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K020 从打卡96天失败,我想到的“挫折教育”

 老康解忧站 2022-05-20 发布于江苏


大家好,我是康医生。
 
一个有温度的精神心理科医生。
 
达叔前段时间搞过一个读书会,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参与其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
 


看过简介的朋友,一定能够发现这个项目有一定的“赌”的成分。
 
打卡100天,会费全额返。
 


这不是相当于白嫖吗,并且还白送一个小音箱。
 
有这等好事,一定会激起很多羊毛党的兴趣。
 
当然,全额返会费也不是这么容易的。
 
需要连续打卡100天。
 
这个说难不难,说容易可真不容易。
 
不知道最终全额返的比例是多少?
 
打卡100天全额返这样活动的存在本身就说明最终的比例并不高。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连续100天打卡。
 
为此伙伴们还搞起了打卡群。
 
为了能够在读书的同时顺便薅到达叔的羊毛,我还专门设定了闹钟,提醒自己打卡。
 
结果呢?
 
我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坚持打卡96天后,成功忘掉了。
 


哎,大意失荆州。
 
最初,生怕自己忘掉,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起床打卡。
 
最后没几天的时候,反而大意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根本就没想起有打卡这个事情。
 
估计像我这样,在某天突然间忘掉的一定有很多。
 
 
 
坚持100天打卡尚且如此困难,那坚持每天日更公众号的朋友,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这么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
 
偶尔,总想偷个懒,歇一歇。
 
结果,歇几天之后,惰性就开始冒头了。
 
一件事,最开始起步很难,中间停止后,再开始也难。
 
就像爬山,爬到中途,累了,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出发就很难,不自觉就会萌生退意。
 
这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在驱使着他们在做这个事情。
 
达叔在昨天的文末,说是“欲望”
 


OU神也在很多地方,提过“欲望”这个使人向前的驱动力。
 
有欲望就有动力去做,去追求。
 
如果没有欲望,无欲无求的样子,就是条咸鱼。
 
而单有欲望,却没有行动,那就是在“意淫”。
 
 
 
当然,有欲望只是一部分。
 
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还需要什么呢?
 
那就是反馈。
 
最好是积极的反馈。
 
好的反馈是什么?
 
好的反馈可以增加动力,增强信心。
 
尤其是在行动的初期,如果一定有良性的反馈,那这件事坚持下去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多是负性反馈,自然没有多少继续做的动力。
 
这个时候,我就常常反思,有些人口里的“挫折教育”是不是真的适用,或者说应该在什么阶段适用。
 
想想之前分享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婴儿期要培养信任,多给孩子关怀,避免产生不信任;幼儿前期要发展自主,大胆让孩子自己活动,避免产生羞怯、胆小;幼儿后期要进一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和建议,避免产生怀疑、内疚;学龄期要力促儿童学习成功,培养努力勤奋的品质,避免产生自卑;青年初期要帮助发展自我同一性,树立自信心,防止角色混乱;青年晚期发展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孤独感;成年期或中年期在于努力发展创造性,防止自我专注的停滞产生;老年期在于发展满足感、完善感,避免绝望的产生。

 
好像没有一个阶段适合进行挫折教育。
 
那为什么还有人在提倡进行“挫折教育”。
 
这里的挫折教育是什么?
 
不是否定,不是打压,更不是PUA。
 
挫折教育是要教人面对挫折,而不是给他制造挫折。
 
这里要提醒的是,那些有孩子的家长,看到一些教育理论,一定要有些辩证思维,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有益,也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适合的。
 
 
 
本来是写打卡的,结果写着写着就偏离了中心,结果写到了教育。
 
那就顺着这个挫折教育,多说一点儿。
 
之前很多次提到了当今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愈加严重。
 
这里面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这里有几个方面,可能需要注意。
 
首先,借着挫折教育继续说,那就是否认,避免过度用成人视角去看待孩子的问题。
 
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很容易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看孩子的问题,这其实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畴,没有看到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诉求。
 
举个例子,孩子在学校受到了同学欺负,回家跟父母说,有些父母没有及时给予支持和安慰,而是认为这是孩子间正常的打闹,非常正常,觉得是一件小事,或觉得孩子太懦弱,这反而让孩子有苦难言。
 
这样的做的后果往往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造成二次伤害,这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其次,那就是不要忽视孩子的问题
 
尤其是不要对孩子面临的困境视而不见,或站在成人的视角觉得没什么,不管孩子的能力如何,单方面强调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主动开口向家长求助,那肯定就是遇到了自己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刻,这就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开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面对这些。
 
这反而会让孩子深陷挫折的泥潭无法自拔。
 
最后,就是不要过度保护
 
人们常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
 
这里说的就是,避免过度溺爱。
 
许多小事情、小问题,可以让孩子自己完成,不要家长包办,尤其是祖辈。
 
家长无所不至的爱,会剥夺孩子独立自主发展的空间,容易养成事事依赖家长,做事缺乏主见的性格。
 
 

谁的人生不流离,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灵魂不总是独行,在茫茫人海,总有颗相似的灵魂,不需太多的语言,也许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足矣。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并不孤单。

我是康医生,我在苏州,来自精神心理科,擅长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希望可以帮您解决一些学习、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疑惑。

康医生个人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