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曾国藩开始,湘军高层集体沉默,都不写回忆录,隐衷在哪里

 最终还是开始 2022-05-19 发布于浙江

曾国藩有句名言:既往不恋!

但是历史伟人好像总是喜欢随时记录历史 ,伟人都喜欢“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比如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坚持写日记,

蒋介石的日记至今还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比如白崇禧,有《白崇禧回忆录》。

阎锡山著有《阎锡山回忆录》。

唯独湘军高级将领,那么多文韬武略之才,一个个都没有只言片语給太平天国的历史留下记录。

我查了一下,从曾国藩开始,下面的一串湘军中如雷贯耳的名字:左宗棠、胡林翼、刘锦棠、杨载福、彭玉麟、鲍超、曾国荃、江忠源、李续宾都陷入集体的沉默,他们好像都没有记录太平天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留给后世。

一个群体的高智商,难道真的如曾国藩说的要保持“既往不恋”?

太平天国结束后 ,彭玉麟一心一意画梅花,

曾国藩埋头写家书,抄经典,写有点像现代心理学的书籍《冰鉴》。

倒是曾国藩有一个心腹幕僚赵烈文,极度私密的胆大的写有一部《能静居日记》,日记里面记录了太平天国当时大量重要人物与著名历史事件,内容关涉湘军、太平军以及清廷的诸多方面,尤其对曾国藩与清廷的矛盾,南京失陷时清军烧杀掳掠之暴行,以及李秀成被俘等事实记叙颇详,是研究太平天国和晚清历史的极好材料。

另外,这本日记还记录了曾国藩与赵烈文的大量谈话,不仅内容包罗万象、完整详实,而且谈话时曾国藩的一颦一笑都活灵活现地记了下来。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赵烈文这本日记当时是不敢见天的,赵烈文写这本日记,也是一直冷藏在家,他胆敢把书见天,肯定早就死的不明不白了。

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高级将领在忌讳啥子呢?他们不可能把一段14年的历史摁死在记忆的脑海里湮没得无影无踪嘛!

他们想错了,是历史总会留下雪泥鸿爪。鱼死了鱼肚子都要翻白肚皮,何况历史过去了,不会风过无痕的。

下面我们看看太平天国过后一个世纪的一段真实的事情。

1962年,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先生久经考虑,思忖再三,为了不给历史留下更多的猜疑与空白,带着一份发黄发旧的纸稿前往台北世界书局,将一份曾国藩收藏的一份狱中供词,交给了台北世界书局董事长。

按曾国藩的叮嘱,这份供词会在曾家子孙手里会继续第五代第六代以致无穷代保留下去,

一份什么样的供词,值得曾家人四代小心翼翼收藏,历经辗转与战火的硝烟,漂洋过海,成为一份发黄发旧的古董。

这份纸稿就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狱中亲笔写下的部分自述原文,后被史学界命名为《李秀成亲供》的原版真迹。

文章图片1

如果是一幅稀有古画真迹 ,家族薪火相传 ,可以理解 ,但是一份狱中战犯的供词手迹 ,用的着曾国藩家族这样小心翼翼的拼尽洪荒之力去保护吗。

曾约农出身于1893年一个非常不太平的年代,历经战争、匪患、兵祸、外敌入侵、饥寒交迫、辗转迁移,曾约农一直都把这份供词带在身边,历经一个世纪没有损毁丢失。

这份供词,值得一个家族世代守护吗?如果有什么隐晦何不及时销毁呢?

像李秀成这样一个重要甲级战犯的供词 ,按理在当时就要及时转呈朝廷 ,曾国藩何以要冒杀头抄家的危险去截留一个死刑犯的供词,一生谨小慎微的曾国藩咋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让我们回到这份供词原件的主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身上。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被俘虏。湘军统帅曾国荃对于这个喜欢打硬仗的李秀成恨得牙痒,曾国荃带领湘军围困天京城已经两年多,两年多,人困马乏,对一个军队来说是无尽的漫长。

