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全兰:论叶嘉莹诗词所体现的人格精神

 杏坛归客 2022-05-20 发布于山东

品赏叶先生的诗词曲,感受最深的是诗人在漫漫人生中的逐光、发光,以及字里行间展现出来的如莲花般清雅、高洁的诗品和人品。诗人“死别生离久惯谙”,命运多舛,历经坎坷,半世飘零,但始终自励自强,心中光亮不灭。在学术研究、诗词创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景仰的成就。叶先生与荷有不解之缘,荷在诗词中频繁出现,诗人的品格、才情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雅形象在诗词中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因此,笔者拟从“心头一焰”和“荷花”入手探析叶先生诗词中所体现的人格精神。

一、“心头一焰”:对温暖、光明的追寻与传播

叶先生生当乱世,年少丧母,“十九年把世情谙遍。回首处沧桑无限”,后来又迁居台湾,漂泊海外,生活稍安定又痛失爱女,“半世天涯,死生别离,蓬飘梗断”。叶先生遭逢的苦难在哭爱女的一首七绝中得到集中表现:

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四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日日哭之陆续成诗十首(之三):

'

哭母髫年满战尘,哭爷剩作转蓬身。

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

'

如此多灾多难的人生该如何继续前行?笔者认为,支撑叶先生卓然独立于世间并且负重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主要是来自于“心头一焰”的温暖与光明。在一首《鹧鸪天》中诗人写到:

'

皎洁煎熬枉自痴,当年爱诵义山诗。酒边花外曾无分,雨冷窗寒有梦知。

人老去,愿都迟。蓦看图影起相思。心头一焰凭谁识,的历长明永夜时。

'

这“心头一焰”的温暖与光明使诗人有底气、勇气和力量去应对世间雨雪风霜的打击。身在海外的叶先生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未变,并寻求机会报效祖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申请回国教学,得到批准后,便开始利用每年的假期自费回国教书。她在国内的讲学大受欢迎,才情得到充分显现,多年的心愿终得所偿。

先生这首《蝶恋花》表达的正是这一情形:

'

爱向高楼凝望眼,海阔天遥,一片沧波远。仿佛神山如可见,孤帆便拟追寻遍。

明月多情来枕畔,九畹滋兰,难忘芳菲愿。消息故园春意晚,花期日日心头算。

'

叶先生主就是要通过讲授、传播中国传统诗词而实现教书育人、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身在异国他乡,却天天计算何时可以回国讲学,当年黑暗中温暖与光明的来源—“心头一焰”,已燃成熊熊之火,不仅可以温暖、照亮自己,而且可以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和光亮。如今,这“心头一焰”更成为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薪火,通过叶先生不懈地传道授业、著书立说、歌咏吟唱,已愈烧愈旺,流布越来越广,温暖和照亮了越来越多的心灵,并将传承不熄。对此,叶先生也在诗词中表达了自己的欣慰,比如《金缕曲·为二零一三年西府海棠雅集作》,回忆前尘往事,感慨人世沧桑,以“我虽衰、国运今兴起。恣宴赏,海棠底。”作结,欣慰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也表达了对更加光明与美好未来的期盼。

二、“莲发华滋”:对高雅、高洁的演绎和坚守

叶先生与莲有很深的渊源,对莲花情有独钟,咏莲的诗句难计其数。写于一九八三年的《木兰花慢·咏荷》题记自述与荷的深厚渊源:“余生于荷月,双亲每呼之为“荷”,遂为乳字焉。”而叶先生诗词中所显现的品格也有荷花般的特性—高雅、圣洁。比如写于1983年的一首《浣溪沙》:

'

已是苍松惯雪霜,任教风雨葬韶光。卅年回首几沧桑。

自诩碧云归碧落,未随红粉斗红妆。余年老去付疏狂。

'

叶先生曾被人称为“穿裙子的士”,这一定位既形象,又极其恰当,与这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映成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是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抱负的知识分子,也是高雅、高洁的象征。叶先生希望通过传播、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把这份美好、高洁传给后人,使更多的心灵得到滋养。

三、“空滩觅贝”:对人生空幻、无常的体悟与升华

叶先生是早慧的诗人,年少时即体悟人生的空幻、无常和无奈,一些诗词中常有沉郁的慨叹。叶先生诗词中对人生空幻、无常的深刻体悟,更与人生遭际有关。比如十六岁时写的五绝《咏莲》:

