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后主叔宝公像 南朝派是中华陈氏的主系脉派,南朝派后裔尤以叔明公系(义门陈)、叔宝公系(后主派)、叔达公系三支最为著名显达,这里谨介绍叔宝公系。 陈后主(553-604),即陈叔宝,字元秀,陈宣帝陈顼嫡长子,母为皇后柳敬言。南朝陈第五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陈朝天康元年(566)授宁远将军,迁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569)被立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即皇帝位。589年国祚废。陈叔宝亲政之初还是很敬业的,史书评价其“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奖励垦荒,禁止奢靡,擢用廉吏,关心民瘼,采纳忠言谠论”。他在诏书中说:“朕以寡薄,嗣膺景祚,虽哀疚在躬,情虑愍舛,而宗社任重,黎庶务殷,无由自安拱默,敢忘康济。”若依诏书之言而行,定能做个明君。可是,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兵南下时,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祯明三年(589),隋兵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被俘掳至长安,隋朝仁寿四年(604)在洛阳病死,时年52岁。追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浙江金华、温州、台州、丽水四个地区陈氏大部分是叔宝公后裔。 其实陈叔宝并非隋文帝所说的“全无心肝”,他比谁都清楚,自东晋偏安江东以来,历经数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只有刘裕攻占长安一阵子。依陈国的实力,统一北方根本不可能,前几朝先帝的努力终究败北,只打到江淮地区便无法支撑,财力更是捉襟见肘,朝中可用将士心中清楚,明知打不过人家,不如不打,让江南人过个安定的日子,也是哲学的一种。有一点后主是看准的,就让江南百姓免遭战祸,陈灭,皇族随陈叔宝入长安,隋文帝本与陈家无怨,对陈家几位先帝感觉不算太坏,安抚旧朝也是积德,加之隋军兵不血刃得到南朝,表明陈叔宝的明智,于是对陈家人采用宽容政策。陈叔宝把江山拱手相让,造就了隋文帝这位皇帝“以德服天下”美名。于是陈家族人不仅免难,有的还入了新朝,陈姓族人逃脱了被斩尽杀绝的厄运,陈家根脉再度蓬勃繁衍,枝繁叶茂,陈叔宝如此功德,天下陈氏后人都明白这一点。 叔宝有姐妹五人,宁远公主(宣华夫人),隋文帝嫔妃陈氏,陈灭亡后,被赐予贺若弼为妾。临川长公主,隋文帝弘政夫人,见于《嘉泰吴兴志》,亦不确定与宁远公主是否为同一人;武成公主、乐昌公主,正史无载,见于《本事诗》和《两京新记》,下嫁徐德言,破镜重圆故事的主人翁。 后妃十七人:皇后沈婺华、贵妃张丽华、龚贵嫔、孔贵嫔、孔贵人、张淑媛、薛淑媛、张淑华、徐淑仪、袁昭仪、高昭仪、江修容、何婕妤、王美人、季美人、孙姬。 儿子22人: 后主长子吴兴王陈胤,字承业,太建五年(公元573年2月)出生于东宫。毋孙姬,因产卒,沈皇后衰而收为子抚养之。十年封永康公,父皇即位封为皇太子。胤聪明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博通太义、兼善属文。沈皇后失宠、孔范之徒进谗言,于祯明二年(公元588年)被黜废,被改封吴兴王。加侍中、中卫将军,封地在今浙江北部营溪下游,浜临太湖,邻接江苏。