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形似,则无气韵。” —— 张彦远 唐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 苏东坡 北宋 “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画得太像,太像则匠。又不能不像,不像则妄。” —— 齐白石 《牡丹》齐白石 大抵在隋唐以前,基本上所有的画都是写实的,后来应该是受宗教哲学的影响,便越来越不尚形似,而重传神、重表现、重写意了。 《秀石疏林图》赵孟頫 元 这种写意,即画家的心中之意,清逸、超逸、逸兴、逸气之“意”,其实指的都是文人们的思想情感。因此写意偏重的是审美主体的抒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情态和意趣方面的表达,最后反映绘画上,则主张“似与不似之间”。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水墨融和、墨彩飞扬,创作中有夸张、简形、勾勒、象征等众多具体表现手法,比写实的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墨葡萄》徐渭 明 有时候单看一幅画看不出好在哪里,往往是因为对这幅画的传统语言和历史背景不了解。就比如徐渭的《墨葡萄》,要看的并不是他对客观对象一枝一叶或四时变化的忠实描摹,重要的是去体味作者的精神状态和对于自己主观感受上引起的共鸣和联想。总之,好不好,作者说了算,你说了算,别人说了不算。 夫观画者,非百晓生,所以有些人体会不到,也很正常,也别强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