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赈权1,关瑞花2,谭妍妍3,孔令新4,马新童5,6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006;2唐山弘慈医院神经内二科病区,唐山063000;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科,南京210022;4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肾病科,北京102400;5北京博爱堂中医医院,北京100026;6北京市中医药文史研究会,马新童中医传承工作室,北京100026) 摘要: 方以药成,药物通过合理配伍形成方剂。仲景经方,组方更为规范,探究其组方规律对于理解经方功效,提高临证经方运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方剂学中一直将君臣佐使作为组方的一般规律,强调组方的主次结构,而忽略了中医学独特的平衡圆通观念。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本,河洛文化为阴阳五行术数之源,因此以河洛之理探讨经方组方规律为溯源之举。文章根据中医平衡圆通观念和河图象数思维,构建解析经方规律的五六法式图,提出“以图解方”的经方组方规律研究新方法。 关键词:以图解方;法式图;河图洛书;经方
通讯作者:马新童,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向军南里甲3号北京博爱堂中医医院,邮编:100026,电话:010-65001727 E-mail:mxtzyccgzs@163.com 《伤寒杂病论》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医宗金鉴》盛赞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1],传世1800多年来一直有效指导临床。 其方被后世称为经方,后世有关经方研究的专著汗牛充栋,但对于仲景经方组方规律的探讨大多仍以传统的君臣佐使为主,强调组方的主次结构,却忽略了经方深层次所蕴含的中医平衡圆通观念。 河洛文化为阴阳五行术数之源,通过河洛文化来探讨仲景经方组方规律,为溯源之举。 河洛文化之所以能传承数千年而不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所承载的深厚思想内涵外,其简单明了的图象形式更是破除了文字的束缚,直观形象,深入人心。基于此,本文尝试以图的形式来解方,构建能够统摄众经方的法式图。
传统方剂组方理论 传统方剂组方理论以君臣佐使影响最为深远。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使的药物三品分类[2]。《黄帝内经》中列举众多君臣佐使组合方案,并对其内涵进行解析:“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3]。 后世有关君臣佐使组合方案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梦溪笔谈·药议》云:“用药有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说,其意以谓药虽众,主病专在一物,其他则节级相为用,大略相统制,如此为宜,不必尽然也”[4]。 正如沈括所说,君臣佐使更多强调运用方药治病时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注重配合。阴阳五行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学说,由阴阳学说衍生出平衡观念,如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等;由五行学说衍生出圆通观念,如五行相生、周而复始、一气周流等。作为方剂之典范,仲景经方承载着传统中医的独特理念,而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显然无法充分体现。传统组方理论的不足,促使我们去重新思考,应当通过何种方式来更好的展示经方组方规律。 “以图解方”法式图 1.河图之象数
《伤寒论·序》言:“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5],河洛文化作为阴阳五行术数的源头,与经方组方规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周易·系辞上》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6],河洛文化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深厚的内涵。 形式上,河洛有图无文,直观形象,简易却能囊括万物,破除文字束缚。 内容上,河洛内涵丰富,河图为天之星象图,洛书为地之水气图。 仲景经方以天行方为主,因此河图之象数对于经方组方规律更为直接重要。 