无数的痛苦屈辱吞噬过曾国荃的内心,就是李秀成这颗铜豌豆差点让他崩溃,放佛看到了终点却又遥遥无期。

如今,这个昔日的强硬对手已经成了他曾国荃菜板上的肉,曾国荃觉决定宰杀了他,对朝廷来个先斩后奏以平湘军心头之愤怒。

哥哥曾国藩通知曾国荃,把李秀成押到他那里,他要审。曾国荃只有乖乖的送去,他哥哥的话比朝廷都管用。

朝廷算啥子,朝廷的兵都被太平军打垮了。

曾国藩第一次面对面见到了他的劲敌——李秀成,李秀成眼里充满了无尽的藐视与漠然。李秀成已经抱着必死之心,面对曾国藩的提问,一言不发。

曾国藩接到朝廷的指示,要求他立即把李秀成押解北京,朝廷需要这个钦犯来给天下人以儆效尤。

曾国藩不急,他要用文火慢慢的来炖炖李秀成这颗铜豌豆。

曾国藩亲自到李秀成的大牢里,在臭气熏天的草席上,曾国藩与李秀成近距离的席地而坐。

曾国藩屏退了所有的人,他对钦犯李秀成说,

今天,我可以对你敞开心扉,你也可以想说啥就说啥。你我今天的谈话,与他人无关,与历史无关,只有你我知道,只有天知道。

曾国藩自己先开始讲述自己,从湘军的组建开始,

他娓娓道来,平静,像在诉说别人的故事。

他甚至讲到那一次兵败之际准备跳江自杀,

他甚至还讲起与朝廷的龃龉,

曾国藩从李秀成的眼里渐渐的看到有闪动的波光,

曾国藩第二天又接着来讲,他开始讲自己的人生际遇,讲读书人的报负和理想,讲自己的家国情怀与现实之间的两难选择。

李秀成在曾国藩的讲述中,也在脑子张开始回顾往事,他就是一个乡间小学生,家贫,读书聪明却无法继续靠读书改变命运。

不然,如果走科举之路,保不定日后作了桥梁与这个传说中的杀人不眨眼的小老头似的“曾剃头”站在一个队伍里了。

李秀成最后要求写一份供词,他要了厚厚的一叠宣纸,

李秀成整整写了九天,每天都在奋笔疾书。

最后供词完毕,狱卒通知曾国藩去,曾国藩交代了李秀成的供词首先必须经他亲自过目。

李秀成的供词与其说是供词 不如说是一份回忆录。

李秀成的供词里记述了天京城破这个触目惊心的大事 ,

天京城被围攻两年多,城破之时,太平天国军队已经只剩下3000来个老弱病残的士兵,这与湘军最高统帅机构给朝廷汇报的几十万军队有太大太大的出入。

不夸大到几十万,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战功如何摆上卓著的台面上。

本来朝廷看到曾国荃在围攻天京屡攻不下的情况下,想抽调李鸿章的淮军来救助了,多亏李鸿章这个老奸巨猾的狐狸明白老师曾国藩挟敌自重的心思,最后把攻破天京城“几十万人马”的战功全权交给了恩师弟弟曾国荃。

李秀成也详细记录了湘军破城后把天京城十多万百姓杀戮的片甲不留的人间惨状,也回顾了安庆城破,安庆城百姓被集体屠戮,九江城破,九江城被屠戮的流血千里的血腥场面。

湘军走过,片甲不留,老弱妇孺皆不放过。人被杀死,财产被抢光。

曾国藩看到李秀成的供词下,湘军就是一群穷凶极恶的土匪。

其实这都是曾国藩知道的,朝廷给他的是组织湘军,不是给钱,没有足够的军饷,军饷都给了满清贵族领导的江南江北大营(虽然早早的就被太平军打垮了,但还是满清的嫡系)。

曾国藩的湘军就是杂牌军,是没有正规编制的,军需粮饷从哪里来,一个字“抢”!

所以湘军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城破之日,可以尽情烧杀抢捋三天。

所以在李秀成的供词里,与曾国藩平常呈报给朝廷的湘军战况,那就是天壤之别。

太平天国横扫中国14年来,湘军呈报给朝廷的战况都是一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的正面形象。湘军所到之处,爱民如子,救民于水火。

湘军呈报给朝廷的最高机构的战况统计,与李秀成供词笔下的记录,曾国藩看到的是天壤之别。

李秀成笔下的湘军,多次误判军情,打了多次错仗,甚至和朝廷的总指挥南辕北辙。

在这份供词中,李秀成还留下一个重要的口供,那就是天京城破,太平天国留下的巨额的财富。

李秀成整整写了五万多字的供词,与其说是一份供词 不如说是一份太平天国的历史记录。

在供词里,他居然写出对昔日敌人曾国藩的景仰之情,他尽管憎恨湘军,但他却不憎恨领导湘军的曾大人了。

作为一个农民领袖,李秀成面对面的和这个昔日的对手曾国藩站在一起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李秀成领略到自己已经去世的天王洪秀全与面前的曾大人之间的巨大的差距,他们的胸襟和智慧的天壤之别,注定了太平天国的结局就是失败。

