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是功臣,为何陈平能够位居高位不倒,而周勃却屡受汉文帝打压

 历史与健康 2022-05-20 发布于辽宁


汉文帝登基后,周勃两次免相,退休养老期间,竟然无辜卷入谋反案,吃了几个月的牢饭。很显然,汉文帝对周勃充满猜忌,时时不忘敲打周勃。而平定诸吕行动中的另一位功臣陈平,则要幸运得多,先出任左丞相,后又任独相,安度晚年。

二人做了同一件事,为何晚年的境遇差别这么大?汉文帝为何厚此薄彼呢?

二人寿数差异是客观因素

汉文帝登基后,对三位最主要的拥立之臣,分别作了如下安排:周勃任右丞相、陈平任左丞相、灌婴任太尉。

这个任命符合三人的贡献,他们也是追随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仅存的功臣派,此番“安刘”,居功至伟。

不过,君臣关系离不开权力和利益的均衡问题,坐上龙椅的汉文帝,在心存感激的同时,必然产生新的担忧:他们会不会如法炮制,再拥立别人上位?


吕氏一族权势不可谓不盛,枪把子始终在手,竟然被无兵无权的周勃等人搞得家破人亡,这种杀伤力,恁谁坐在龙椅上都要胆寒。所以猜忌不可避免,君臣摩擦几乎是俗套的演出。

陈平要比周勃“幸运”,因为在汉文帝登基的第三年,即文帝前元二年,就病逝了。又过了两年,灌婴又找刘邦汇报工作去了。剩个周勃“不自觉”,一直活到文帝十一年,孤独地立在那里给汉文帝当靶子。

所以,不是陈平“高位不倒”,他早早地自己倒了。

当然,这个客观因素绝不是主因,即使陈平跟周勃寿数等同,受打击严重的还是周勃。

周勃的能力与岗位不匹配

严格来讲,把周勃陈平放在丞相位置,都有点勉为其难。刘邦驾崩前就交代吕雉,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需要用王陵跟他互补才可以胜任相位。

周勃呢?估计刘邦一脸懵逼:“怎么会用周勃为相!咋想的?”

周勃行伍出身,善于治军,长于军事谋划,可谓智勇双全。但是如果放在朝政上,他这个吹丧出身的武夫,就显得很拙劣。尤其是经过二十年和平发展,文治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周勃连丞相的职责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胜任?


当周勃被汉文帝一问三不知时,汉文帝一脸失望。

陈平虽然没有萧何、曹参的治国才能,但是至少可以勉强胜任。汉文帝跟高帝对丞相的要求也不同,刘邦不懂治国,所以他必须将识人用人发挥到极致。汉文帝则不同,他本人就是治国能手,丞相于他来说只是助手,陈平这个能力够用了。

很显然,周勃连汉文帝的基本要求也达不到,成了占着茅坑的那个人,早晚要被人撵走。

二人对皇权的威胁程度不一样

当然,第二个因素虽然让汉文帝不高兴,尚可以宽容一时,周勃对皇权的威胁,才是他遭受打击的主因。相对于陈平来说,周勃的威胁程度更严重。

1.陈平是谋士,不具备核心地位

①陈平的附庸地位

陈平一生颇受刘邦欣赏,多次奉献奇谋,但是刘邦很敏锐地指出,陈平当不了大任,到哪里只能充当敲边鼓的角色,用他的智可以,让他独立做事,他没那两下子。

帮别人出谋划策,和拍板做决策,以及执行决策,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出谋划策的人往往很聪明,能眼一看穿本质,也能找到对策,可是你要让他做决策,他往往立刻陷入患得患失,做出跟自己想法相反的决定,甚至连思考问题也变得失聪。


这类人不光做不了决策者,甚至连执行者也做不了。执行人不需要“思想”,需要的是执行力,出谋划策的往往思想太活跃,执行不力几乎是通病。而且执行过程的领导力,也恰恰是这类人的短板。

所以,陈平这类谋主,注定只能做附庸,做别人的脑补。平定诸吕行动,他扮演的也是这个角色,周勃才是决策者,和行动总指挥。

②陈平的计谋映衬为人短板

陈平曾经感叹说,自己一辈子献了太多阴谋诡计,将来会祸及子孙。客观来讲,军事对垒,阴谋诡计不违背道德,可是一个专长于阴谋的人,其格局肯定不会太高。

有人拿陈平跟张良作比较,认为陈平功不在张良之下。言过其实了,虽然陈平的功更显性,但是从战略高度上看,陈平跟张良的差距太大了。可以这么形容,张良谋的是战略,是全局,是大势。陈平谋的是战术,是局部。

所以,陈平一辈子都上升不到视野最高点,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他的格局有限制,做人有短板。因此这类人即使做坏事都做不成!


③陈平染指不了军队

陈平虽然是平定诸吕的核心人物之一,但是他跟军队系统距离很远,他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跟军队发生过直接联系。

刘邦为何不打造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陈平?打造不了,陈平这种性格的人,在军中不吃香,甚至被行伍出身的人看不起,估计到军中一天都呆不下去就被轰走。

其实平定诸吕行动中,若非陆贾撮合,周勃一辈子都不会跟陈平合作,早在高祖时期,周勃和灌婴就在刘邦面前,拼命诋毁陈平。

④陈平在朝中无势力

陈平不光在染指不了军队,他在朝中也没有势力。陈平不是丰沛集团成员,又受到武将抵制,跟萧何、曹参也没有合作经历,与后族若即若离,所以,陈平是“无党派”人士。

其实这也是陈平智慧的地方,像他这种以阴谋立身的人,倘若纠缠于派系斗争,第一个受伤的一定是他。与其如此,他只抱定一棵大树——皇权!