陈亡,入隋卒于长安。其子孙回籍于长兴之皋塘。生三子:僎、峰、弘炎。陈僎后裔陈缜,字邦德,回之四子。在宋中业由馀村迁居归安东林山,在郡城东南五十里。力桑赀产,甲于一邑,娶王氏,生子其,卒葬宅之河北,为长兴东林支派始祖。(吴兴东林陈氏谱按:邦德公始迁归安东林山,是为长兴东林支始祖。民国政要陈果夫、陈立夫是其裔)陈峰后代居浙江长兴皋塘、浙江吴兴、嘉兴、延津、平湖、海盐、乍浦、琏市、海宁、德清、临安、诸暨、义乌、东阳、天台等地。弘炎,胤三子,五铢钱造总监,生子愿,为唐苏州道通判,后裔在浙江台州天台等地繁衍。浙江天台妙山陈氏:宋吏部尚书陈均正子大义(讳亨),南渡时由东阳铁垅迁浙江天台灵溪大岙,后徙县城东门。亨一崇古一赵卿一崇礼(博白六阳始祖),崇礼公生于南宋绍兴戊辰年(1148年), 进士出身,封朝奉郎,出任广东雷州府通判,卒于任上。葬于博白六阳岭,称博白一世朝奉郎公。生七子:五官,封登仕郎,后代迁广东顺德县各地;六官,进士出身,任七垌教谕,后代迁玉林各地;十官,平息海盗立功,授水节郎,后代迁陆川各地;十一官,宋大学士,后代迁广东石城(廉江);十二官,进士出身,授文林郎,后代迁平南、灵山、钦州等地;十三官,进士出身,恩赐迪功郎,后代迁钦州、桂林、柳州等地;十六官,失记。广东南天主陈济棠即崇礼公后裔。天台妙山陈氏分布在妙山村(城关镇),石塘下、塘下丁(唐宋),铺前、玉湖、科山、晚山(丽泽),厚泽(白鹤镇),上白岩(天宫),东坑陈(螺溪),慈圣(石桥),大岭头(紫凝)。目前,全县妙山陈氏共有5万人,占天台陈氏半数以上的人口。 后主第二子南平王陈嶷,字承岳,方正有器局,年数岁,风采举动,有若成人。至德元年立。位扬州刺史。迁都督、郢州刺史。入隋,卒于长安。浙江永康陈氏尚书堂:叔宝生嶷,传四世而至光忠,登唐武德三年(620)进士,任吏部尚书,赠东平侯。迁浙江永康廿一都尚书堂。析居地:后林、石牛、前黄、柏岩、西门育才坊、西门上市、龙山街、柿后、瓦窑塘、梅陇、林坑陈、龙窟、棠溪、古丽下陈、下山段、鸦塘、上宅、中宅、山后胡、象村、木渠、楼下陈、石湖坑、荆山陈、桥头、永康、上汀、后渠、下田、枧头、栋陇、下鲁、榔山殿、街头、上庵、玉堂峰、宅口、石柱下陈、义门、百廿秤、桥下、上马、陈山头、槐花、西田畈、新楼、高楼、椒坑、方村、后岗头、下井头、枫坑、枫坑口、沙畈、上柏石、大门里、王村下园、南园、新屋里、下园、走马楼、鹿坑、方山脚、义乌、前陈、溪心、山后胡、小溪田、石塔下、富阳、福建、金华、山西、寮前、仙居龙珠门、皤滩、磐安根溪、磐安安文、义乌西门、无锡惠山、缙云后塘、仙都宫、坑沿、丽水蒋坑、上虞、浦江浦阳、金华金坞、武义、临安、慈溪、河南、香港、德清、鞍钢、安徽、北京。 后主第三子永嘉王陈彦,字承懿,至德元年立。位都督、江州刺史。入隋,大业中,为襄武令。 后主第四子皇太子陈深,字承源,太建七年生,母张丽华,至德元年封始安王。祯明二年,后主立深为皇太子,祯明三年,隋师渡江,六军败绩,隋将韩擒虎自南掖门入,百僚逃散。年仅十五岁的太子深却临危不惧,闭阁静坐,隋军冲进宫中,陈深命人宣令慰劳隋军,不敢相侵。陈灭,随其他量族成员一道入长安。隋大业二年任枹罕(今甘肃中部)太守。唐武德元年为秘书承。生二子:纶、缄。纶,仕唐考公员外郎,贞观丁未左迁新都县丞,遂定居于县城东门,生子益。后有安徽无为金牌、浮梁盐仓、四川省邻水县新民里柳塘等世系,人丁兴旺。江西浮梁盐仓岭派陈氏的起源是唐天下兵马副元帅陈轶(字彦文),南朝陈后主叔宝九世孙,因从奉节(今四川)出镇,为剿黄巢率兵百万驻守徽饶二州(今安徽黄山和江西景德镇一带),彦文为国捐躯后葬于浮梁县北的三里滩,其子广、度及后裔与部下于是定居浮梁,此后子孙繁衍旺盛分布到各地,其中徽(今安徽黄山)、饶(今江西鄱阳)、池(今安徽贵池)三郡的陈氏大部分都是陈轶的子孙,陈轶传到第6代孙陈京,率后辈子孙迁祁西竹源(今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陈氏在祁门瓜瓞连绵,生齿甚众,发展成为名门巨族。 