河图洛书如图1所示。 图1河图与洛书 注:图片引自《周易图说总汇》[7]。 河图应天之星象图: 河图下方,法象北方玄武星宿,五行属水;河图左边,法象东方青龙星宿,五行属木;河图上方,法象南方朱雀星宿,五行属火;河图右边,法象西方白虎星宿,五行属金;河图中央代表时空奇点,五行属土。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 前朱雀(火),后玄武(水),左青龙(木),右白虎(金),中央为土。 四库全书本《尚书大传》记载:“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分别为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生数和成数。
2.五六法式图 中医理论纷繁复杂,按数字来讲: 一,元气说、一气周流说;二,阴阳说;三,精气神说、天地水说、天地人说、开阖枢说等;四,卫气营血说、升降浮沉说、气血津液说、寒热温凉说;五,五行说;六,六气说、六淫说;七,七曜说;八,八卦;九,九宫、九星等;十,五行复分阴阳为十。 在众多理论学说中,“五”和“六”最为核心,可统摄其他诸学说,因此有学者提出“中医不过五六之学”。将河图象数之理与中医五六之核心理论融合便可构建起中医学五六法式图,如图2所示。
图2中医五六法式图 以坐北朝南位言之,下为北方水位(太阳寒水位),脏腑为肾与膀胱,主藏精;上为南方火位(少阴君火位),脏腑为心与小肠,主藏神;左为东方木位(厥阴风木位),脏腑为肝与胆,主藏血;右为西方金位(阳明燥金位),脏腑为肺与大肠,主藏气。中央位,以五言之,中央为土位,脏腑为脾胃,主藏津液;以六言之,中之左为少阳相火位,中之右为太阴湿土位。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太阳寒水生厥阴风木,生少阴君火,生少阳相火,生太阴湿土,生阳明燥金,复生太阳寒水,周而复始,体现出中医圆通周流观念。左右交互金木;上下既济水火,体现中医平衡观念。此法式图中,纵向有神、炁、精,体现中医精炁神学说;横向有血、津、液、气,体现中医气血津液学说,纵横看“精气血津液神”一气周流。外感天行方,乃至内伤杂病方,均可以此法式图统摄。五六法式图,一火变君相二火即由五变为六,其实质仍不出五行阴阳范畴。中医五六法式图最大程度还原了中医本源的思维模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据此“以图解方”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3.形色气味效 以图解方 简言之,就是将方剂中药物依据其特性排列于法式图中。药物特性的五行分类是以图解方应用的关键。 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指出:“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8]。徐大椿列举了药物的气、味、色、形、质、性情、生时、成地8个特性。其中药物形、色最为直观,药物气、味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效即功效,药物使用的主要参考,五者临床最为常用,可提纲挈领。 实际应用中,除了形色气味效之外,药物还有诸多属性,中医学经典中也有诸多五行分类方法,如《黄帝内经》中有五谷、五畜、五果、五菜、五虫等分类,皆可参考应用。 3.1形、色的五行分类
药物形色,最为直观。参考《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及《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中五行人形体特征总结形态特点如下: 木形具有长、直的特点,有生发伸展之特性;火形具有尖、锐的特点;土形具有厚、实、短的特点;金形具有方、正的特点;水形具有肥、润的特点[9]。色的五行分类较为简单,即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 3.2气、味的五行分类
四气五味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依据五行分类。气即四气,寒热温凉,木温、火热、金凉、水寒,土为平性。味的五行分类较为复杂,执简驭繁,以藏象学说中的五味所入为主,即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此外可参考《辅行诀》中“交互金木,既济水火”理念之下的五脏用味,即辛可补肝之用属木,酸可补肺之用属金,苦可补肾之用属水,咸可补心之用属火[10]。 3.3效的五行分类
效即功效,以药物的主要功效作用部位判断五行属性,如某药以治疗肾系疾病作用为主则五行属水,某药以治疗肺系疾病为主则五行属金,余以此类推。 图解经方示法 仲景经方均可使用五六法式图解析组方规律,以图解方,若合符节。今在此举数例说明。
1.两味内小方举例
