髋”(coxa saltans)也是髋关节外侧疼痛的原因之一。弹响髋的病因是髂胫束在髋关节屈曲时前滑到大转子上(外部弹响髋综合征)或髂腰肌肌腱滑动至髂耻隆突或股骨头上方(内部弹响髋综合征)[23]。髋关节内病变也可引发关节内弹响。患者可能因关节弹响或转子疼痛而就诊,若患者没有提及关节弹响,则可能会被诊断为GTPS。(参见“成人髋关节疼痛的影像学评估”,关于'弹响髋综合征’一节)

转子周肿块病变—转子周区域有坚实隆起时都应怀疑软组织肉瘤,因为此类病变好发于肢体根部。应由外科肿瘤医生指导此类患者的进一步评估。(参见“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诊断性评估及分期”)

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方或其中受到压迫。临床表现为臀部疼痛、麻刺感和麻木,且疼痛会沿大腿后部向下放射至小腿。梨状肌综合征的压痛区位于大转子的背侧。(参见“下肢周围神经综合征概述”,关于'坐骨切迹/臀区的压迫/创伤’一节)

髂腰韧带拉伤—髂腰韧带拉伤是一种疼痛性综合征,可能累及转子区,在拉伸受损的髂腰韧带时发生。躯干弯向对侧时可引发疼痛。

腰部深层躯体疼痛放射—来自腰部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的疼痛可能会放射至臀部、转子区和大腿后部,有时还会放射至小腿,但不到达足部。转子处的疼痛可能导致该病与GTPS相混淆。但腰部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的疼痛通常由腰椎向后弯曲引发,严重脊椎滑脱常导致与腰部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相似的疼痛分布。但脊椎滑脱引起的疼痛多发生在脊柱前曲时,该动作受限于极度紧绷的腘绳肌。(参见“急性腰骶神经根病的病理生理、临床特征和诊断”)

而GTPS相关的疼痛可能会被误诊为腰椎问题。这在一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该研究中有247例患者被转诊至脊柱中心接受评估,其中20%存在GTPS[24],其中一部分(主要是女性)经历了失败的脊柱手术。

骶髂关节病—骶髂关节炎的疼痛放射到臀部、大腿后部及转子区域。但其与GTPS的区别在于骶髂关节疼痛通常发生在夜间,起床后改善。骶髂关节炎偶尔也可引发坐骨神经痛,后者可能在左右两侧交替发生[25]。(参见“成人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关于'病史’一节)

假性坐骨神经痛—不同医生会用该术语指代不同的病情。一些人用“假性坐骨神经痛”表示一种呈非皮区分布、沿下肢向下放射且难以定位的深部钝痛。这种深层躯体疼痛的原因包括髂腰韧带拉伤、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脊椎滑脱、骶髂关节炎和GTPS。GTPS患者的疼痛沿着大腿和小腿外侧直接向下扩展(沿髂胫束),而其他疾病的疼痛位于身体后方的腰部、臀部、转子区及大腿后部。在其他医生眼中,假性坐骨神经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但罕见感觉异常和反射消失[26]。(参见“成人髋关节疼痛的影像学评估”,关于'神经卡压综合征’一节)

带状疱疹—L3-L5皮区的带状疱疹可能表面上形似GTPS。因此,患者诉大转子区域出现节段性烧灼痛时应考虑到带状疱疹的出疹前阶段。(参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带状疱疹”,关于'临床表现’一节)

引起转子或腹股沟疼痛的神经病变—肋下神经(T12)在第12肋下方走行,可能会在严重脊柱侧凸患者中嵌顿于肋骨和骨盆缘之间。该神经的一条侧支支配髋外侧皮肤,因此病变时可能与GTPS相混淆。髂腹下神经(L1)(可能会在下腹部切口及腹腔镜手术中受损)也有一支到达髋外侧的皮支,因此病变时也可能与GTPS混淆[27]。髂腹股沟神经(L1)和生殖股神经(L1、2)损伤导致的腹股沟疼痛可能有类似髋关节疾病的表现[28]。最后,股外侧皮神经(L2、3)在髂前上棘内侧出骨盆并到达大腿前外侧皮肤。当腹部沉重、紧张和凸出时(如腹水和妊娠)[29],以及承受外部压力时,该神经常常受压。这种常见的神经病变被称为感觉异常性股痛,可能会与GTPS混淆。这些神经病变表现为烧灼痛、感觉异常及感觉减退。(参见“下肢周围神经综合征概述”)