陈缄,琛次子,进士,唐兖州刺史,生二子安国、安民。《义门陈大成谱》载:安国一信一真一左一高件一敬仲一省华一尧叟、尧佐、尧咨、尧卿、克启。太子深为西川东门派始祖,传至第八代省华公荣归江州义门,入嗣义门二房侍公系。据浙江括苍(丽水)陈氏族谱记载,太子琛有子延,生垚,垚生忠,忠生邕,邕生许国,许国于唐乾符时官拜御史中丞,生二子:伣、祖。陈伣承世禄为兵部尚书,镇守括苍(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丽水东南)隐居睦田。 后主第五子南海王陈虔,字承恪,至德元年立。位南徐州刺史。入隋,大业中为涿令。 后主第六子信义王陈祗,字承敬,至德元年立。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入隋,大业中为通议郎。 后主第七子邵陵王陈兢,字承检,祯明元年立。入隋,大业中为国子监丞。 后主第八子会稽王陈庄,字承肃,容貌蕞陋。性严酷,数岁时,左右有不如意,辄剟刺其面,或加烧爇。性嗜酒,爱博。以母张贵妃宠,后主甚爱之。至德元年立。位扬州刺史。入隋,大业中,为昌隆令。生一子宏。后衍福建霞浦等处世系。陈庄的裔孙陈檄,唐僖宗时官光州固始令,光启元年(885)乙巳,为避秦宗权之乱,随州刺史王绪入闽,居于建安(今建阳),孙陈德诚,南唐保大年间官和州刺史,交泰元年(958)戊午,弃官来横阳(今平阳)隐居南雁荡山。北宋建隆二年(961)辛酉,转迁江南下涝(今浙江苍南县龙港镇下涝村)定居,繁衍成族,分支20多个祠堂后裔3万多人,支系分居陈良、陈家宅、湖前和宜山、钱库、金乡、赤溪、矾山、马站等地,以及平阳、瑞安、乐清等地。 后主第九子东阳王陈恮,字承厚,生孝宣帝大建三年,祯明二年立。入隋,大业中为通议郎。终唐太宗贞观五年。配周氏,生二子:尚志、金。尚志生规、矩。规生希正、希学。希正配李氏,生四子,长子文。陈文,生于玄宗先天元年,仕唐湖广、武昌郡刘家甲巡检,安史之乱时迁汴州仁乡乐土居。配周氏,生二子:仕龙、仕麟。仕龙,生天宝元年,广德元年癸卯解元,甲辰进士,任直隶镇江刺史,享六十七岁。配刘氏,生二子:筼、篪(生唐代宗大历八年,仕唐郴阳令,因家焉)。陈筼,字和平,生大历元年,唐德宗年间中状元,官至国子监,享年七十。配王氏,生一子瑜。瑜生策,策生琮,琮生珖,珖生掳,掳生剽,剽生天祚、天佑(咸平四年迁桂林府)。天祚生瑚、琏(宋翰林学士)。陈瑚,字可珍,号壁峰,生宋真宗天圣二年甲子,由乡贡任徐州刺史,任满隐居山林,以子贵奉议大夫。配氏未详,生六子:颙、预、颉、颖、显、颛。陈颙,瑚公长子,生宋仁宗庆历七年,任福州军政,建炎二年以子贵赠尚书郎。生三子:柬、谏、让。迁居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后裔再迁珠三角,部分后裔迁广东肇庆市怀集县各乡镇,人口数万,为陈氏望族。 陈柬,宋徽宗时为大学士录国子监生,伏阙上书以天为己任,建炎元年留李纲,会抚州布衣欧阳彻上书极袛用事大臣,帝怒斩于市,公从容就死。四明李献赎尸葬之。三年己酉追赠爵并封父,余未详。陈让,徙居福建玉湖里,生子仁。陈仁号银青,宋朝工商尚书,赠太师,封沂国公,生子珪。陈珪,宋赠太师,封蜀国公配李氏,以夫贵赠蜀国夫人生子德载、诜。陈德载生子宗卿,宗卿生子绍钦,ト居广东新会。 陈预,瑚公次子,宋连州军政。陈颉,瑚公三子,生宋仁宗皇佑四年王辰,任南雄太守,以子贵赠尚书。配梁氏,生四子:瓘(字莹中,号了斋,宋谏议大夫,谥忠肃)、过庭(靖康间为中丞,奉命镇燕京遂附籍)、过礼、永道。 陈颖,瑚公四子,生宋仁宗嘉佑元年,以子贵赠尚书。生一子旦。