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自主”品质是幼儿阶段的当务之急吗?

 新用户1096clAp 2022-05-20 发布于湖北

多年来,武汉某幼儿园坚持“本真”的教育思想,在“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办园理念指引下,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以幼儿发展为本,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混龄自主游戏课程,不断优化游戏环境,创设出一个可供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游戏、自主学习的开放式环境,还幼儿自主权,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每一位幼儿获得一个个性成长、健康快乐的童年。(5月18日《长江日报》)

“自主”,不仅是这篇报道标题的第一个关键词,而且是贯穿全文的核心理念。如一种叫“混龄自主游戏”是这样解释的,“自主选择游戏主题、游戏伙伴、游戏材料,自主构建游戏空间,充分体现出以幼儿为主,尊重幼儿意愿,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称幼儿是游戏的主导者和设计者,主导游戏发展,促进游戏空间自主建构。

不知这个幼儿园的孩子是什么特殊的组合,仿佛是一群苦于被压抑久矣,奋力争取自主权的孩子,他们终于获得了“解放”。“拓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责任意识、自我意识、良好品德的行为和习惯的发展”,我真诚希望这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真实状态,但还是按捺不住一种近忧和远虑——培养“自主”品质是幼儿阶段的当务之急吗?

幼儿园孩子以游戏为主,在教学上要摒弃“小学化”教育是对的,但以游戏为主,也要有明确和适当的教学目的;让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健康成长的具体要素指标必须适合幼儿段的身心特点。而让3至5岁的孩子获得“自主、个性、快乐成长”,与目前幼儿的实际,与家长的真实希望,与社会的一般欺许,显然是超前不太适当的“高大上”目标。

有心理学资深专家在探讨对低龄孩子培养批判思维、独立见解(这里明显包含着“自主”理念)时指出:年龄小的孩子根本把握不好什么叫批判思维,什么叫自负,过早地培养其自信、有独立见解、擅长批判思维,势必挤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老师、家长和权威敬畏心成长的空间,势必导致长大后出现大量的逆反心理现象。专家主张,对低龄孩子的个性品质培养,是要讲一个次序的,这个次序就是:热爱崇拜、虚心认真、刻苦努力、孝敬负责。3岁左右就“自主”“自信”,极有可能滑向“自负”“自恋”,这个循序渐进的个性品质系列也就根本不存在了。

事实上,对于小孩子,你不引导和激励他“自主”,不纵容他“自由自在”,他本身就具有一种“随性”,即思维往往是在短短的一两秒钟内就完成一个向自己的错误欲望、动机等让步的个性特征。对这种“随性”,小孩尚不具备自我认知、纠正和克服的能力,必须要家长和老师进行规正和指导。否则,“随性”就可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烂桶板因素”,甚至毁掉前程。让“自主”唯此为大,极容易埋下这种风险。

仅以这一波幼儿出生的家庭和生长的物质文化条件来说,他们绝大多数是家庭里的“宝贝疙瘩”,在家族中够“老大”的了。正是因为优渥的生长环境,这些孩子很容易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除非特殊困难的家庭,有多少孩子是苦大仇深的?很多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磨磨不良个性,学会过集体生活。幼儿园一味纵容孩子“自我”“自主”,这不是家长们所期待的

要回答幼儿游戏究竟应该习得什么,不妨重温诺奖得主卡皮察的一句话:“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他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饭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答应小朋友或别人的事要做到;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如果幼小的孩子心灵深处早早栽种起一棵“自主”的大树,这些最重要的东西还容易进入孩子的大脑吗?

跟批判思维、独立见解一样,自主品质不是不好,不是不要,是要等到孩子身心发育到一定阶段,对自己和对世界有一定认识后,因势利导地培养,有的还会水到渠成。物理天才爱因斯坦从小是一个个性偏弱的孩子,那个时候谁也没有刻意教育他“自主”“批判思维”,等到他在物理这块沃土长成大树后,他就一举推翻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如果他从小就觉得自己如何了不起,恐怕就没有后来的爱因斯坦,也就没有相对论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