宋本《伤寒论》113方中有近70方有甘草,今以甘草汤、桔梗汤、甘草麻黄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为例以图解之。 《伤寒论》中,单味生甘草即为甘草汤,用于少阴咽痛症。古人“天地水”哲学观早于“天地人”三才观,甘草法于水,为补水之品。以图解方,甘草多排列于北方水位。水可济火,水足则火伏,“诸痛痒疮”、“脉结代,心动悸”等心系所主疾病均可因之而缓。此外,传统炙甘草制法为火上炙烤,得一丝火气,亦可排列在火位[11]。甘草汤、桔梗汤图解如图3所示: 图3甘草汤及桔梗汤图解示例 甘草汤,单味生甘草补水以疗少阴咽痛,排在北方水位,剂量二两,二为火数,有引水上济于火之义。桔梗汤,在二两甘草基础上,加入一两桔梗,桔梗味苦入心,排列在南方火位;量用一两为水数,有降火以济水之义。桔梗、甘草,水火既济。 两味内小方图解如图4所示: 图4两味内小方图解示例 甘草补水,排列在北方水位。麻黄色青属木,味辛补肝,排列在东方木位,甘草麻黄汤中麻黄发越水气,甘草顾护肾根。桂枝常用尖,尖为火形,色紫赤为佳,排列在南方火位,桂枝甘草汤为辛甘化阳基本方。芍药,此处以白芍为例,色白属金,味酸补肺,故排列在西方金位,芍药甘草汤为酸甘化阴基本方。干姜为温中之药,排列在中央土位,甘草干姜汤有温摄之功。 2.桂枝汤、小柴胡汤举例
桂枝汤、小柴胡汤为《辅行诀》中阳旦、阴旦类方,为《伤寒论》两大支柱类方。 桂枝汤图解如图5所示: 图5桂枝汤图解示例 如前桂枝甘草汤及芍药甘草汤排列方法,炙甘草排在北方水位,桂枝排在南方火位,芍药排在西方金位。生姜,味辛补肝,有升发之性,故排在东方木位。大枣为《黄帝内经》中五果之一,味甘为脾之正果,排在中央土位。五味药,入五脏,调动五脏气化功能,医家盛赞“桂枝汤,为中风家和营卫、调阴阳圣方”[12]。
小柴胡汤图解如图6所示: 图6小柴胡汤图解示例 柴胡、黄芩疏利肝胆,排在东方木位;炙甘草补水,排在北方水位;人参补气津,肺主气,大肠主津,排列在西方金位;生姜、大枣入中焦,生姜化胃中饮,大枣补脾中营,故排在中央土位。半夏,得仲夏之气,《礼记·月令》记载:“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13],且半夏有引阳入阴之功,因此排在南方火位。如果再有芍药排列于西方金位,即《辅行诀》中大阴旦汤,则更为平衡圆满。
3.五、六、十味方举例
五六法式图,可统摄五行、六气,且五六法式图为天元式法,数以十最为圆满。因此分别举五味药之五苓散、六味药之当归芍药散、十味药之乌梅丸为例,以图解析。 五苓散图解如图7所示: 图7五苓散图解示例 方中有泽泻汤意,白术与泽泻,白术主温升、补气、益津液,有木生发之象,排在东方木位;泽泻即泻“泽”之意,“泽”为“兑”、为肺、为水之上源,可渗泻上泛之痰饮水湿,主寒主降,故排在西方金位。桂枝温通心阳,拔云见日,阴霾自散,排在南方火位。猪苓,猪为水畜,功专利水,排在北方水位。茯苓甘淡,渗湿健脾,排在中央土位。“五苓”,有“五令”之意,行五方之令,调动五脏气化以治水饮之病。
当归芍药散,王冰所著《元和纪用经》称其为“六气经纬丸”,“此方本安期生赐李少君久饵之药也。后仲景加减,为女人怀妊腹痛,用之大验”[14]。此方六味药,五六法式图中用六来排列,其图解如图8所示: 图8当归芍药散图解示例 芍药养肝之体,排在东方木位;当归,上可治咳逆上气之肺系症,下可润肠通便治肠燥症,排在西方金位。川芎,又叫芎藭,可达人体至高之巅顶,故排在南方火位;泽泻,利水渗湿,治水邪为患,故排列在北方水位。白术,切之有膏液而色赤,《名医别录》言其“利腰脐间血”[15],于气分补中除湿,又有功于血分,五行禀土火之性,排于中央之左的少阳相火位;茯苓甘淡,渗湿健脾,排列在中央之右的太阴湿土位。六气周流,气血津液得以疏通布散。
五行复分阴阳即为十,乌梅丸药用十味,其方图解如图9所示:
图9乌梅丸图解示例 黄连清心火,桂枝温小肠,排在南方火位。附子温肾寒,黄柏清膀胱热,排在北方水位。当归养肝体,乌梅敛胆中相火,排在东方木位。细辛温肺寒,人参补肺气及大肠津,排在西方金位。蜀椒,引心包之火以生胃土,干姜温脾土之寒,排在中央土位。
方用十味,调动五脏六腑之气化,撑起三阴用药之格局。 讨论 河图洛书为东方特有之文明,为阴阳五行术数之源,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永宽[16]认为河洛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与源泉,构建了时空象数模型,由其推演出的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和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庆岩等[17]认为,源于河洛文化的象思维是中医学核心思维方式,是打开中医学之门的金钥匙。 赵心华等[18]认为,《黄帝内经》中大量运用河洛理数来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蒋莉娅等[19-21]通过河图洛书后天八卦图对眼针学说观眼诊病原理、中医脑病学理论体系及胰性脑病治疗思路进行探讨。 罗安明等[22-23]以河图洛书为指导探索中医治癌新思路。
