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骆宾王,一个天才的背影

 智能人做超人 2022-05-19 发布于河北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秋,宋之问被贬为越州长史,离京赴越。这位热衷于攀附权贵的诗人,却因攀附安乐公主惹祸上身,心情很是不爽。

    唐代的越州就是今天的绍兴。从长安去越州赴任,要路过杭州。作为一个文人,又有遭受贬谪的失意,宋之问去杭州名刹灵隐寺一游也就顺理成章了。

    宋之问为官和做人都受到当世和后人的诟病,不过他写诗确有才华。他擅长五言律诗,并有开创七言律诗的功绩,留下不少佳作。

    到了灵隐寺,宋之问不免技痒,便现场赋诗一首,题目就叫《灵隐寺》。唐代一部记述诗人野史逸闻的笔记小说《本事诗》描绘了宋之问那次游灵隐寺的奇遇。宋之问游灵隐寺是在夜里,时在秋天,不知那天是不是中秋,只知道夜月极明。宋之问在朗月映照下的寺院长廊行吟,吟出了一首诗的开头:

    鹫岭郁苕峣,

    龙宫锁寂寥。

    然后宋诗人就卡壳了,下边一联怎么也吟不出来,“搜奇覃思,终不如意”。这时他忽然瞥见有一位老僧点着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

    老僧问道:“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你这个年轻人夜深了不好好睡觉,在这儿使劲儿吟诗,我看你吟得好苦啊,你这是为啥呢?

    宋之问答道:“学生一直专攻作诗,今天路过灵隐寺,很想在这儿题上一首诗,也不枉来此一游,不料却诗思滞涩,让您见笑了。”

    老僧说:“试吟上联。”——你说说你的第一联让我听听。

    宋之问就把开头一联念了一遍。老僧口中复诵了几遍,就说:“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听到老僧吟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佳句,宋之问愕然:这简直是千古名句好不好?遣词雅丽对仗工整而又大气磅礴,比我的境界高出一大截啊!

    受到老僧的点拨,宋之问似乎找着了感觉,顺利续出下边的诗篇:

全诗如下:

    灵隐寺

    鹫岭郁苕峣,

    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

    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

    冰轻叶未凋。

    待入天台路,

    看余度石桥。

    “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灵隐寺》一诗的诗眼,正是那位老僧的句子。

    第二天一早,宋之问兴冲冲地再去拜访老僧,却“不复见矣”。有知情的寺僧告诉宋之问:“此骆宾王也。”

    这是骆宾王最后一次出现在外人视野中。如果这则记载属实,此时骆宾王应该已有八十四五岁,距离他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失败而逃亡,已经过去26年。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生卒年不确,一些文献记载他出生于公元626年,何时去世更是成谜。骆宾王以诗闻名当时,是后世所称的初唐四杰之一。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首中国儿童耳熟能详的诗,就出自骆宾王之手。据说,骆宾王写这首诗时年仅七岁,因而被称为神童诗人。

    骆宾王成年后一边写诗,一边走上仕途。他的诗成就很高,尤其擅长七言歌行(所谓歌行就是能直接谱曲歌唱的诗歌),五言律诗也不错。后世评价他的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他和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对荡涤六朝文学之颓靡余波,革新初唐诗风,开辟唐代诗歌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

    但骆宾王从政却不像写诗那样若有神助。他曾经担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仪凤三年(678年)五十多岁了才担任侍御史,不久就因上书言事下狱,幸而遇赦得出。调露二年(680年),出任临海县丞,又坐事免官。骆宾王的仕途不顺,大概与他耿介正直、不喜逢迎的个性有关。

    公元684年,滞涩困顿中的骆宾王做了一生中最大的一件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作为徐敬业的文书,骆宾王起草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檄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亚于骆宾王的任何诗作。檄文立论严正,例举翔实,措辞尖锐激烈而又华丽工整,有如把武则天置于刑案上一丝不苟地鞭笞,鞭鞭见血。在骆宾王笔下,武则天真到了“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的境地。而檄文后半部分的“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晚唐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记载:武则天读这篇檄文时,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两句,只是微笑而已。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很不高兴,说:“宰相怎么会错失这样的人才!”

    有天纵文才的骆宾王,真是生不逢时。他的檄文固然犀利如剑,灿烂若虹,却并未起到改变历史的作用,因为他跟随的徐敬业志大才疏。倘若骆宾王无志于仕途,而是安安静静做一个诗人,我们或许有机会读到他多得多的优美诗篇。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指点了宋之问之后,骆宾王去了哪里?《唐才子传》说“传闻桴海而去矣”。透过1300年的云烟,我依稀看到他驾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上渐渐远去的背影。希望他找到了一个修行的好去处,度过漫长岁月,终于悟道了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