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见识就是孩子的人生,这话虽然说的有些绝对,但是很有道理。 为什么有些家长的教育会把孩子引入歧途?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被家长管教得越来越糊涂?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敢保证你听了会恍然大悟? 先来说两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话,我们一步步来分析: 第一句:“名师出高徒”。 第二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体验一下,第一句是告诉我们老师的水平很重要,第二句则是正好相反,是说不管老师怎么样,关键看个人努力。 这两句话哪句正确?我们到底该相信哪句话?到底老师的水平重要不重要呢? 应该说,这两句话都有合理的成分,也都显得有失偏颇。当你同时听到这样的两句话时,一定会很困惑。 为什么这样的话会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呢? 这就必须说到两个重要的概念了,一个概念叫做“经验”,另一个叫做“规律”。 什么是经验? 通俗来说,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的结论。 什么是规律呢? 规律是通过实践归纳总结出的,可以通过重复获取成功的,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必然联系。 经验都是和一定时间地点相联系的。他人总结出的正确经验,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可能就是谬误;况且,即使时间地点一样,适合他人的经验,也不一定适合自己。 回到上面古人的那两句话,名师出高徒这个道理,一定是在名师门下那些悟性较高,并认真学习的人总结出的经验。 很显然,如果是一个悟性差,也不用功的人,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他听不懂名师的课,也成不了高徒。 所以,经验一般是靠不住的。如果一个家长经常用经验来教孩子,往往会出很多问题。 比如,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谁打你,你就打谁。” 说这句话的家长,一定有这样的经验:被人打了之后,又打回去,对方被打怕了,就不敢惹自己了。 但是,孩子如果用你的经验,很可能会导致被欺负得更厉害了,因为极有可能对方比自己孩子要强壮。或者人多势众。 所以,家长尽量少用这种简单的经验来教孩子,要耐心和孩子分析到底是什么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遇到的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关键是,平时要教给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就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平时和人交往时要注意坚持一个法则:你想他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待他人。 人都有一种习惯,就是常用自己的经验来教育他人,这是思维简单化的表现。但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种习惯存在问题。 有人打过一个比方,比如你去配眼镜,如果老板把自己的眼镜摘下来给你,然后说,这副眼镜太好了,我戴着什么都能看清楚。 你一定觉得这个老板是疯了。但是,现实中这种情况太多了,我们经常以为适合自己的经验,一定也适合他人。 家长更是如此,总以为自己比孩子见多识广,阅历广,经验多,所以就对孩子指手画脚,殊不知,你那都是简单的经验,而经验是靠不住的。 明白了经验和规律的区别,家长是不是就能够会教育孩子了? 其实,这只是告诉你不要把教育孩子简单化,避免犯错。要想真的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还需要多去读书学习,因为,书中有教育专家们总结出的规律,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的心理学原理,只有多读书,多思考,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 所以,再回到开头那句话——家长的见识就是孩子的人生,确实不假。家长想让孩子走什么样的路,首先就要选择好自己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