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继续学习望舌苔的形质。 我们今天看剥苔。剥苔的剥,即剥落之意,指的舌苔全部或者部分有剥落的情况,剥落处舌面就变得比较光滑无苔,这种舌苔叫做剥苔。出现剥苔一般在临床上是讲主后天之气——胃气的虚损和胃阴的枯涸,或者说气阴两虚的情况。它的主要切入点是反应人体胃气、正气的受损。这是剥苔大体的样子和意义。关于舌苔剥落的部位,可能与该部位相对应的脏腑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个并不确定,只是一个参考。因为,如果舌头上只剥落了一两块苔的话,我们是很方便用这个方法来判定这个剥落部位对应的脏腑,但是更常见的是,剥落的情况并非那么有规律或者剥落面积较大,这也就让我们很难分辨了。 我们来看一下许家佗老师书中的舌图: 剥苔 从颜色上剥苔分为,淡剥苔与红剥苔,这是和我们前面所学习的舌质的颜色相联系起来的,更全面地来描述分析它。例如,舌质红本身就是热象,所以舌红的剥苔就更偏于描述胃阴的不足、阴虚火旺的情况。如果是舌淡的剥苔,舌淡本身就是气虚甚至阳虚的象,现在再加上剥苔,那就说明胃阴也受损了,这种情况,用阴阳来表述的话,那就是阴阳两虚,用气血来说,那就是气血两虚。所以,舌质的颜色可以把剥苔大体上分为这两类,也是比较简单的。 我们对比着看一下许家佗老师书中的舌图: 淡剥苔 红剥苔 还有一种叫做类剥苔。是指它与剥苔类似,但没有典型剥苔那么严重,它是呈现了舌苔剥落的情况,看起来舌面不光洁,不过在舌苔剥落的地方仍然有新苔产生和覆盖。它临床的意义与剥苔相似,也是代表胃气、胃阴的损伤和不足,但是苔脱落的地方能迅速再生新苔,就证明这个损伤程度并没有前者那么严重。这种情况也见于体质过敏的人。 类剥苔 下一个叫花剥苔,我们把它与地图舌一起对照着来学习。地图舌咱们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花剥苔这个词是不经常听到的,但实际上这两种舌象没有太大差别。花剥苔的定义是,舌苔斑片状剥落,未剥落处仍有腻苔或白苔。花剥苔有苔的地方这个苔是比较滑厚腻的,看起来一块一块的,所以叫花剥苔。而地图舌的定义与之类似,地图舌舌苔成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位置经常改变。地图舌也是苔没剥落的地方比较厚,并呈现凸起状,使得剥落与未剥落的地方界限分明,类似地图,从而得此称谓。大家可以看到,这两个词所描述的舌像大体说的都一样:首先苔是片状剥落的,剥落的片还比较大,剥落以后剩下的舌苔非常厚腻,甚至看上去凸起舌上。 我们可以对比着看一看许家佗老师书中的舌图: 花剥苔 地图舌 苔的厚腻和凸起,代表了体内有痰湿的浊气,这是剥苔里唯一描述邪气的地方,即厚腻苔代表了痰湿之邪,这是一层含义;另一层含义是,舌苔大片剥落体现了胃气匮乏、胃阴枯涸的程度也比较严重。这两层含义正好对应着一正一邪、一守一攻。 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剥苔。我们观察一个人舌苔的生长和剥落,就可以了解到他的身体的健康趋势。假设一个人舌苔本来很完整,从某一天开始呈现剥落的情况,这就说明他正气渐衰,即胃气、胃阴的损伤;如果一个人原有剥苔,现在慢慢开始长出薄薄的新苔,就代表了胃气渐复,是向好的发展。 另外,如果说有人舌偏红、有人舌偏淡,可以归结为不同体质的话,剥苔不行,它不能归为一种长期体质。苔的成片剥落是一个人身体变差的动态呈现,我们一旦观察到健康的人出现了剥苔,往往预示着他可能要出现疾病。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胃阴的受损,正气亏虚,生病将在所难免。
有一年,洛阳一带常年干旱,疾病流行,人们缺医少药,不少人死于病魔。这事传到了张仲景的耳朵里,他不顾年迈多病,从南阳来到洛阳行医。 一天早晨,有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男子,见了张仲景后说:听说你是神医,可怜可怜我这个孤儿,给我看看病吧! 张仲景让他坐下,切起脉来,然后又看过舌苔、气色,最后肯定地说:你只是身体虚弱,但没有什么大病。男子悲伤的说:我是穷病,请你开个药方吧。 原来他叫王六,父母双亡,欠下很多债,现在地主又逼他还账,因此恳求为他医治“穷病”。张仲景听了王六的哭诉,很久没说话。他行医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他让弟子给王六取了两个馍,又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头翁,洗净晒干,多采备用。 王六看到药方十分纳闷,张仲景便解释说:这种药山野荒坡遍地都是,因其全草和近根处有白茸毛而得名,药用其根茎,并教给他辨认方法。王六回到住的破庙后,就召集穷苦人家的孩子,到地里挖起草药来。不几天,就把村子附近的草药都挖完了。他住的那个破庙,里里外外被草药塞得满当当的。 夏秋之际,天气炎热,疫病蔓延,大人小孩都拉痢疾。张仲景来到王六住的村子,为穷苦百姓看起病来。针对这次疫病特征,他开的方子都少不了白头翁,少则五钱,多则一两。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这样没过多久,白头翁便成了奇缺的药材。药铺里卖断了货,张仲景就介绍去王六那里购买。王六见穷人来买,就少收或不收钱;见富人来买,就高价出售。 这场疫病过去后,王六大赚了一笔钱。他便用这笔钱买回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因他为乡亲们办了好事,乡亲们纷纷过来,合力帮他修建了一间茅屋。从此王六有了自己的住处,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王六感念张仲景的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是如何判断出疫情的。张仲景便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他根据气候干燥、百病杂生的现象,推测来年夏秋季痢疾定会流行。而那荒郊野外的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功能,正是治疗痢疾的良药。后来还把这个经验写进《伤寒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黄蘖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主之。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