纤维肌痛—纤维肌痛患者可能同时存在不相关的GTPS。当一侧髋关节存在不相称的强烈外侧压痛时可怀疑该病。可通过单腿站立30秒的试验和抗阻力外反旋试验来检查有无GTPS,它们可使患者的注意力从大转子转移开来(参见上文'特定检查’)。应行双侧检查,且不可进行引导性提问。(参见“成人纤维肌痛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股骨颈应力性骨折—股骨颈应力性骨折可表现为髋关节外侧疼痛。若跑步者总是在跑步临结束时出现疼痛,则应怀疑该病。(参见“应力性骨折的概述”“跑步相关下肢损伤的概述”,关于'股骨颈应力性骨折’一节)

股骨头骨质坏死—此类患者可能出现大转子部位牵涉痛。(参见“骨质坏死(缺血性骨坏死)”)

骨盆周围皮肤的潜行剥脱—因剪切力促使表浅组织(皮肤和皮下脂肪)与下方纤维筋膜分离而导致的局部肿胀称为骨盆周围皮肤的潜行剥脱。此类创伤最常发生于髋部和大腿近侧。(参见“成人患者的严重下肢损伤”,关于'软组织和骨的评估’一节)

治疗大多数患者的GTPS都是自限性疾病。因此,治疗旨在是缓解症状并预防残疾。根据笔者的经验,大多数患者都在1-2年内改善。

初步治疗 — 我们的初步治疗包括使用非阿片类镇痛外加支持疗法。我们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2-3g/d,持续2周;使用加热垫;并指导患者取中立坐姿,以使大部分重量分布在大腿上而非坐骨上。如果疼痛持续,则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继续治疗2周,除非有胃肠道、肾脏或心脏疾病等禁忌证。(参见“成人类风湿关节炎的初始治疗”,关于'NSAID’一节)

GTPS的其他支持措施包括:髂胫束和腰椎的伸展活动和锻炼(图 6);指导腹部、背部、髋部和大腿肌肉的增力训练;以及鼓励有氧运动。笔者首选的运动是在游泳池中对抗水的阻力行走。

我们还建议纠正潜在诱因。例如,使用鞋内垫或足跟垫将至少1cm的下肢不等长矫正50%可能有益于患者。此外,采取减重饮食可能有益于一些超重或肥胖的患者。

虽然医生常以各种组合形式联合运用上述支持疗法来治疗GTPS,但这些措施的疗效证据大多都仅来自观察性研究的有限数据[30]。然而,支持进行锻炼的最佳数据来自一项随机试验,该试验纳入了204例有臀肌肌腱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入8周教育加锻炼项目组、单次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组或完全不治疗组[31]。8周时,教育加锻炼组的总体改善成功率最高(77.3%),而糖皮质激素组和不治疗组的成功率则分别为58.5%和29.4%。三组患者的疼痛减少模式与总体病情的改善模式相同。52周时,教育加锻炼组的总体改善情况仍然比糖皮质激素组更好,但两组的疼痛减少情况不再有差异。

症状持续 — 若症状在采取上述非阿片类镇痛药和支持治疗后仍未缓解,则进一步的治疗选择包括糖皮质激素注射和手术。

糖皮质激素注射 — 若转子区压痛在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和支持治疗4周后仍然持续,那么我们建议注射糖皮质激素。注射时最好使用超声引导。我们采用的糖皮质激素剂量为:40mg甲泼尼龙或等效药物,与5mL的1%利多卡因混合。笔者倾向于使用22G、1.5英寸(3.8厘米)的针头。

患者取健侧侧卧位,医生通过沿股骨近侧触诊确定大转子位置。压痛最明显处通常为大转子后角,即上后面。垂直进针到达骨膜(图片 4)。径向浸润式注射糖皮质激素与利多卡因混合物,使注射范围覆盖直径为3cm的圆锥底—一半位于骨面,一半位于近侧软组织内。虽然该操作极少引起出血或感染并发症,但仍应嘱患者报告浸润部位发生的肿胀和压痛。

有关糖皮质激素注射对GTPS疗效的研究资料极少。超声引导下行转子滑囊内注射可能比臀中肌滑囊内注射更有效,这提示臀中肌和髂胫束均参与发病[32]。在一项观察性研究中,GTPS患者接受了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液转子区注射(不同组患者的倍他米松剂量依次增加),激素剂量最高者的疼痛缓解最明显[33]。26周时,61%的患者得到改善。

最佳的长期数据来自两项随机试验[31,34]。如上所述,一项纳入204例臀肌肌腱病患者的随机试验中,比较了教育加锻炼、单次糖皮质激素注射或不治疗的效果,发现8周时,与不治疗组相比,教育加锻炼组和糖皮质激素组的总体改善更大、疼痛评分更低[31]。然而,到52周时,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已经消失,该组患者的总体改善情况和疼痛评分并没有好于不治疗组。之前的一项试验中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更好的短期结局也有相似情况,该试验纳入了120例GTPS患者,将其随机分配为2组,一组接受曲安奈德40mg+利多卡因局部注射,另一组接受镇痛药常规治疗[34]。随访3个月时,注射治疗组有55%的患者康复,而常规治疗组的康复率为34%。但随访12个月时,两组间不再存在差异,每组均约有60%的GTPS患者康复。

