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叔前段时间搞过一个读书会,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参与其中。  看过简介的朋友,一定能够发现这个项目有一定的“赌”的成分。 打卡100天全额返这样活动的存在本身就说明最终的比例并不高。为了能够在读书的同时顺便薅到达叔的羊毛,我还专门设定了闹钟,提醒自己打卡。 坚持100天打卡尚且如此困难,那坚持每天日更公众号的朋友,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就像爬山,爬到中途,累了,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出发就很难,不自觉就会萌生退意。 OU神也在很多地方,提过“欲望”这个使人向前的驱动力。尤其是在行动的初期,如果一定有良性的反馈,那这件事坚持下去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多是负性反馈,自然没有多少继续做的动力。这个时候,我就常常反思,有些人口里的“挫折教育”是不是真的适用,或者说应该在什么阶段适用。婴儿期要培养信任,多给孩子关怀,避免产生不信任;幼儿前期要发展自主,大胆让孩子自己活动,避免产生羞怯、胆小;幼儿后期要进一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和建议,避免产生怀疑、内疚;学龄期要力促儿童学习成功,培养努力勤奋的品质,避免产生自卑;青年初期要帮助发展自我同一性,树立自信心,防止角色混乱;青年晚期发展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孤独感;成年期或中年期在于努力发展创造性,防止自我专注的停滞产生;老年期在于发展满足感、完善感,避免绝望的产生。 这里要提醒的是,那些有孩子的家长,看到一些教育理论,一定要有些辩证思维,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有益,也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适合的。本来是写打卡的,结果写着写着就偏离了中心,结果写到了教育。这里面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首先,借着挫折教育继续说,那就是否认,避免过度用成人视角去看待孩子的问题。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很容易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看孩子的问题,这其实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畴,没有看到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诉求。举个例子,孩子在学校受到了同学欺负,回家跟父母说,有些父母没有及时给予支持和安慰,而是认为这是孩子间正常的打闹,非常正常,觉得是一件小事,或觉得孩子太懦弱,这反而让孩子有苦难言。这样的做的后果往往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造成二次伤害,这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尤其是不要对孩子面临的困境视而不见,或站在成人的视角觉得没什么,不管孩子的能力如何,单方面强调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主动开口向家长求助,那肯定就是遇到了自己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刻,这就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开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面对这些。许多小事情、小问题,可以让孩子自己完成,不要家长包办,尤其是祖辈。家长无所不至的爱,会剥夺孩子独立自主发展的空间,容易养成事事依赖家长,做事缺乏主见的性格。谁的人生不流离,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灵魂不总是独行,在茫茫人海,总有颗相似的灵魂,不需太多的语言,也许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足矣。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并不孤单。
我是康医生,我在苏州,来自精神心理科,擅长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希望可以帮您解决一些学习、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