陈旦,号银青,任工部尚书,加光禄大夫,时金寇充斥奔福州,隐于闽县之连城居焉,生一子襄。陈襄,字吉述,号古灵公,宋举进士,仕于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任知县、知州、知制诰,参知政事。为宋良臣。配冯氏,生子敏。陈敏,字伯修,任台州知府,原居侯官县,迁居莆田,生子德绍、德中。陈德绍,谱载生一子俊卿,字应求,宋参知政事,赠太师。后有寿公ト居和平县五寨楼下;仁爵卜居漳涌大坑;文通卜居峻尾。陈德中,生子朝举,讳孔硕,生三子:康道、康适、康运,迁广东深圳宝安。深圳宝安沙井、燕川房朝举后裔奉他为始迁沙井一世祖,而龙岗荷坳房奉康适为一世祖,奉朝举为始祖(清荷坳陈氏《颍川陈氏上淮族谱》)。陈康道,讳导,潜心理学,教育英才。好栽花,以灌园自适,累举孝廉不就,号云林居士。生子二:子安、子廉(远适他乡)。其孙陈荣宗自涌口里迁墩头开基;其曾孙陈友直自涌口里迁往燕川开基;其五代孙陈彦广自燕川迁往东莞海南栅;其七代孙陈华斌自燕川往东莞大凹村开基,陈贵斌往周山开基,陈禄斌迁往福永石桥村开基(民国《燕川陈氏族谱》)。陈康适,讳世昌,号监场,生于南宋绍兴年间(1160年左右),卒于淳熙十二年(1185)。随父辗转落籍于南雄珠玑巷。后又随父自南雄珠玑巷迁东莞归德盐场,曾任盐场官。淳煕初年,康适往惠州府归善县(今惠阳县)任盐场官,至上淮贺村(今龙岗区横岗街道荷坳村一带),爱其风土之美,遂落籍于此,乃上淮贺村开基始祖,生子一:文彬,始建家拓业于上淮之贺村。现后裔数以万计,聚居在横岗荷坳、格坑、沙塘围、麻地头、黄阁坑、白灰围,龙岗蒲芦围、仙人岭、低山、车村、松元角、积谷田,博罗九子塔、紫金下石、东莞茶山竹边围、陇头、岗头等村,不少人移居香港和海外(民国荷坳陈《廿二传佳萃公家谱》)。陈康运,宋孝廉,朝举之三子,涌口陈氏二世祖。聪明勤学,六经四书外,二十ー史靡不穷究。虽举孝廉,隐居不仕,晚年好吟咏。元配钟氏孺人,生子一:子良。其曾孙陈友亮从涌口里ト居沙井,为沙井开基之祖。 陈显,瑚公五子,字德明,号南庄公。宋进士,任户部尚书。宣和四年,因金寇扰攘,迁居保昌(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建炎元年为避兵燹战乱,徙居南海必冲郡云堡扶南芦头村,为该地陈氏始祖。享八十四岁。配贾氏,生一子绍基。绍基,生于宋元佑六年辛未,终于绍兴二十八年,享六十八岁。配罗氏,生四子:贤高迁广东南海陈村,贤赏迁番禺水坑,贤禄迁佛山张槎冈脚.曾孙陈珍(讳珪峰)迁南海西樵大仙冈.后裔贵卿迁顺德沙滘,贤福迁佛山张槎.后裔始莲(讳实)迁莲塘。 (按:仁公,封赠与福建莆田玉湖祖同,但其世系与福建莆田玉湖异。瓘公,又与福建永安贡川之瓘公混为一人。襄公,又与福州古灵先生混,德绍、俊卿为莆田玉湖世系,其世系为福建各处名人大汇总,依南雄谱录。浙江奉化剡源陈氏世系载显公为伯山公之后,此处记载为叔宝公之后,具体何支,有待考证。) 陈金,东阳王陈恮次子,一载金光,生二子,次子贞节,贞节生子惟忠,后传闽县西台祖。浙江省东阳派族谱记载:陈后主叔宝第九子东阳王,生子珠,徙吴县永宁。 陈恮的裔孙陈谋,唐文宗时官礼部尚书,太和六年(832)奉旨赍诏监王审知为闽王,因之随王入闽定居,遂为闽肇基始祖。陈谋次子陈发(名肇七)、三子陈达(名肇八)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避黄巢兵乱,入迁浙江苍南县金乡坊下开基,繁衍成族,支派分居舥艚东浦口、浦头汇、浦南、炎亭崇家岙、乾江湖山头等地。 后主第十子吴郡王陈蕃,字承广。祯明二年封。隋大业中,为任城令。 后主十ー子钱塘王陈恬,字承惔。祯明二年封。入隋,卒于长安。配姜氏,生子猷。陈猷,唐御史大夫,配贺氏,生二子宜政、宜德。陈宜德传九世至景星、庆云、寿山、福海四人,其后裔未详。 