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出越忙活越多、持续拖延、无从下手等执行力误区,你需要的是这本书

 岛上拾趣 2022-05-20 发布于海南


2022/5/20

执行力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的的系统化的流程。——《引爆执行力》

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是5月20日,我们坚持共同读书的第140天。感谢关注我,希望我们在彼此陪伴中坚持向自己的梦想前进,实现自由。

经常可以在后台收到小伙伴的哀嚎,每天看了分享,好不容易振作起来准备大干,一到执行的时候,又颓了。

果然不管何时,我们通往目标的绊脚石都是缺乏执行力。

据说执行力的早期研究者和实践者,霍尼韦尔前任总裁、CEO拉里·博西迪这样定义“执行”一词:“执行,就是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


夏靓则指出,很多人会简单粗暴地把执行力归结为行动力:现在就去做某件事。但尽管行动力是执行力体系的关键一环,我们却绝不能错误地把二者画等号。

她认为,具备执行力的人,是可以搭建起这种桥梁的人——他们总是能准确判断出什么才是值得投入精力的事情,高效、高质地完成任务,并持续保持健康的体魄与心态。

在精英阶级的多种共通之处中,“具备强大的执行力”正是排在前列的一个普遍特征。而如果你希望变得不平凡,那你需要学会运用这种能力。

她在她的《引爆执行力》探讨了执行力,不是指某个单独的方法论,而是一套构筑执行方案的体系。

那么书里都有些什么帮助我们增强执行力的方法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吧~

推荐理由

在我们讨论这本书的价值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书里的一部分内容:

DDL,全称deadline,意为“死线”。它还有一个更通俗易懂的翻译:截止期限。

任务总是有交付时间的,因而,我们每天都在和DDL做斗争。正常来说,你的工作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 在你接到任务1后,立刻开始工作。
· 任务1快要完成时,任务2已经安排给你了。
· 在任务1的DDL之前,完成第一项工作,交接给需要的人,然后开始任务2。
· 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交代给你任务的人感到满意,你也乐于维持这种工作状态。

但事实上,你的工作进度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 刚接到任务1的时候,你迟迟不肯开始,一直在拖延。

· 好不容易做了一点,但时间已经临近任务1的DDL了,这时候任务2突然砸了过来。

· 你熬着夜、加着班,终于把任务1做完了,你想着歇一会儿吧,于是任务2又拖了不短的时间。

· 最终,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你永远都在赶DDL。

是不是形象又直指痛点?整本书的风格就是如此。前言之后并没有什么“开胃故事”,作者直接上的就是像上面这样的干货,跳出执行力误区。

总而言之,书里给出16项高效技能,帮助读者跳出越忙活越多、持续拖延、无从下手等执行力误区;掌控三大关键逻辑,轻松避开不靠谱、做事慢等职场陷阱。

另外,书中分享了在真正的执行者形象的指引下,利用行动“拆解漏斗”五步骤,重塑个人进阶思维,为自己的行动给予持续反馈与正向激励。

低效能的生活是怎样的?

缺乏执行力会有什么样的危害?

为什么你的执行力低下?

你又该如何成为一个更专注、更冷静、更高效的个体?


希望正如作者所期待的,每一个我们看完这本书后,都可以得出足够清晰地答案。

精彩导读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很多干货,限于篇幅,仅能摘录部分。

比如突围技能三时间管理术中提到,详情而又严苛的日程表,不适合这个世界上99.99%的人,我们要尝试着把“日程表”转化成“任务表”。

也就是需要对时间管理有个总体的概念:

· 首先,你要明确时间管理不是“时间管你”,而是“你管时间”。
· 其次,基础的时间管理就是任务管理。你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你的待办事项,给它们安排合适的时间。

· 再次,面对未来短期的任务,你要做到“适度承接”,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 最后,面对长期的目标,一步一步做好规划,踏踏实实往前走。

所以在处理任务时,根据二八法则,找出那20%的核心工作,然后分配80%的时间和精力给它。所以管理自身时间的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 列出你需要做的事情。
· 做减法,一条条删除,直到只剩下20%的核心任务为止。
· 用整块的时间集中精力去处理这些核心任务。
· 做完之后,再去处理剩下的任务。

另外,作者指出我,们很容易犯下时间安排不当的错误:拿着整块的时间去做琐碎的小事,到了碎片化时间的场合,又开始变得焦虑,恨不得在地铁上抓紧时间工作。

而真正正确的应对方案是:

1.通过二八法则做减法找到的那些至关重要的事情,应该占据你上午和下午整块的工作时间;
2.那些碎片化的事情,应该放在你关键任务间隙的碎片化时间;
3.而休闲娱乐等给自己“充电”的项目,放在晚上的舒缓时间。

在书中,作者也提到要构建结果导向型思维,这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呢?

· 以完成目标、达到结果为原则。
· 行动步骤依据结果来制定,为结果而服务。
· 不因过程的艰难而自我感动。
· 无论有什么特殊原因,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就是自己的责任。
· 有一个衡量结果的客观标准。

也就是说,结果导向性思维,一切以结果为前提,充分考虑各种变量,为达到想要的结果而制订计划。

作者认为,结果导向型思维不是完美的,它甚至看上去十分功利。但它之所以被全球知名的公司广泛运用,并作为人才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一定有它的优势所在。它的优势就在于让你做对的事,最终得到一个对的回馈。

而结果导向型思维听上去简单,真正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我们该如何切实拥有这种思维?作者认为,不妨考虑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摆正心态、正向突围、反向逆推。

具体内容我们就不展开摘录了,最后再看看作者提到的,找到你的优势所在。

作者认为,“优势”是有定义的:在做某一类型的事情时,能超过身边绝大多数的人,持续拥有近乎完美的表现。

在这个寻找优势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公式值得你参考:优势=(天赋+知识+技能)×投入时间。

· 天赋:你天生就擅长、做起来比别人更快更好的事情。例如,有些人天生就有绝对音准,在学习音乐方面就比常人要容易许多。

· 知识:你额外学习的、前人总结的知识经验。如果是在你的天赋领域,你可能对这些知识会学得更快,或者更深入,这是深挖你天赋的过程。

也有些人,可能天赋并不算突出,但从小就对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有着大量的知识储备,那他在这一领域也会具备一定优势。

· 技能:你所掌握的一门方法。比如说,绘画的方法、编程的方法、说服他人的方法等等。

将这三者相结合,并持续投入时间加以训练的同时,积累大量的实战经验,便最终形成了你的优势。

当然,书里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工具方法,比如发挥优势的FREE法则,检验行动的KISS计划等,感兴趣的小伙伴记得翻阅原书~

好啦,今天的读书分享就到这啦,你该用时光序复盘昨天的任务完成情况,计划今天的安排啦,记得和年度目标关联起来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