仲景经方历来为中医学术研究的核心,但对于其组方规律的探讨长期停留在传统的君臣佐使之上上,忽略了仲景经方所蕴含的平衡圆通观念。 通过梳理中医学术渊源,参考河图的形式和内涵构建起统摄经方组方规律的五六法式图,提出“以图解方”的经方组方规律研究新方法。“以图解方”,突破文字束缚,直观形象,简明易了,深入人心。“医者意也”,以图解方既有一定的原则约束,又注重灵活变通,给医者以发挥的空间。 五六法式图,脱胎于河洛,内蕴五运阴阳之理,以中医“五六之学”为核心,体现中医平衡圆通观,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对众多古代医籍所载方,无论经方、时方,在解析方剂组方规律,指导临床使用及自拟方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仅对图解经方做初步探讨,以河图之象思维为主,少量涉及河图数思维,仅为中医象数思维运用冰山之一角,尚有许多问题未能深入探讨。 [1]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725 [2]神农本草经校注.尚志钧,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3 [3]黄帝内经素问.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90 [4]宋·沈括.梦溪笔谈.胡道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7:263 [5]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伤寒论.钱超尘等,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14 [6]周易.郭彧,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371-373 [7]李申,郭彧.周易图说总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8-172 [8]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9 [9]灵枢经.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4-125 [10]衣之镖,衣玉品,赵怀舟.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66-67 [11]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胡晓峰,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5 [12]清·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17 [13]陈戌国.礼记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116-117 [14]张登本,孙理军.王冰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91 [15]梁·陶弘景集.名医别录.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2 [16]王永宽.论河图洛书的哲学思维.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101-107 [17]孟庆岩,颜培正,相光鑫,等.从河洛文化谈中医学象思维特点与应用.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2697-2699 [18]赵心华,王庆其,李海峰.河洛理数与《黄帝内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195-197 [19]蒋莉娅.基于河图洛书后天八卦图浅析眼针之观眼诊病.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0):4426-4428 [20]蒋莉娅,赵弘卿,龚镭,等.基于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完善中医脑病学理论体系初探.中医杂志,2014,55(2):118-120 [21]蒋莉娅,赵弘卿,龚镭,等.基于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拓展胰性脑病治疗思路之再探.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2975-2977 [22]罗安明,李忠.以河图洛书为指导的中医治癌思路探索.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78-2581 [23]罗安明,江建清,戎志斌,等.从河图洛书探讨中医肿瘤的病机与治则.中医学报,2018,33(8):1450-1454 (收稿日期:2019年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