外科手术 — 我们建议仅将内科治疗12个月无改善且/或MRI显示臀中肌撕裂的患者转诊至外科治疗。使用开放手术和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GTPS的成功率似乎很高[35,36]。髂胫束加长术、滑囊切除术和臀中肌及臀小肌修复术均已取得显著成功[35,36]。

学会指南链接部分国家及地区的学会指南和政府指南链接参见其他专题。(参见“Society guideline links: Hip and groin pain”)

患者教育UpToDate提供两种类型的患者教育资料:“基础篇”和“高级篇”。基础篇通俗易懂,相当于5-6年级阅读水平(美国),可以解答关于某种疾病患者可能想了解的4-5个关键问题;基础篇更适合想了解疾病概况且喜欢阅读简短易读资料的患者。高级篇篇幅较长,内容更深入详尽;相当于10-12年级阅读水平(美国),适合想深入了解并且能接受一些医学术语的患者。

以下是与此专题相关的患者教育资料。我们建议您以打印或电子邮件的方式给予患者。(您也可以通过检索“患者教育”和关键词找到更多相关专题内容。)

基础篇(参见“患者教育:滑囊炎(基础篇)”)

高级篇(参见“Patient education: Bursitis (Beyond the Basics)”)

总结与推荐

大转子疼痛综合征(GTPS)是最常引起成人髋关节外侧疼痛的原因。其通常由臀中肌或臀小肌肌腱病变引起,伴随不同程度的局部滑囊受累。(参见上文'引言’'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相关解剖’)

GTPS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肥胖、髂胫束压痛、腰痛、脊柱侧凸、下肢不等长、髋关节和膝关节炎及疼痛性足部疾病(如足底筋膜炎)。(参见上文'危险因素’)

体格检查时触诊大转子区应能造成压痛,最大压痛点位于大转子的上后面(或后角)。(参见上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GTPS的诊断不明确、担心存在其他基础病变时或评估初始治疗无效的病例时,建议行影像学检查。(参见上文'影像学’)

患者存在以下症状和体征且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可诊断为GTPS(参见上文'诊断性评估’'鉴别诊断’)。

·髋部外侧疼痛

·以患侧侧卧时疼痛

·触诊大转子会产生局部压痛

大多数患者的GTPS都为自限性疾病。因此,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并预防残疾。(参见上文'治疗’)

对于所有GTPS患者,我们都建议初始治疗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加支持疗法(Grade 2C)。关于非阿片类镇痛药,我们优选对乙酰氨基酚2-3g/d,持续2周;若疼痛持续,则继续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2周。支持治疗包括使用加热垫、拉伸和增力训练,以及纠正姿势和其他潜在促进因素。(参见上文'初步治疗’)

若GTPS患者的症状在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加支持治疗4周后仍无改善,那么我们建议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Grade 2B),我们采用的糖皮质激素剂量为:40mg甲泼尼龙或等效药物,与5mL的1%利多卡因混合。(参见上文'糖皮质激素注射’)

我们建议仅将内科治疗12个月无改善且/或MRI显示臀中肌撕裂的患者转诊至外科治疗(Grade 2C)。(参见上文'外科手术’)

致谢UpToDate的编辑人员感谢对这一专题的早期版本做出贡献的Bruce Anderson, MD。

使用UpToDate临床顾问须遵循用户协议.

参考文献

  1. Segal NA, Felson DT, Torner JC, et al.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epidemiology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7; 88:988.

  2. Fearon AM, Scarvell JM, Neeman T, et al.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defining the clinical syndrome. Br J Sports Med 2013; 47:649.

  3. Bird PA, Oakley SP, Shnier R, Kirkham BW.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Arthritis Rheum 2001; 44:2138.

  4. Fearon AM, Twin J, Dahlstrom JE, et al. Increased substance P expression in the trochanteric bursa of patients with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Rheumatol Int 2014; 34:1441.

  5. Lequesne M, Mathieu P, Vuillemin-Bodaghi V, et al. Gluteal tendinopathy in refractory greater trochanter pain syndrome: diagnostic value of two clinical tests. Arthritis Rheum 2008; 59:241.

  6. Hoffmann A, Pfirrmann CW. The hip abductors at MR imaging. Eur J Radiol 2012; 81:3755.

  7. Sutter R, Kalberer F, Binkert CA, et al. Abductor tendon tears are associated with hypertrophy of the tensor fasciae latae muscle. Skeletal Radiol 2013; 42:627.

