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物体中考越来越灵活,计算难度虽然相对前几年有所增加,总体来说还不算难,这就对答题规范要求越来越强,针对北京物理的中考题型马老师总结了答题的规范要求。 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一般而言: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 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有哪些正确的陈述方式呢? (1)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 例如:液体的密度影响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吗? (2)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 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 (3)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 例如,电流跟电压有关吗? 建议大家采用方式三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另外:提出的可探究的科学性问题中的变量不一定有关才可以 例如:浸没的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进入的深度是否有关(我们知道浸没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深度无关),其中变量必须是可以检测的,或者说,提出的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必须是可以观察或者测量的。 另外题目叙述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实验探究步骤,设问形式是让填写所探究的问题。回答这类问题要关注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因变量,表达式时注意逻辑关系。 ![]() 小阳在室外游泳池游泳时的几幅画面,请根据图中的情景,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答案]体表温度降低与皮肤表面上水的蒸发快慢有关吗? 评估问题与改进措施 (1)实验次数是否足够 (2)有没有控制变量 (3)计划探究与实际探究是否不一致 (4)因变量的测量是否正确 (5)器材的选择是否正确(能否准确测量出数值) (1)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任性(或不具普遍性) (2)没有控制**不变(千万不要只写没有控制变量) (3)没有改变**不变,没有控制**不变 (4)因变量**测量(计算)不对 (5)测量时仪器出现的实际问题 (1)改进第二次试验那一步 (2)凸显出正确的改变自变量、正确控制不变量 ![]() (2022.4海淀一模)实验桌上有电源(其两端的电压恒为4.5V)、滑动变阻器R(标有“10Ω 1.5A”的字样),电流表(量程为0~0.6A)和电压表(量程为0~3V)各一块、开关1个,阻值分别为5Ω、6Ω、8Ω、10Ω、12Ω和15Ω的定值电阻各一只、导线若干。小明选用这些器材,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设计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电压表、电流表调零,断开开关,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调至b端; ②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U=2.4V,同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断开开关S,并将定值电阻R0的阻值、U、I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格中; ③更换另一阻值的定值电阻R0,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仍为2.4V,同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断开开关S,并将定值电阻R0的阻值、U、I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格中; ④仿照步骤③,更换其他定值电阻R0,再进行4次实验,并将每次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物理老师看了小明上述的设计后,指出按照他的设计不可能完成6次实验探究任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的实验步骤设计不可能完成6次实验探究任务,其所存在的问题是: 。 (2)通过计算说明,你判断出小明的实验步骤设计中存在问题的依据是: 。 (3)在不改变电路和器材的前提下,写出为完成上述6次实验探究任务的改进措施: 。 [答案](1)当接入12Ω和15Ω电阻时,不能控制定值电阻R0两端电压为2.4V保持不变(2分) (2)因R0与R串联,它们两个的电压与它们的电阻值成正比,当R0两端电压为2.4V时,R两端的电压为4.5V-2.4V=2.1V。根据 ,当R0=15Ω时,R=13.125Ω,即已超过了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10Ω。(1分) (3)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使每次实验的电压表的示数在2.7V~3V之间的某个电压值保持不变。(1分) ![]() (2017中考)为了比较活性炭和石英砂对泥水的过滤效果,小东选用的实验器材有:两个相同的下端带有漏水小孔的透明圆柱形容器甲和乙,活性炭、锰砂、石英砂、鹅卵石四种过滤材料。在甲容器里依次装入活性炭、石英砂、锰砂、鹅卵石四种过滤材料,每种材料的厚度均为3cm,如图18-8甲所示。在乙容器里依次装入石英砂、锰砂、鹅卵石三种过滤材料,每种材料的厚度均为3cm, 如图18-8乙所示。把摇晃均匀的一瓶泥水分成相等的两份,分别缓慢全部倒入甲、乙两容器中,发现经甲容器过滤后的泥水比经乙容器过滤后的泥水透明程度高。于是小东得出了结论:活性炭对泥水的过滤效果比石英砂对泥水的过滤效果好。 (1)请写出小东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请你针对小东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的步骤: 。 [答案](1)甲容器中活性炭上面的过滤材料与乙容器中石英砂上面的过滤材料不相同。 (2)将甲、乙两容器清空后,在甲容器中依次装入活性炭、锰砂、鹅卵石,材料厚度均为3cm。 在乙容器中依次装入石英砂、锰砂、鹅卵石,材料厚度均为3cm。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常见“定量”结论的三种设问方式 (1)依据数据内在规律补充完整某组数据 (2)找出错误数据 (3)写出关系式 第一步:判断关系式形式(个别不符合规律的数据可以舍去) y=kx y=k/x y=kx+b ........ 第二部:确定比列系数 代入一组或者两组数据(含单位)列方程,求解k、b 第三部:书写表达式 注意k、b的单位,用括号的方式,避免产生歧义 ![]() 有一种“压力测量仪”,压敏电阻R在一定范围内的电阻与所受压力F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压敏电阻R与所受压力F的关系:R= 。
[答案]R= (-0.12Ω/N)F + 300Ω 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1)猜想是否正确 (2)“检验猜想是否正确”回答方式“实验操作”+“判断依据”( 若****,则*****) ![]() (2016中考)我们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当需要防止电磁波干扰时,通常用金属壳将电磁波与需加以屏蔽的区域隔开,避免电磁波进入,这种做法就是电磁屏蔽。中国科技馆有一个金属小屋,侧面的大窗上镶嵌着一块电磁屏蔽玻璃,如图18-15所示。请你自选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这块电磁屏蔽玻璃是否能够屏蔽电磁波。写出实验步骤和判断方法。 实验步骤:实验者持手机在屋外,观察到手机有信号;然后,实验者持手机在屋内关门后,观察手机是否有信号。 证伪题 (1)实验操作,必须改变自变量,而因变量不变,如果自变量无法改变,可以让其不起作用,因变量仍可以出现 (2)所以***与***无关,所以某某的说法是错误的 ![]() (2017中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为F,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 ,小明认为:在任何情况下,F都与V成正比。请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将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的铝块,浸没在A容器的酒精中,铝块排开酒精的体积即为铝块的体积V1,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1。将铝块从酒精中取出后擦干,再缓慢浸入B容器的水中,当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F1时,发现铝块排开水的体积V2小于V1。这个实验说明铝块受到的浮力与铝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不成正比,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设计实验方案 (1)找到题目中的探究主题 (2)确定自变量,因变量以及需要控制的不变量 (3)a.选用什么器材测量自变量 b.用什么方法改变自变量 c.用什么器材测得因变量 设计步骤:一连、二测、三变、四仿、五计算 注:计算所选用的公式不能用到需要需要证明的自变量 ![]() (2017中考)实验台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所受重力为1N的钩码2个,带支架的杠杆1个。杠杆上相邻刻度间距离均为0.05m,刻线上下靠近杠杆边缘处均有圆形小孔,可用来挂钩码或弹簧测力计,如图18-20所示。请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如果动力臂L1保持不变,则F1=k F2 L2, 式中F1表示动力,k是常量,F2 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请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①将带支架的杠杆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将重为1N的钩码(阻力F2)挂在支点右侧0.05m处(阻力臂L2),将弹簧测力计的挂钩钩在支点右侧的0.1m处。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动力F1)。将F2、L2、F1的数据记在表格中。 ③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位置保持不变,将重力为1N的钩码依次挂在支点右侧0.1m、0.15m、 0.2m、0.25m处,仿照步骤②再做4次实验,将F2、L2、F1的相应数据记在表格中。 ④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位置保持不变,将两个重为1N的钩码挂在支点右侧0.05m处,竖直向 上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将F2、L2、F1的数据记在表格中。 ⑤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F2和L2的乘积,并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 画实验数据表格 所占分值为一分,但需满足以下三点才可以得分 (1)表格中自变量在因变量上(前)方 (2)各物理量符号及单位均正确 (3)实验次数符合题目要求 实验表格(一) 实验表格(二) 注:右边几列空格根据要求决定,有关2列,越......越.......3列,正比反比6列 计算题目的规范 得分依据:有公式(表达式)、有代入数据(带单位)、有结果(带单位) a.可以画出受力分析图或等效电路图 b.文字说明公式中用到但题目中未出现的物理符号表示的是什么. c.正确使用脚标来区分同一类型的物理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