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成为咨询师,或许是想要充当母亲的角色

 平淡水的平凡 2022-05-20 发布于辽宁

图片

UM心理咨询能力训练中心 精神分析初级训练营

付丽娟 初级训练营主教老师
 
* 精神分析初级训练营持续开班中,本期内容来自初级学习营第12期


《精神分析初级学习营》,以曾奇峰老师的65集精神分析初级视频为理论基础,用线上直播的形式讲解精神分析的重要理论、案例,以及对咨询工作的基础理解。

课程从这一期开始升级改版,由原先的六位主讲老师,浓缩升级为曾奇峰、付丽娟两位主教老师。

除了理论知识,付丽娟老师的线上直播课会详细阐述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工作到底是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对精神分析感兴趣、想要成为咨询师。

本次内容,来自付丽娟老师主讲的《成为咨询师的动力学分析》,这是关于个人的潜在议题,无论你是精神分析爱好者还是想要从业成为咨询师,都与这个议题息息相关。


图片
什么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工作?

取向,指的是背靠的理论框架。精神分析取向,还有一个名字叫心理动力学取向,背靠的理论框架就是精神分析。我们把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咨询工作也叫临床工作。

精神分析取向的临床工作,核心是在做两件事:

1、对人的潜意识工作
2、对移情工作

这也是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工作的两个标志物。

弗洛伊德研究歇斯底里症时发现,来访者一些早年痛苦经历被自己遗忘了,在谈话治疗的过程中才逐渐浮现出来。这些痛苦的部分被压抑到了潜意识,当它们被不断表达出来后,弗洛伊德发现来访者的症状减轻了。

潜意识的概念并非是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但却是他率先使用在治疗里,对来访者的潜意识工作,是弗洛伊德提出的。

移情是由弗洛伊德发现的。他的著名来访者安娜欧,在治疗过程中起身拥抱他表达爱意,而弗洛伊德认为安娜欧会对自己产生爱意,是因为早年跟养育者的重要情感体验被转移到了当前的治疗中。

在临床工作中,咨询师要去觉察来访者的潜意识,同时要觉察自己的反应和感受,通过观察自己的反移情来理解来访者。

从这两点核心来看,精神分析取向的临床工作,咨询师在工作时比起使用“脑袋”,更需要的是开启一种心智功能。

克莱因学派的分析师认为,这是两个无意识心智之间的对话。这个观点精辟的描述了什么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工作。咨询师在工作中帮助来访者,依靠的并不是自己的头脑,并非充当智囊或指导师的作用,依靠的是无意识的交流。

无意识的交流,听起来似乎很抽象,付丽娟老师用母婴关系来举例。

婴儿在不会说话的时候,作为母亲是无法用语言跟婴儿交流的。很多时候婴儿能做的就是哭、发出声音,这些声音里可能藏着各种各样的需要:饿了、排泄了、难受了、热了冷了等等,母亲要如何去理解婴儿的需要?

这时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原型就出现了:不会说话的婴儿和需要照顾婴儿的母亲,他们之间的交流无法使用语言,依靠的是底层的情感连接,是一种同频,而这种同频正是来自于无意识

还原到咨询工作的场景中,咨询师需要去倾听来访者语言背后的无意识内容,也就是潜意识。

在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工作里,通常会认为来访者的讲述没有“废话”,没有哪个信息是不重要的,可以说每一句话都在流露着来访者的潜意识。而咨询师能否进入潜意识层面的交流,是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的。

例如,有些来访者来到咨询室,希望获得答案和办法。而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并不会直接给建议给指导,甚至很多时候回应也很少,这个看起来很为难的场景里,咨询师需要做的是去看来访者对答案的渴望之下,有着怎样的潜意识需要。

或许要答案要办法,是在表达渴望得到支持,希望能遇到一个可以支持自己的人,来帮助自己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听到这个潜意识的需要,咨询师也就能明白,或许来访者正处于面临困境、手足无措的焦虑里。


图片
咨询师的心智功能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里,常常会谈到一个人的早年经历,临床工作中早年经历也是重要素材。

例如那位要答案的来访者,理解到他当前面对困境的焦虑后,对他去做分析,往往会发现早年经验对当下的影响。

在最初的母婴关系里,当母亲和婴儿在情感上是同频的,母亲能够从婴儿的声音、举动中分辨出婴儿的需要,知道婴儿什么样的哭是饿了,什么样的哭是冷了,这会让婴儿获得被理解的体验。

而不同频的母婴关系里,母亲会用自己的认知来判断和推测,认为婴儿冷了,或者饿了,带来的就是“我不能被理解”的经验。

婴儿成年后,依然会带着早期体验到的被理解或不被理解的部分。也就是即使是成年人,依然会带着婴儿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在比昂的理论中,咨询师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阿尔法功能。比昂把来访者内在无法消化、无法自己处理和承受的部分称作贝塔元素。

