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公司推出“高仿”可乐,蹭名牌搭便车行得通吗?

 得一策APP 2022-05-19 发布于北京

口可乐因俄乌冲突宣布暂停在俄业务,一家俄罗斯饮料制造商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推出了一系列“高仿”饮料,就连名字都仅差两三个字母,抛开国际政治因素,这一事件除了看出战斗民族果然连喝个快乐水都不会认输外,“高仿”这个一直充斥在淘宝、朋友圈和微商、代购紧密相关的的词语彷佛一下子又蹦到了我们眼前,历来关于高仿的是是非非不绝于耳,那么什么是高仿?高仿行为有哪些法律后果?

可乐秘而不宣的秘密 

近30年来,外国可乐巨头在中国市场可谓“孤军奋战”,巅峰时期,垄断了中国90%的碳酸饮料市场。
可口可乐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剩下的0.39%的成份,即被称之为“美汉迪斯一Tx”原液配方秘而不宣,而企业通过商业秘密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法律是允许的,但是同时对于专利保护也可以考虑多讲究一些技巧,而不要一味的认为申请得越多,暴露得越多。


高仿行为可能发生商标专利侵权。根据法律规定,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也属于商标侵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商标相同,是指被控侵权的商标与原告的注册商标相比较,其文字的字形、读音、含义或者图形的构图及颜色,或者其各要素组合后的整体结构相似,或者其立体开头,颜色组合近似,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或者认为其来源与原告注册商标的商品有特定的联系。

高仿再真终是假

高仿是指根据仿制对象的原有外形、材质、功能所仿制出来的仿冒品,所以说高仿商品实际上是高度仿真的假冒商品,高仿就是假冒商品的通用称谓,而不论其仿真度高或低,像或不像。
高仿作为一个术语常用在仿制生产技术壁垒较低的高端消费品上,高仿不仅是复制了正品的外形等主要或全部要素,同时也会保留正品的品牌标识,普通消费者不仔细看是分不出真假的。高仿商品的售价通常只有正品的几十分之一,且由于用料性和做工和正品相似,所以性价比一般比较高,因而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市场。
 
高仿的罪与罚 

从法律角度讲,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给以假乱真定性并不困难,按照刑事法律规定,销售和生产假冒产品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一)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与第二百二十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根据《知识产权案件解释》,销售金额在2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本罪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界限,行为人在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同时,又触犯了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属于刑法理论上的想象竞合犯根据想象竞合犯从一重处断的原则,应以其中的重罪处理。销售金额达到5万即可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二)法律上严禁卖高仿,就算贩卖金额达不到5万的犯罪标准,明知是假冒伪劣的产品而予以销售的,也是违法行为。
依据《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会受到收违法所得、没收假冒产品,情节严重会吊销营业执照,惩罚性三倍赔偿等处罚。
(三)提前告知“高仿”,还犯法吗?
对外表明是“高仿”商品,只是对消费者履行了告知义务,行为本身依然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所以依然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论处!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觉得卖高仿没有什么大不了,例如朋友圈卖高仿商品挣点小钱,虽然不犯罪,但也是违法行为,若被查实,仍然要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


其实有关高仿翻车的例子尤其的多,轻则品牌口碑形象一落千丈,重则民事刑事责任难逃。创立一个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懂法律”和“法不责众”不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借口,“蹭名牌”、“搭便车”等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必将付出应有的代价。曾经最诚信的男人罗永浩就直播卖鞋被质疑是高仿山寨货。辛巴、李佳琦、潘长江等都曾因此陷入舆论风波。

高仿代价惨,处罚不手软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被规定在刑法第三章知识产权犯罪一节中,我国自刑法修订,增加了知识产权犯罪,在二百一十四条,明确规定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11年两高一部发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意见》等等一系列司法文件。对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的适用范围、立案标准给了明确的意见,大大提高了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

2020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等十八件知识产权类司法解释的决定》,完善了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处罚的规定。2021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加重了对假冒注册商标罪等知识产权刑事犯罪的惩处力度。

经营者应当守法经营,杜绝侥幸心理,不售卖假货,不为了蝇头小利踩踏法律红线,避免让自己身陷囹圄。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超低价的“高仿”显然不是正品,不能一时贪图便宜,知假买假;若不慎买到假货,要保留相关单据、聊天记录等凭证,及时报警,正当维权。


1、追更!今年315晚会曝光名单的“售后”盘点
2、妻子出轨生娃被判赔偿37万,离婚冷静期是最体面的离场方式吗?
3、女子造谣北京静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涉疫造谣的责任敢说敢担么?
4、天价订购费风波后,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5、保时捷无故减配仅赔千元代金券,双标行为除了直播间维权,还能做什么?
6、18个月四婚四离,档期满满的“结婚黄牛”被建议列入严重失信名单
7、点菜居然要收集个人隐私信息?餐厅强制扫码侵权败诉
8、李易峰作为被侵权人反被浪莎起诉,背后另有隐情?
9、江苏婴儿死亡事件引“舆论对抗性”热议,悲剧背后的问号等待答复
10、长沙自建房倒塌致5人遇难,住房经营改建事故为何屡屡发生?

   

觉得本期内容不错,就点击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