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Y045:为什么说爱的愈深,恨的愈切---谈谈我们内心深处的防御机制。

 老康解忧站 2022-05-20 发布于江苏

大家好,我是康医生。
 
一个有温度的精神心理科医生。
 
最近写了老王三部曲,结果就有人吐槽,说我不务正业,最近一直也没怎么分享点专业性的内容。
 
这个专业性的东西,就因为太专业,从而有些局限。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大家平时在生活中一直在使用,自己却没怎么意识到的---防御反应。
 
防御机制这个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来,又称作为防御反应,它是心理动力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之一。
 
我们说到防御机制或者防御反应,那就是指一种心理的机制,它主要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发,目的在于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
 
这里要跟大家强调的是,防御机制的目的就在于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
 
所以当我们去判断一个人的防御的时候,他这种防御的目的一定是为了避免痛苦和焦虑,因此我们常常通过防御来寻找这个人真正的痛苦和焦虑。
 
防御机制,我们分为成熟的防御机制和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及介于之间的中间防御机制。
 
不成熟防御机制常常是指发育比较早的,在一个认知发育不全、一个心理机制发育不全的情况下,或者不够的情况下,常常用比较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比如包括否认、曲解、投射等等,或者退行。
 
而相对而言,成熟的防御机制一般发育得比较晚,这种防御机制它常常是比较成熟的防御机制,它常运用一些比较合理、能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来抵御痛苦和焦虑,比如说升华、幽默等等。
 
那么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我们称之为中间型防御机制。
 
成熟的防御机制并不等同于正确的防御机制、合理的适应的防御机制。
 
换句话说,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只要运用得当,仍然是具有适应性、能够帮助人适应环境的。
 
我们常常认为防御机制主要是为了避免痛苦和焦虑的,特别是根据环境,我们根据什么情况来选取什么样的防御机制,如果能够灵活运用,适应环境,那就应该是一个比较健康的防御机制。
 

说完了防御机制的分类,我们就可以说说具体的防御机制。
 
第一就是压抑,它的定义是主动地把痛苦的记忆、情感和冲动排斥到意识之外。
 
压抑有几个特点:

第一就是最常用,是我们大部分人用来抵御痛苦和焦虑的防御机制,常常把它压抑进入潜意识,把它排斥在意识之外,来使得我们的内心得到一点平静。

第二,它是自我成熟的标志,换句话说,当一个人个体成熟到一定程度,他才会运用压抑,以及如何运用压抑。

第三个特点,它是在俄狄浦斯期发展迅速,他就可以有很强的自我的功能来运用压抑这种防御机制,在俄狄浦斯期后就进入了一个相对安静的时期,叫潜伏期,这种潜伏期常常是自我功能——压抑所造成的。

第四个特点,那就是在治疗过程中间,只要你去掉了某些压抑的原因,比如他心理的动机弱化了,使得他压抑某种冲动的动机弱化,这时候就会解除压抑,使许多情感、记忆甚至冲动会进入到意识范围,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顿悟、领悟等等。
 
第二个防御机制——否认,定义是把已经发生的痛苦和不快有目的地否认。它不是把已经发生的痛苦和不快有目的地忘却,如果有目的地忘却,那就是压抑,而是对它加以否定,从而来避免痛苦和焦虑。
 
这种否认更多地常见于成熟的成人,可以是否认痛苦的经历,可以是否认冲动。但是比较难被识破的,就是否认自己的自我的某部分,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自我都有我们不能接受的部分、不喜欢的那部分,所以我们常常对他进行否认。
 
我们常常对这些否认的东西还要投射到别人身上,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我们对某些现象特别的深恶痛绝,这常常意味着这是我们的自我部分,我们看见了自己,所以我们对自己不受欢迎的那部分自己特别地否认。
 
第三个防御机制——退行,又称退化,是人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放弃已经习得的成人方式,恢复使用早期不成熟的方式去回避令人烦恼的事实、摆脱痛苦,或者满足欲望,这个叫退行
 
退行的意思就是发育好在先,往后倒退在后。
 
退行常常跟固着有关,当个体发育的过程中间,如果有某个阶段发育不良,固着在那,当退行的时候常常退到那个固着点。

退行常常是由挫折引起,而固着常常是由过度满足引起。

退行还可以发生在正常人身上,叫健康的退行,我们当感到安全、感到信任感到周围的环境比较适应的时候,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比如说我们会使用一个良好的环境,治疗师创造一定的安全的氛围,然后使他能够畅所欲言,退行,某种程度地退行。
  
第四个防御机制——曲解是把客观的事实加以歪曲,以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不仅歪曲事实,而且相信实际上就是这样
 
