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教冲泡的。 只见视频里的小姐姐熟练地端起盖碗,行云流水地出汤,迅速完成了茶叶冲泡。 可以看出,她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专业度。 先告诉对方自己很专业,讲出来的东西才具有信服力。 紧接着,她例举出了几个注意事项,一脸亲切地告诉大家如何正确使用盖碗,才能不溅到茶桌上或者洒出来。 然而,打开评论区一看,视频内容似乎并没有戳中各位茶友的心。 反倒是惹来了一片抱怨。 大家纷纷表示,盖碗泡茶最大的缺点在于烫手。 不仅碗烫,盖子也烫,出汤时盖子翘起来的缝隙处飘出来的热气,更是会烫到手心。 至于容易洒出来的情况,用茶巾及时擦干净就好了,并不是什么大事。 的确,即使是泡茶多年的老茶客,也偶尔会被盖碗烫到手。 俗话说,没有翻过车都不敢自称老司机。 在泡茶的道路上摸爬滚打,难免会遇见各种“翻车现场”。 不过,发现问题时不必害怕,最重要的是找到应对的方法。 而有些情况,甚至能挽回一泡好茶。 《2》 某天下午,有位关系很好的姐姐来聊天。 她说自己最近按照我们文章和视频里的步骤,在学习用盖碗泡白茶。 一个多月下来,效果不错,已经能达到不烫手的境界了。 并且还自我调侃说,“就没见过几个手比我小,或者力气比我小的人,连我练一练都能不被烫了,相信任何人稍微注意都能够得心应手。” 是的,人人都有机会用盖碗。 泡茶是一件简单的事,删繁就简便好。 它不是表演,不需要普通茶客变着花样去冲泡,力求展现姿态的曼妙。 若注重表演,就无法泡出它的原汁原味,它的最好状态。 简单来说,泡茶不过是把茶叶投入盖碗里,沸水注入,合上盖子出汤,即可。 而这一切的开始,是选择一只称手的盖碗。 首先,盖碗的碗壁不能太厚。 有些茶友的想法是,越厚的碗壁越能隔热,用来泡茶就不会烫手了。 其实不然。 盖碗又不是橡胶皮,再厚的碗壁,注入沸水后该多烫还是多烫,对防烫没有任何帮助。 反倒是太笨重的盖碗,容易在出汤时拿不稳,最后重心偏移滑动造成烫伤。 相比之下,壁薄的盖碗,散热速度更快,且自身重量较轻,更适合初学者。 其次,盖碗的碗沿不能太窄。 一个好用不烫手的盖碗,碗沿必然是略宽的,而非上下一般宽(大家可以自行带入吃饭时用的饭碗)。 宽沿的设计,能有效减少烫手和摔碗的风险。 宽阔的碗沿,能够让热量尽量散发出去,不似碗身那般滚烫。 并且在出汤时,还能起到桥梁般的作用,让茶汤顺着碗沿瀑布状流出去。 只要将手指轻轻搭在碗沿上,就能顺利提起盖碗,完成出汤。 最后,盖碗的容量无需太大,适中即可。 那些150毫升甚至200毫升的盖碗,通常自身重量较重,碗口较大,注满水后更是很沉重。 如果是一个手腕力量小,或者手指短的茶友,使用起来就有些困难了。 或许拇指与食指已经全部张开,尽力张开,还是无法够到盖碗的边缘。 如此一来,又热又烫的盖碗,便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出汤不是,不出汤也不是,白白错过了倒出茶汤的最佳时机。 想要选到一个合适的盖碗,真的不难。 只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知道什么样的用起来最顺手,最符合自己手指的尺寸,便可以了。 尤其是天天喝茶的朋友,熟能生巧。 即便刚开始有困难,但用得多了,里面的门道也就都清楚了。 未来,就算是遇到了一个不怎么顺手的盖碗,也能立马提起来出汤。 《3》 盖碗烫手,器型不对是其中一个原因。 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在冲泡时操作不当,没有掌握方式方法。 比如,没有掌握正确的握盖碗手势。 当一位初学者刚刚尝试用盖碗泡茶,往往会很疑惑,不知道手该往哪放。 找不准位置,甚至直接去触碰碗壁。 结果可想而知,酿成了烫成红酥手的悲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三指握碗法”是最适合新人,也是最实用的手势。 大拇指和中指,握住盖碗上下两边的碗沿,食指则搭在盖钮上。 三个指头与盖碗接触的点连成一条线,那么,盖碗的重心就在这条线上,不容易“翻车”。 端起盖碗时,靠拇指和中指发力,而食指向下轻压盖钮,起固定作用,避免滑落。 这样既能控制重心,又能保持水流稳定,也就不容易被烫伤了。 又比如,倾倒茶汤时,手掌紧贴在盖碗后方。 据许多茶友反映,其实盖碗泡茶时,被茶水烫着的概率,小于被水蒸气烫伤。 也就是倾倒茶汤的时候,盖子会翘起来,水蒸气便不受控制地从盖碗后方的缝隙里飘出来。 彼时,如果恰好是手掌心紧贴着盖碗边缘,就一定会被水蒸气烫到,感受到那炙热的温度。 依稀记得初中物理老师说过,被100度的水蒸气烫到,会比100度的水更疼。 水蒸气接触到皮肤后,会液化放热,释放的能量更多,烫伤的程度也就越严重。 所以,让手掌心和盖碗后方的缝隙保持适当距离,同样能避免烫手。 再比如,盖碗的开口太小,导致茶汤从边缘溢出。 记得几年前,刚学泡茶那会儿,经常遇到不同的棘手情况。 有一次,由于泡了一款全是芽头的茶叶,担心盖碗开口太大,便有意识地调整小了。 却又因为开口太小,茶汤无法像原来那样,呈瀑布状流出来。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汤水从靠近中指的那一侧倾泻而出,烫伤了我的指尖。 那一刻,虽然很想把盖碗丢下,但还是强忍着疼痛,完成了出汤。 事后,看着泛红且刺痛的指尖,心中不断反思。 下一次,一定要看准些,不能把开口控制得那么小,茶叶虽然没掉出来,可是出汤慢了,自己的手也被烫伤了。 《4》 文章里,只是列举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泡茶误区。 可即便如此,也像是我们茶圈里的小小缩影了。 大家被烫的原因,虽说五花八门,可万变不离其宗。 要么,是器型的原因,不顺手;要么,是手法没掌握好,失去了控制。 如今,有很多茶友会打趣说,烫着烫着,也就习惯了。 而到底是自己的皮肤变厚了,更耐高温了,还是手法已经熟练了? 其实自己更倾向于后面的原因。 或许每个爱茶之人,都曾有一段被盖碗折磨的时期。 不过,那又如何呢? 如果烫一两次手,换来的是永久熟练用盖碗,能把好茶泡得完美。 那么,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