五万多的供词写完后,首先第一个就是曾国藩过目。曾大人封存,无他人插手。

李秀成最后面无惧色走向刽子手的屠刀下,曾国藩没有按照朝廷的旨意——押解北京城,而是就地处决了李秀成。

给朝廷的借口是:防李秀成的昔日同党匪徒在路途抢人,日后怕生变故。

李秀成被就地枪决了,太平天国的故事成为历史的翻篇。

但是曾大人还有事情没有解决,那就是李秀成的供词,这份供词一旦呈交朝廷,朝廷就会把里面的记录和这14年来湘军给朝廷最高机构的战报汇总放在一起佐证。

对比的结果,曾国藩作为官场老手,他非常清楚李秀成的这份洋洋洒洒五万多的供词呈报给朝廷的后果是什么。

除了湘军高层集体欺君之罪以外,整个湘军也会成为朝廷的忧患。

因为在李秀成的供词里面,他的眼睛里面看到的湘军群体就是一群土匪,乌合之众,一个庞大的社会之乱。

朝廷一旦发现这样一支庞大的游离于朝廷之外的军队所呈现出的破坏力,其忧虑绝对会不下于当初对太平军的忧虑。

曾国藩独自对着李秀成的供词,陷入沉思。

隐瞒供词,欺君,还可以侥幸为湘军领免死牌,如实上报李秀成供词,湘军从上到下集体沉没。

对这份供词的选择,是考量曾国藩人生智慧的大难题。

曾国藩叫来心腹,模仿李秀成的供词内容和笔迹,重新写了一份供词,里面描述的内容与湘军以前呈送给朝廷的战报情况基本吻合。

李秀成供词中对曾国藩的溢美之词,则全部不抄了。

曾国藩的形象高大了,他怕成为“狡兔死,走狗烹”。

对于李秀成的供词原稿,曾国藩一个人独自在深夜对着油灯慢慢处理,他把里面湘军残酷的屠戮烧毁,把战争中时间地点人数后勤等等与呈报给朝廷的有太大出入的地方也全部烧毁,把关于天京城巨额的财富记录也烧毁。

曾国藩一页一页的翻看,凡是将来有可能损害湘军名节与人命的地方,他都翻来覆去检查尽毁。

最后,李秀成五万多字的供词原稿被曾国藩亲自烧毁来只有两万多字,这个事情他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

之后,曾国藩把这份剩下的两万多字的原稿悄悄带回湖南老家荷叶塘,藏在家里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的地方。

曾国藩之所以没有销毁原稿,他怕的是这件只有他知天知的事情有一天被朝廷获悉,那样空口无凭,曾家会满门抄斩的。他搞了一个狗尾续貂,以防他死后,有人拿这事给他的家人做文章。

所以曾国藩留了原稿,原稿的内容已经够不成对曾家后人的满门抄斩,最多就是曾国藩不老实,不对组织说实话。

太平天国运动熄灭后,湘军高层集体荣登功勋,彪炳清史。

之后,曾家后人恩泽无数代人,在政界教育科学方面人才辈出。

但没有再出军工卓著之人,也没有曾家后人提笔回忆太平天国这一段卓越的战功。

曾国藩后来,从来没有着任何笔墨描写这段军旅生涯。

曾国藩没有给后人留下一句如辛弃疾、如范仲淹笔下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诗词。

之后的湘军高层,都对这段辉煌岁月,不着一词。

湘军高层那可是人才济济,文人辈出,竟然没有对峥嵘岁月书写一笔。

唯独有一个胆子大的湘军高级幕僚赵烈文,在太平天国结束后的岁月静好的日子里,悄悄背着世人写下一本《能静居日记》,记下了这段金戈铁马挑灯看剑的历史。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贴身幕僚,他能够近距离接触湘军的高层决策,详细战况。所以他的这本《能静居日记》给后人详尽的留下了这一段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细节与原貌。

书中还真实还原了民间传说中的曾国藩这个“曾剃头”的狡诈、权谋、自私、智慧、反复无常等等个性。

赵烈文虽然是一个高级幕僚,但他的骨子里面本质上也是一个文人,他太舍不得把这段霸屏中国历史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真相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只是他的秘密工作和曾国藩做的一样好,曾国藩小心翼翼保存了李秀成的供词,赵烈文小心翼翼的保存了他的《能静居日记》。

曾国藩临时之前,大清仍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知道他手里的那份李秀成的供词真迹对他的家族仍然还存在着隐患。

所以曾国藩单独把他的二儿子曾纪鸿叫到床边,给曾纪鸿交代由他保管供词的事,当然其中厉害也给曾纪鸿交代了。

曾国藩没有看错这个寡言少语的儿子,曾纪鸿寡言少语的背后藏着一个极度智慧的大脑。

曾纪鸿不爱做官喜欢算数,他在当时就可以把圆周率算到100多位,他这个稳慎的性格适合曾国藩给他的嘱托。

后来,曾纪鸿的孙子曾约农漂洋过海,也把这份供词带在身边,这份世纪托付承载曾家四代人的秘密,这份秘密经历经无数次的辗转迁移,曾家人都小心翼翼的保护着。

直到1962年,大清都灭亡了50年,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思虑再三,才在台湾将这份残缺不全的供词真迹交给台北世界书局董事长。

此时此刻,大清已经改朝换代久也,供词对曾家人已经够不成任何威胁了。

虽然供词已经被删除一大部分,但毕竟是原稿,里面的许多原始记录补充了两岸史学界对于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研究的许多空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