如果曲解没有后面这一部分,前面他是歪曲事实,后来自己也相信,对自己歪曲的事实就信以为真,谎话说得连自己也相信,这叫曲解;如果是始终自己不信的,那不能叫曲解。
 
我们说有一些人,最初的时候,比如说婴儿,他干了一件坏事,打碎了家里一只碗,然后他就会曲解,认为这不是自己打的,不是自己打的,后来真的相信,所以妈妈一回来的时候,他就对妈妈说,这碗不是我打碎的,所以这叫曲解。

如果其他的别有用心地把一些黑的说成白的,红的说成黑的,这样的话,那就是故意地指鹿为马,这个不能算曲解。
 
第五个防御机制——转移,指把一个人的情感从真实的对象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对象上来。
 
童年期对父亲的愤怒,常常在治疗室里面,他会把治疗师看成是非常严厉的、拘谨的这么一个客体,其实他是把早年对父亲的情感转移到现在对他来说比较安全的对象,因为对治疗师的发火可以发泄掉一部分对父亲的愤怒,而且相对比较安全,所以,这是我们说的转移。
 
第六个防御机制——理想化指个人所爱所崇拜的人和事物,对他进行完美化,而忽视现实的客观。
 
这大部分在潜意识层面操作,所以会把自己心爱的对象想象或者描述成十全十美,而对自己所唾弃的对象描述得一无是处,所以这是一种绝对化,而且是必须在理想化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第七个防御机制——合理化,是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接受的事实,这时他就会自己杜撰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使它听起来比较顺,合理化又称为理智化。
 
当我们的情绪受到强烈的阻抗或者跟我们格格不入的时候,就倾向于用理智来思维,常常能够掩盖不协调的情感,当我们内心有冲突的时候,我们的语言就空泛,就抽象,或者专业化。
  

第八个防御机制——投射,指当自己的想法或冲动不能被容忍时,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有这种想法和冲动,并加以责备和批评
 
我们常常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常常是把认为自己的想法而想象成是别人的,特别是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

比如说我们前面说到的,自我不能接受否认的那部分,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得联合运用投射,而认为是别人的想法,所以当我们考试作弊被抓住以后,我们常常会认为别人都作弊,所以我才作弊,这是一种投射。
  
第九个防御机制——内射,内射是跟投射相反的,是向内的投射,就是把外界的东西认为是自己的,把别人的一些想法认为是自己想的,这叫内射,它的定义是广泛地毫不选择的吸收外界的事物,将它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第十个防御机制——反向作用,又称为反向形成,主要见于神经症,是以夸大一种情绪倾向的方式,来压制与其对立的另一种情绪倾向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恨极了一个人,我们常常用爱来掩盖这种,特别是恨不合时宜,它就会夸大一种情绪倾向,来压制这种恨,那就是表现得特别爱,走得特别近、惟命是从。

所以在生活中间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个阿谀奉承的人,可是当出了问题,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这种反向作用也可以在我们的认同过程中间出现,比如我们都认同我们父母身上的某些特征,可是我们常常以反向来表达。一个特别温顺的父母,可能会有一个表现为攻击性比较强的子女,他常常是一种反向的认同。
  
第十一个防御机制——同一化。同一化又可以称为认同,是指一个人力图把自己变得跟他人相似,甚至以他人自居,这叫认同或者叫同一化
 
这种是我们在性心理发育过程或者是人格发育过程中间,常常使用认同,通过一定的途径,然后来使自己成为谁,或者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个过程叫认同。
 
第十二个防御机制——隔离,是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认识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
 
我们可以在意识层面上知道这个东西被隔离开来,但是不一定能知道隔离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知道了内容而引起认知的失衡以及精神的痛苦。
  
第十三个防御机制——升华,这是比较成熟的防御机制,是儿童期的原始冲突,健康地进化到了成熟的没有冲突的水平。
 
这种成熟的没有冲突的水平,跟周围环境是适应的,社会能够接受的,所以常常就是把原始的冲动升华为能够接受的,跟周围环境没有冲突的水平。
 
比如说把这种世道的不公可以上升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来认识,这样来解决自己的冲突。
 
最后一个防御机制——幽默,它是成熟的防制机制,当人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以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当自己出丑,或者尴尬的时候它常常用于来解嘲,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周边的环境
 

谁的人生不流离,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灵魂不总是独行,在茫茫人海,总有颗相似的灵魂,不需太多的语言,也许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足矣。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并不孤单。

我是康医生,我在苏州,来自精神心理科,擅长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希望可以帮您解决一些学习、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疑惑。

康医生个人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