后主十二子陈总,后主十三子陈观,后主十四子陈明,后主十五子陈纲,后主十六子陈统,后主十七子陈冲,后主十八子陈洽,后主十九子陈绦,后主二十子陈绰,后主廿一子陈威,后主廿二子陈辩,以上诸子并未及封。 后主女儿:第四女广德公主,母高昭仪,隋炀帝妃。第五女临成公主,母 谢昭仪,秦王杨俊嫔。第六女陈婤,隋炀帝贵人。(《南史.卷六十五》记为“后主第六女婤”) 据《永春州志》、《永春县志》及《永春县陈氏南朝派族志》记载: 福建永春玉峰陈氏、金峰陈氏与硕峰陈氏始祖是南朝陈后主之子易知(敬台)、易任(威应侯)、易简(中丞公)的后裔,于祯明三年(589)迁入永春。陈易知,号镜台,御史中丞,陈朝亡,开皇九年(589)公领兵南下据桃林场(今永春县)而序藩镇。隋仁寿四年奉旨释兵为民,就地定居。南朝派在桃林场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他们从中原和长江流城带来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在永春传播,为永春的生产、文化、社会进步都做出重大的贡献。至宋时期,族群兴旺发达,出现宋时尝一年中冠娶百人, 故有“陈百房”之美誉。易任公的后裔犹存,宋代理学家、名进士陈知柔,字体仁,号休斋居士。先世居晋江,祖从易,在宋真宗、仁宗朝内任谏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是陈氏家族的著名人物。后来知柔公不忘故里,在肥湖(蓬壶)美中陈坂建有“怀古堂”,书院及花园,并在陈岩(仙洞山)建有别墅。他身故后,墓葬美中山尾寨下,于公元一九八二年被永春县人民政府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南宋景炎二年(1277 年),元军人闽,肥湖(今蓬壶)陈氏自以世为宋臣而举族抗元,而后兵败,惨遭灭族之灾,幸存者甚微,有的甚至改姓自保,有的逃匿他乡,此后族群星散于泉南周边各县或龙岩、漳州、漳平、仙游和省外江西、浙江的泰顺、苍南、平阳及海外各地谋生。据统计,南朝派布居永春县18个乡镇,总人口有2万多人。人文概况:敬台公之后裔有进士4人,特奏进士5人,武举人1人。陈易任,御史宋勤封威应候,公之后裔有进士8人,其中榜眼1人。陈易简,御史中丞,公之后裔有进士2人,特奏进士1人。 据重庆长寿区星团嘴陈氏族谱记载:陈朝国祚废,叔宝之子荣龙、荣风幸有母舅程新德于乱军中将荣龙、荣风潜携奔入河南开封府许州百翠楼,教以诗书,迪以仁义,隐避37年至唐高宗即位,新德公以荣龙继承霸先宗祀,荣凤祧为己嗣,旋复姓陈。叔宝第三十一世陈卿,字开先,洪武壬子科举人,任知县。娶郭氏。公于明初由江西吉安府龙泉县入川,在乐文祖选定之乐温县龙市里白石乡曹家落业,今为重庆市长寿区兴隆新滩星团嘴,生三子:觉胜、仕胜、法胜。觉胜字则天,居涪陵鸭子坝。仕胜字顺天,明洪武丁卯科亚元,任山东泰安府知州,居长寿星团嘴。配曹氏生一子以先。法胜字应元,拔元三等,任江西南安府教授,住桂水邑(垫江县)硕台乡临江村陈家大湾,明永乐九年迁回湖北麻城孝感原籍。妻何氏,生三子:润地、溢地、淮地,繁衍后裔,人丁兴旺。 福建福鼎清同治六年重修《陈氏西派族谱》载:叔宝子衡达,字仲远,隋炀帝名为秘书郎不受,遂徙豫州许县都延乡末要里七井村。配孙氏,生一子桓。桓字义卿,颍川通判,配彦氏,生一子网中。网中字彦深,公秉性慷慨,好学不倦,有宦业,配柳氏,生一子元敬。元敬,字子恭,以明经擢文林郎,配梅氏,生一子子昂。陈子昴,字伯玉,初举进士,武后奇其才,擢麟台正言,累迁右卫参军,史称海内之儒宗也。配叶氏,传衍后裔。(注:有谱载陈子昂为南朝派休先公后裔。) (陈氏文史研究员 陈汀州 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