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2022年05月16日 B05版
![]() 杨维忠 太湖洞庭山是白沙枇杷的故乡,尤以东山白沙村纪革头的枇杷最为著名。“摘得东山纪革头,金丸满案玉膏流。”清初名士尤侗《咏枇杷》诗,引得多少人前往品尝,历代志书上也有很多关于名人与东山白沙枇杷故事的记载。 沈周东山画枇杷 枇杷最早生长在秦国,因其狭长的叶片和椭圆形的果子酷似琵琶,古代就有琵琶之称,又从琵琶的谐音发展到枇杷。 白沙枇杷是枇杷中的珍品,沈周是历史上最早到东山品尝及诗赞枇杷的名士。沈周(1427—1509),苏州府长洲县人(现相城区),“明四家”之一。相城沈周和陆巷王鏊交情很深,两人虽然相差24岁,却是一对忘年交。明成化元年(1465),16岁的王鏊在吴中已小有文名,而沈周的书画作品已至辉煌时期,在他所作的《有作居图卷》上,即有少年王鏊的题诗。成化十一年(1475),王鏊考中探花,入朝为官后,两人仍不绝书信往来。 弘治八年(1495),沈周收到王鏊从京城寄来的信,信中流露出对家乡、太湖的思念,沈周绘了10幅太湖图寄给王鏊。这10幅图各有姿态,画面上夏雨蒙蒙,成熟的枇杷隐于迷蒙雨雾中。王鏊收到沈周的图卷后,回信中附诗《沈石田寄太湖图》一首:“远寄萧萧十幅图,霞明雾暗雨模糊。眼中觉我无云梦,胸次知君有太湖。” 王鏊陆巷家亦商亦农,祖父王惟道是种果能手,家有大片柑橘与枇杷林。王鏊父亲王琬年轻时至湖广为官,致仕后对家中果林精心管理,每年初夏枇杷成熟采摘后,总要差人快舟走太湖水道送往相城沈府,沈周也年年品尝到“玉膏流”的白沙枇杷。 成化年间的一年初夏,沈周应王琬之邀,从相城买舟过太湖,入胥口到陆巷寒谷渡,登岸来到王家品尝枇杷。嵩山坞是陆巷最深邃的一座山坞,长约1000多米,满山遍野的枇杷树浓荫蔽日。小满过后,果实累累,风吹树动,似一块巨大的绿绸缀满繁星在山坞中飘动。年已七旬的沈周忽生灵感,从书童手中取过画笔,即兴画了一幅《枇杷图》,并在画上题诗:“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渍渍。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饧浆沁齿寒。”沈周绘的东山枇杷极为逼真,就像一只只挂在枝头的金弹,据说有一次真的吓退了一群飞来想啄食的小鸟。数百年后,画家吴昌硕来东山品枇杷,观周沈的《枇杷图》后有感而发赋诗一首:“五月天气换葛衣,山中卢橘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空向林间飞。”就说得更加形象了。 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想学绘画的青年,得知沈周对洞庭山白沙枇杷情有独钟,想投其所好,拜他为师。托友送一盒枇杷至相城沈府,并附一封短信云:“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信末还留了姓名。沈周开启盒盖一看,是一盒新鲜枇杷,他回信道:“承惠琵琶,开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那位青年见沈周复信,暗笑自己出了洋相,也知沈周是在跟他开玩笑。作了一首打油诗自嘲:“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琵琶、枇杷同音不同义,那青年张冠李戴闹了笑话。这则故事据说就发生在洞庭东山。 尤侗纪革村里赞卢橘 枇杷古代又称卢橘,唐代诗人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中有“卢橘为秦树,蒲(葡)萄出汉宫”之句。清初尤侗也是一位到东山品枇杷并留下诗画的名士。尤侗(1618—1704),字同人,号悔庵、西堂老人,苏州府长洲县人。清初文学家、戏曲家。被顺治皇帝誉为“真才子”,康熙称他为“老名士”。康熙十八年(1679),尤侗参加召试博学鸿词科,官翰林院检讨。他参与《明史》编修,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康熙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晋官号为侍讲。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 “摘得东山纪革头,金丸满案玉膏流。唐宫荔子夸无赛,恨不江南一骑收。”这是尤侗品尝东山白沙枇杷后留下的诗作。纪革头位于莫厘峰西,是陆巷的一个自然村,明清时因盛产白沙枇杷而闻名。诗写作者至纪革头访友,主人采了枇杷招待他,满桌金丸般的枇杷像在流蜜汁,其味沁入心肺。诗赞东山的白沙枇杷胜过广东的荔枝,唐代杨贵妃青睐广东荔枝,可惜她没有尝到过纪革头的白沙枇杷。 尤侗与东山翁巷的翁季霖友善,常至东山游览及戏曲剧本创作。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翁季霖花十年时间编纂的《具区志》在古香堂刻印,尤侗为其中《洞庭十景》作跋,“十景”中就有白沙卢橘。 翁季霖所撰《具区志》中的插图,均为尤侗所绘,每画一图,翁季霖必陪尤侗至实地采风。纪革村是东山白沙枇杷的主产地之一,叶氏芝庭园中的枇杷更为著名,有数亩之广。芝庭园为明代儒商叶明哲所筑,竣工之日,大学士王鏊为之书“芝庭”园额,祝允明撰《芝庭记》。