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K012: 从经营IP的角度来看,你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医生篇)。

 老康解忧站 2022-05-20 发布于江苏

大家好,我是康医生。
 
前两天达叔在《生存之道,龙蛇之变》中提出了“只有名医,没有名医院”的论断,并给了两条非常实用的建议。
 
今天,就此,结合我看到的案例写一点个人的体会。
 
 


 

知-意识
 
1、不要天天只会低头看病,一定要注意打造自己的IP,积累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日拱一卒,慢慢积累。
 
第一条,我认为这属于“知”,知道、懂得,或者是意识,做为一名医生,要有打造个人IP的意识。
 
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积累IP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去尝试,去努力,真的愿意去做。
 
这种自我观念的转变,可能比具体的方法更重要。
 
在内心里,如果我们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或者根本不认可这条路,那就不要尝试,不要纠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就好,不要得陇望蜀、患得患失。
 
内心真正认可,可能没有人督促,我们也会有无穷的动力去做,去尝试,去摸索,去探索各种方法,各种道路。
 
打过游戏的朋友都知道,开了天眼、地图全明的时候,自己是不会迷茫,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往下走,做哪些准备。
 
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那就是无头苍蝇乱转,可能会走很多冤枉路,却很难取得什么成绩。
 
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不说,还可能导致错过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
 
那应该怎么做呢?
 
 

行-方法
 
2、把自己的名字,和某一两个疾病,深度绑定在一起,在各类医疗APP,或者自媒体里,形成细分领域的区域头部。
 
 第一条解决了认识问题,统一了战线。
 
达叔写的第二条,就开始说怎么做的问题。
 
这就是“行”,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就是要应该怎么执行,或者说具体怎么做,怎么走经营个人IP之路。
 
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专长”或者说“擅长”
 
新的木桶理论指出,一个人的成就不再取决于那个最短的项目,而是由最长的决定。
 
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特长足够长,完全不要在意自己存在的一些缺点,一样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
 
“全能型”人才,可能就是那些没有任何标签的人。
 
现在不要介意别人给自己打标签。
 
尤其是医生,不要介意同行或者他人给自己打一个只会看某种疾病的标签。
 
有这种标签反而是好事,自己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有这个标签就够了。

  


当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化。
 
之前在表姑的案例那篇,我说过,过早走向专业化势必会造成知识面的狭隘。
 
但,需要转折的就是,一个医生要想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走向专业化。
 
从医疗各科室的待遇来说,专业化也是必须要走的路。
 
如果关注过欧美各科室待遇的小伙伴,一定知道,处于顶端的永远是那些专科医生,而处于低端的也永远是那些科室。
 


所以,第一步就是走向专业化。
 
这里面,可能就是对于那些刚进入医学殿堂的小朋友说的话,或者说有意变换科室的朋友,选择科室的时候,就要选择专科。
 
第二步,进入专科之后,再选择专病。
 
你以为进了专科就结束了吗?
 
 
才刚刚开始,还要选择一两个疾病。
 
这相当于再进一步走向“更专”,专科之中的专病。
 
为什么还要再更进一步?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把疾病辨识到某一个专科就足够了。
 
但对于专科的医生来说,一个专科还不够,还要有一两个专长的病种。
 
现在医学的发展,各种疾病层出不穷,在某一专科内,又细分很多病种。
 
这个时候还是需要自己选择一两个疾病,然后跟自己捆绑在一起。
 


这个病种怎么选,这也是很有学问的。
 
首先,要有一定的人群基础,就是发病率。
 
如果发病率太低,或者说基数太低,这个自己也很难取得一定的成绩。
 
有些疾病本身就是罕见病,一年到头根本见不到几例患者,这样的选择不是合适的。
 
拿心内科举个例子,高血压、冠心病这是常见病,而心律失常就相对少见,而心肌炎、心脏肿瘤就更少见了。
 
住院的患者里百分之八九十是冠心病的患者,个别有心律失常,一年到头,见不着几个心肌炎的患者。
 
其次,选择处于人们关注顶端的方向。
 
举一个自己身边的例子。
 
大学有个同学考研进了皮肤科,当时选方向选导师的时候,明智的选择了皮肤美容方向。

大家看看目前各种火爆的医美项目,就知道现在我那同学生活是有多么的滋润。

而跟选择皮肤肿瘤的同学相比,那就是天壤之别。
 
在我们精神心理科内部,儿童方向就远远好于老年方向。

虽然老龄化是趋势,但现在老人的消费观念还是根植于贫穷时代,而家属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及对孩子的关注程度。
 
最后,选一个和每个人都相关的方向。
 
这一点,在我看来近几年,最火的莫不是---睡眠科。
 
现在很多医院都在开睡眠科,有的挂在呼吸科之下,有的在神经内科之下,有的独立成科。
 
睡眠问题,这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
 
因为睡眠问题来门诊开助眠药的患者,现在可不只是那些头发花白的老人,二十几岁是很常见,爸妈带着十几岁的孩子来专门看睡眠问题也不少见。
 
睡眠问题已经年轻化,这也催生了大批的睡眠门诊。
 
像睡眠问题这般普遍的,还有儿童的生长发育门诊,情感危机门诊。。。。。。
 
 


地图已经全明,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谁的人生不流离,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灵魂不总是独行,在茫茫人海,总有颗相似的灵魂,不需太多的语言,也许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足矣。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并不孤单。
我是康医生,我在苏州,来自精神心理科,擅长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希望可以帮您解决一些学习、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疑惑。

康医生个人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