  8. Fairclough J, Hayashi K, Toumi H, et al.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iliotibial band during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knee: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J Anat 2006; 208:309.

  9. Pfirrmann CW, Chung CB, Theumann NH, et al. Greater trochanter of the hip: attachment of the abductor mechanism and a complex of three bursae--MR imaging and MR bursography in cadavers and MR imaging in asymptomatic volunteers. Radiology 2001; 221:469.

  10. Lequesne M. From 'periarthritis' to hip 'rotator cuff' tears. Trochanteric tendinobursitis. Joint Bone Spine 2006; 73:344.

  11. Woodley SJ, Mercer SR, Nicholson HD. Morphology of the bursae associated with the greater trochanter of the femur.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8; 90:284.

  12. Fearon AM, Cook JL, Scarvell JM, et al.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negatively affects work,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a case control study. J Arthroplasty 2014; 29:383.

  13. Trendelenburg F. Trendelenburg's test: 1895.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8; :3.

  14. Jamaluddin S, Sulaiman AR, Imran MK, et al.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tape measurement method with a nearest reading of 5 mm in the assessment of leg length discrepancy. Singapore Med J 2011; 52:681.

  15. Gajdosik RL, Sandler MM, Marr HL. Influence of knee positions and gender on the Ober test for length of the iliotibial band. Clin Biomech (Bristol, Avon) 2003; 18:77.

  16. Martin HD.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the hip. Oper Tech Orthop 2005; 15:177.

  17. Martin HD, Palmer IJ.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the hip: the basics. Curr Rev Musculoskelet Med 2013; 6:219.

  18. Steinert L, Zanetti M, Hodler J, et al. Are radiographic trochanteric surface irregularities associated with abductor tendon abnormalities? Radiology 2010; 257:754.

  19. Long SS, Surrey DE, Nazarian LN. Sonography of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and the rarity of primary bursitis. AJR Am J Roentgenol 2013; 201:1083.

  20. Ho GW, Howard TM.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more than bursitis and iliotibial tract friction. Curr Sports Med Rep 2012; 11:232.

  21. Lequesne M, Bellaïche L. Anterior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an update. Joint Bone Spine 2012; 79:249.

  22. Leunig M, Beck M, Dora C, Ganz R.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etiology and surgical concept. Oper Tech Orthop 2005; 15:247.

  23. Reich MS, Shannon C, Tsai E, Salata MJ. Hip arthroscopy for extra-articular hip disease. Curr Rev Musculoskelet Med 2013; 6:250.

  24. Tortolani PJ, Carbone JJ, Quartararo LG.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in patients referred to orthopedic spine specialists. Spine J 2002; 2:251.

  25. Visser LH, Nijssen PG, Tijssen CC, et al. Sciatica-like symptoms and the sacroiliac joint: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Eur Spine J 2013; 22:1657.

  26. Martin HD, Shears SA, Johnson JC, et al. The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sciatic nerve entrapment/deep gluteal syndrome. Arthroscopy 2011; 27:172.

  27. KOPELL HP, THOMPSON WA, POSTEL AH. Entrapment neuropathy of the ilioinguinal nerve. N Engl J Med 1962; 266:16.

  28. Traycoff RB. 'Pseudotrochanteric bursitis':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ateral hip pain. J Rheumatol 1991; 18:1810.

  29. Deal CL, Canoso JJ. Meralgia paresthetica and large abdomens. Ann Intern Med 1982; 96:787.

  30. Lustenberger DP, Ng VY, Best TM, Ellis TJ. Efficacy of treatment of trochanteric burs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Clin J Sport Med 2011; 21:447.

  31. Mellor R, Bennell K, Grimaldi A, et al. Education plus exercise versus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use versus a wait and see approach on global outcome and pain from gluteal tendinopathy: prospective, single blinded,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BMJ 2018; 361:k1662.

  32. McEvoy JR, Lee KS, Blankenbaker DG, et al. Ultrasound-guided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for treatment of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greater trochanter bursa versus subgluteus medius bursa. AJR Am J Roentgenol 2013; 201:W313.

  33. Shbeeb MI, O'Duffy JD, Michet CJ Jr, et al. Evaluation of gluco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rochanteric bursitis. J Rheumatol 1996; 23:2104.

  34. Brinks A, van Rijn RM, Willemsen SP, et 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for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primary care. Ann Fam Med 2011; 9:226.

  35. Lequesne M, Djian P, Vuillemin V, Mathieu P. Prospective study of refractory greater trochanter pain syndrome. MRI findings of gluteal tendon tears seen at surgery. Clinical and MRI results of tendon repair. Joint Bone Spine 2008; 75:458.

  36. Verhelst L, Guevara V, De Schepper J, et al. Extra-articular hip endoscop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one Joint Res 2012; 1:3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