据说尤侗随翁季霖赴芝庭院绘画时,园主人摘了新鲜枇杷请他们品尝。白沙枇杷皮薄、肉嫩、汁多,食时需小心剥去果皮,再咬一小口果肉品尝。尤侗初不知食法,去果皮后,塞到嘴里就咬,果汁溅到了桌上,很是尴尬。主人感到难堪,恐伤了客人的自尊心,尤侗忽地来了灵感,也为了打破尴尬气氛,吟了这首“金丸满案玉膏流”的枇杷诗,成为赞颂东山白沙枇杷的佳作。 李根源绿阶山庄品枇杷 1929年农历五月二十日,在吴郡西山访古探幽的李根源来到东山陆巷看望友人叶藩轩,在友人陪同下,登上绿阶山庄品尝白沙枇杷。 李根源(1879—1965),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云南腾冲人。近代名士、爱国人士。叶藩轩(1887—1934),名锡蕃,陆巷粹和堂人,任过四川眉县知县、建昌府道尹(相当于知府),是上海汇丰银行买办席正甫的长婿。叶藩轩早年参加同盟会,与李根源友善。 绿阶山庄为陆巷古村著名园林,位于花翎巷东面,建在一座高约50米的小山坡上,面积约30亩,有山顶花园之称。上山石阶300多级,两旁果木花卉掩映,故名绿阶山庄。山庄分为两部分,山上是百尺绿阶、舟居无水、一枝香庐等园林建筑,山下为厅堂、住楼、花房等。一枝香庐是建在山顶的一座六角亭,亭名取自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之意境。其处北望太湖群岛如笠,南眺寒山云雾飘绕,风景极佳。园中遍栽枇杷,初夏时节,金果点点,甜香四溢。 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二十日,游景德里王氏宗祠,华堂雅室,曲廊小桥,老木青葱,绿柳依垂,名宅也……游叶氏绿阶山庄,依山结庐作花,观一枝香庐。主人叶藩轩君锡蕃,以甓储之枇杷一盘见饷,尽量啖之,芳香可口。余曰:一枝香庐当易名一盘香庐,相与解。”当年李根源游绿阶山庄,品尝白沙枇杷后极为高兴,开玩笑要主人把“一枝香庐改为一盘香庐”,意为他在一枝香庐亭品尝了一盘枇杷。还有另一层意思,庐与卢同音,枇杷古有卢橘之称,寓意品尝了一盘香甜的卢橘,十分巧妙贴切。李根源一句不经意的玩笑,后来主人果真把绿阶山庄的一枝香庐改成了一盘香庐。 贺照山慧眼识照种 贺照山(1871—1939),名荣泉,东山槎湾人,果农,著名照种白沙枇杷的培育传播者。 贺照山出生于果农之家,祖辈均为果农,对白沙枇杷嫁接、管理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他年轻时就对枇杷种植颇感兴趣,欢喜钻研嫁接技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贺照山受雇于村中淮泽堂富商王秋涛家挑水,每天进出王家匏圃。小满过后,园中枇杷先后成熟,黄灿灿一片。鸟儿争抢啄食,主人王秋涛要贺照山设法驱鸟。他看到园中一株老树上的枇杷鸟儿啄食最多,树下满地果核。仔细观察,发现该树结的枇杷与众不同,形大、柄长、皮薄、肉厚、味甜、汁多而核少,是不可多得的好品种。贺照山向主人王秋涛讨得几枝接穗,嫁接于自家藏船坞长园门头(现名堆涧头)的枇杷树上。三年后开花结果,果子味道与原株枇杷无异。 白沙枇杷品种有实生和嫁接两大类,以嫁接后长出的果实为优。贺照山先在自家枇杷园中广为嫁接繁殖,逐渐推广至邻居,继而发展到村中果农都嫁接这一优良品种。没有多少年,这一优良白沙枇杷品种传播到整个洞庭东山。因新品最早为贺照山培育而成,人们均呼这种枇杷为照种。照种枇杷后来又延伸出短柄、长柄、鹰爪三个品系,很快普及了槎湾村,成为东山20世纪70年代前白沙枇杷的当家品种。 贺照山最初嫁接的枇杷树,至今尚在槎湾藏船坞中。而王家之老树已枯死,现东山广为传播的照种白沙,系嫁接后的第二代枇杷。 黄积玉含辛育白玉 1970年5月21日傍晚,槎湾4队队长黄积玉来到藏船坞中,了解枇杷的成熟程度。当他走到阴山坡原果农汤志洪的枇杷山上时,发现山脚下青石嵌中一株碗口粗的枇杷树生长格外茂盛,他摘一只剥皮一尝,果玉洁白、味甜核少,是枇杷中的珍品。 当天黄昏,黄积玉带着一篮枇杷来到吴县果树研究所,找到杨家骃教授,说是发现了宝贝。杨教授品尝后,说这是优良枇杷新品,建议黄积玉剪取接穗嫁接在其他枇杷树上,成功后推广。1971年春分时节,杨家骃与黄积玉一起操刀进行科学试验,他们在20多棵大拇指粗的枇杷树上嫁接了新品。夏至过后,嫁接成活的新穗长出3片嫩叶,这标志着接穗开始健康成长。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初夏藏船坞里的一场暴风雨,把刚成活的接穗全部刮断。1972年3月,他们又嫁接了30多棵枇杷苗,成活后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 三年后,嫁接的枇杷新品开始试花、结果,果肉洁白,甜中带鲜,满口生津,品质与原生株上的枇杷毫无差异。这一枇杷新品是黄积玉首先发现并培育成功的,杨家骃教授说:“清代贺照山培育的枇杷名照种,当代黄积玉培育的优良新品,就叫积玉吧”。黄积玉不肯接受,说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受之有愧。后来经过吴县果研所和洞庭公社领导商量,取黄积玉名字中一个“玉”字,命名为“白玉”白沙枇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