所以,汉文帝登基后,陈平会很知趣地做新皇的附庸,他没有威胁皇权的动机和资本。

2.周勃对军队的影响力,是乱源

如果把陈平比作狐狸,周勃就是老虎,狐狸见人会逃,老虎则是有可能主动伤人!

①周勃有控制军队的能力

吕后称制时期,为了掌控军权,以吕产吕禄为南北军首领,周勃这个挂名太尉,连军营都进不去。按理来说,这个安排万无一失,可是周勃就有能耐,凭他的人脉关系,突破军队管理的铁律,夺了兵权。

汉文帝对平诸吕行动中的这些细节,不可能不掌握,周勃今天值得夸耀的功勋,却正是皇帝深为忌惮的东西。汉文帝以庶系转正,他对军队系统更陌生,虽然凭皇权掌握了军队,谁敢说周勃一张口,就没玉玺管用?

②周勃是政治势力的代表

到汉文帝登基时,刘邦的功臣势力大多离世,周勃无疑是旧政治势力的唯一代表,甚至是精神象征,影响力极大。

汉文帝无意中捡了个皇位,庆幸之余,最大的问题就是根基不深,外面遭受诸侯王质疑,内部不得不与政治势力周旋。

就在灌婴去世的当年,汉文帝为了削弱诸侯的影响,要求有封爵的全部离京就国,居然应者寥寥。汉文帝被迫釜底抽薪,逼周勃主动辞职,带头就国,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表面上看,这是周勃的大度,其实未尝不是汉文帝与周勃的一次摊牌!

③周勃有个人野心

尽管史书把周勃陈平的军事行动,说成是对诸吕反叛的平定,其实从头到尾,诸吕既没有反叛的动机,也没有反叛的举动。本质上,这是一次功臣势力的政变,他们不甘心被吕氏排除在政治核心圈外,而发动的恶性政治事件。

汉文帝作为事变的既得利益者,必须承认事件的合法性,因此周勃戴上了正义的大帽子。可是汉文帝不可能不清楚事件本质,所以,从骨子里讲,他一定非常讨厌周勃这一类乱臣贼子!

尤其让人能以接受的是,周勃既然号称“安刘”,请问为何谋害了包括少帝在内的,汉惠帝所有的儿子们?这哪是“安刘”?分明是为了个人利益,对刘氏嫡系灭门!

周勃与汉文帝之间应该有秘密


史书没讲,笔者个人推断,周勃之所以敢对汉惠帝一系灭门,很可能他与汉文帝之间有秘密协定。否则周勃没理由冒险发动政变,把果实送给八竿子打不着的汉文帝。

就在汉文帝进京的当晚,周勃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与皇帝私下见面。我估计,当初双方协议由薄昭代表汉文帝达成,周勃只不过希望在汉文帝登基前,得到亲口承认。

汉文帝的韬略显然胜过周勃,人家拒绝面谈,并且推辞接受玉玺。这个举动背后的潜台词,实际上是:我们之间没有协议,你别怪我说话不算话,你也可以反悔,玉玺还在你手上,你可以改立别人做皇帝,要不要试试?

到这种地步,周勃哪有回头路?他只好自叹千年的狐狸遇上了万年的妖,只好跪求奉上玉玺。

可是这个协议成了横亘在周勃与汉文帝之间的定时炸弹,双方一看到对方,就会想到协议,所以,忌惮不仅不能消除,反而加深。

周勃被迫辞官就国后,突然间莫名其妙地恐惧,总觉得到县里来办事的官员,是来抓他的,吓得天天枕戈待旦。接着就有人小报告打到汉文帝案头:周勃谋反!


这个事件唯一解释得通的逻辑就是:周勃彻底离开中央,成了死老虎,由此非常害怕炸弹引爆。所以,每每看到县里来人,就觉得是冲他来的,这才解释得通。很显然,周勃身边有汉文帝的钉子,所以他反常的举动,很快就被人告发。

汉文帝明知周勃已经没有反叛能力,为何非要把他扔进监狱折磨几个月呢?警告周勃呗:你天天披甲执锐没有用,我分分钟可以搞定你,保守秘密你就安度晚年,瞎动心思没好果子吃!

周勃也是聪明人,他找谁求情呢?薄昭,为何是薄昭?薄昭是当初协议的知情人呐!所以,薄昭绝不是简单的传信人,而是替周勃带去了一份“承诺书”,由此双方和解,周勃回家抱孙子。

所以,周勃受到汉文帝打压,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你不能怪汉文帝寡情,也不能同情周勃的无辜。事实上,从周勃决定发动政变那一刻起,就注定他的结果不会好。周勃遇上的是汉文帝,倘若换做另一位心狠手辣的皇帝,恐怕早就被干掉了!

还是陈平识趣,尽管他相对安全,可是人家还是把安全工作做到了极致,早早跑到刘邦身边寻求保护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