'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

莲是佛教之花,诗人由莲而想到如来佛。但时值1940年,日寇入侵,抗战正处于艰难阶段,社会的动荡、现实的苦难使诗人对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产生怀疑。母亡后叶先生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更加沉重,并常有人生如梦之感:“廿载赏心同梦蝶。”(《早春杂诗四首,其二》)二十岁时写的散曲《仙吕点绛唇》也抒发人生易老、有志难伸、有梦难圆的无奈。在感叹人生空幻、无常的同时,叶先生也开始思考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比如《郊游野柳偶成》:

'

潮音似说菩提法,潮退空余旧梦痕。

自向空滩觅珠贝,一天海气近黄昏。

'

“菩提”是佛教用语,觉悟、智慧的意思。虽然人生像“旧梦痕”般空幻、无常,但诗人仍努力在空幻中感悟智慧、寻求意义,就像执着地在空滩上寻觅珠贝一样。空滩觅珠贝,很有可能一无所获,无功而返,但诗人仍坚持寻觅到“黄昏”,表现了不屈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叶先生在空幻中追求美好、在晦暗中向往光明,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韧的处世精神在其他诗词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先生毕生精勤不懈地讲学、研究和写作,并通过诗词传达出来,更是给读者以启迪和希冀。

四、“心字香温”:对中正、典雅之美的崇尚和践行

“心字香温”是叶先生二十一岁时写的一首《采桑子》中的一句。“温”介于“热”“冷”之间,最令人感到舒适,“温”是一种使人舒适的品德。因此,笔者试图用“心字香温”来概括叶先生对中正、典雅之美的崇尚和践行。叶先生诗词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使其自带一种中正典雅的美学效果。叶先生思想感情纯正,体现着真、善、美的价值观念,非常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这是她的诗词有中正典雅之美的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抒情适度、合度,因而有一种中和之美。叶先生经历过人生的大灾大难、大苦大悲,常常借赋诗填词来宣发内心的伤痛,但是深厚的学养、自强的个性使她始终“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比如《母亡后接父书》:

'

昨夜接父书,开缄长跪读。上仍书母名,康乐遥相祝。惟言近日里,魂梦归家促。入门见妻子,欢言乐不足。期之数年后,共享团栾福。何知梦未冷,人朽桐棺木。母今长已矣,父又隔巴蜀。对书长叹息,泪陨珠千斛。

'

叶先生抒发失恃之痛的《哭母诗》《忆萝月·送母殡归来》《菩萨蛮·母殁半年后作》等作品亦有此特征和美感,使读者在与作者一同沉痛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艺术气息。第三个原因是借景抒情,含蓄蕴藉。叶先生的情思大都是通过写景而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十分耐人寻味,也显得更加优美、雅致。比如《菩萨蛮·母殁半年后作》写的是清明节为母亲扫墓时的感伤,也是通过写景来抒发胸臆,特别是结句“坟草不关情,年年青又青”,以眼前坟草的不关情,反衬失母的悲痛和怀母的深情,以及草木不能给人以慰藉的遗憾;又以坟草的一岁一枯荣、生生不息反衬人死不能复生的悲哀。第四个原因是借古抒怀,用典恰当。叶先生饱读诗书,赋诗填词时很多典故信手拈来,化用古人诗句、融入历史故事得心应手,不露痕迹。如《短歌行》:

'

西风倒吹易水波,恍闻当日荆卿歌。白日竟下燕台去,秋草欲没宫门驼。阖闾头,伍胥眦,馆娃宫殿今何似。五陵风雨自年年,莫问兴亡千古事……

'

短短八句就用了多个典故:荆轲刺秦王、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贤士、阖闾刺吴王僚夺位、伍子胥抉目悬门、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兴建馆娃宫、西汉五陵原等。叶先生化用古人诗句可谓出神入化,比如李商隐的很多诗作抒情缠绵悱恻,含蓄空灵,韵味十足,富含词的特征,但令人遗憾的是竟无一首词作传世。有感于此,叶先生完全化用李商隐的诗句而填成一首《鹊踏枝》:

'

啮锁金蟾销篆印,四壁霜华,重叠相交隐。小院红英飞作阵,芳根中断芳心尽。

羽客多情相问讯,冉冉风光,疑见娇魂近。云汉长河千古恨,人天只有相思分。

'

从李商隐的多首诗中拈出这些句子、词语,组合成一首新词,别出机杼,浑然天成。既体现了对李商隐诗作的熟悉和领悟,也反映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耄耋之年的叶先生所写的诗词与早期的作品相比,虽然仍有苍凉和无奈,但多了从容、豁达和悲悯,也多了温馨和暖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