而阿尔法功能则是,当来访者把自己无法处理的焦虑、恐惧、愤怒等贝塔元素投射给咨询师后,咨询师能够接住它们,并使用自己的阿尔法功能把这些贝塔元素转化成可以被耐受、可以被理解的东西返还给来访者。

如果说那位要答案的来访者渴望的是一个能支持自己的人,那么他渴望的正是咨询师能够接收自己的贝塔元素,转化后返还给自己,而来访者也就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对自己的理解。

也是比昂的一句话:精神分析治疗,就是把来访者再一次介绍给他自己认识


图片
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师的核心能力

在《精神分析长程咨询实务系统课》里,曾奇峰老师有一讲介绍了精神分析师的核心能力,一共总结了27点。而对于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要求可以不用那么高,付丽娟老师总结了7个能力,能符合这7点已经是非常好了。

1、觉察潜意识的能力
2、忍受不确定和模糊不清的能力
3、共情及反思的能力
4、对别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状态敏感的能力
5、能够去识别移情和反移情的能力
6、对强烈情绪的耐受力
7、忍受焦虑的能力

关于这七个能力的具体解释,邀请大家到课程中听付丽娟老师讲解。这些能力,有一部分跟我们的人格水平有关,关乎于当年作为小婴儿时经历了什么,可以说这个部分是注定了的。

获得这些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个人体验这里的个人体验是说我们自己作为来访者,去寻找咨询师帮助自己修复、发展。

与其他流派不同,1920年是弗洛伊德就提出咨询师都需要接受咨询来修通自己的情结,这样可以尽量避免自己的个人议题卷入,影响和来访者的咨询工作。

在后来,有人提出咨询师自己接受咨询的目的,并不是要把自己变成机械的大脑,纯粹依靠理智的程序来做出诠释,而是要让自己能够承载、承受自己的感觉,不像来访者那样释放它们。


图片
什么样的人会选择精神分析

选择精神分析,或者对精神分析感兴趣来学习,这些都是你的潜意识做出的选择,并且,对精神分析感兴趣一定是对潜意识感兴趣,也是对探索自己感兴趣,且是深度感兴趣。

这是很好的动机。

嘴巴天生有寻找乳头的倾向,在心理上等同的是一个心智状态会寻找另一个心智状态。选择去做,或者想要去做一名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潜意识就是在寻找另外的心智状态。

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功能上其实类似一个母亲,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段近似养育的关系。对来访来说,就是要通过治疗去内摄一个好的母亲。

所以,几乎所有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选择这个职业都有一个潜意识的愿望,就是想要去充当一个母亲的角色。

这也凸显出个人体验的重要性,要想充当一个母亲的角色,需要自己作为来访者在咨询关系里内摄一个好的咨询师客体进来,这个过程就是在修复自己内在受损的母亲形象。

同时,找到一个好的老师,跟随学习,也是内摄好客体的过程。

有研究表示,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在生活中常常是照顾者,是一个习惯于去照顾他人的人。这个照顾者的角色,类似是替代性的父母。原本应该是父母照顾孩子,但是可能变成了孩子去照顾父母更多一些,所以孩子很早就站在了父母的角色上,成为一个照顾者。

为什么这样的人往往会选择成为咨询师呢?

咨询师其实就是一个照顾他人的角色,这与内在照顾者的动力非常匹配,但我们也需要对自身照顾者的部分保持觉察,需要意识到自己这一点。

因为这个“照顾者”的部分,其实也是我们需要去修通的个人议题。因为照顾者应对的是内在非常缺乏照顾的孩子,内在的那个孩子过早的站在了父母的位置上,失去了孩子的位置,无法像一个正常的孩子那样被充分照顾。

我们认同了这个照顾者的角色,通过扮演照顾者,扮演一个有力量能照顾他人的角色,来防御内在那个脆弱无助的、等待被照顾的小孩。

除此之外,咨询师的个人议题还与身份认同、全能感和理想化的自我有关。咨询师是一个助人的角色,会带给人力量感,这个部分是需要警惕的,需要小心这种力量感在多大程度上是我们全能的需求,是我们需要感受到特权、感受到自己能够拯救他人。

对全能感的强烈需要,以及带着道德优越感的话,一定会限制我们真正的助人的能力。而全能的部分,是非常婴儿化的部分,这也是需要我们去修通的个人议题。

一个半小时的直播课,付丽娟老师带来了超过3万字的内容,文章仅提取了部分精彩内容。曾奇峰及付丽娟老师一共有9节直播课,共计6周的教学陪伴,欢迎大家进入课程体验和吸收完整的精彩内容。

文字整理 | 李雅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