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语的译音,原意是指各种质地的卷 轴画,它色泽亮丽,流光溢彩,具有鲜明的藏族艺术特色,是西藏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卡艺术历史悠久,据西藏传说,早在佛教传入西藏的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就已出现。现存最早的唐卡是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的画作,但15世纪前的存世品数量很少,存世数量最多的是17、18世纪的作品。 西藏地域辽阔,各地的艺术风格差异很大,不同教派、不同师承,使唐卡的风格异彩纷呈。唐卡的发展与中原内陆以及周边地区的中亚、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的佛教艺术有密切联系,尤以中原汉地绘画的影响最为深远。15世纪前后,是西藏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创作了大量的雕塑、绘画佳作,并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众多成就卓著的绘画大师代表着各自的艺术流派,如勉拉顿珠创立的勉日画派,钦则创立的钦日画派,南喀扎西创立的噶玛噶智画派等。这些流派共同特点是深受汉地绘画的影响,汉藏艺术交融是15世纪以降西藏绘画艺术的主流风格。(这些艺术流派一直绵延不绝,推动西藏绘画艺术的发展,进入18世纪,西藏绘画艺术再次出现繁荣期。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上千幅唐卡,全部是清代皇家的藏品,汇聚了18世纪西藏与内陆画师创作的一批珍贵作品。这批唐卡艺术精华,集中代表了西藏唐卡艺术在内陆传播发展的面貌。 院藏唐卡的来源与特点 故宫博物院皮藏的唐卡,一是贡品,即历辈达赖、班禅为首的西藏、甘肃、青海、蒙古等地宗教领袖,以及章嘉、阿旺班珠尔、阿嘉等驻京的胡土克图、王公大臣进献给皇帝的礼品,多数出自西藏画师之手,清宫称为“番画”、“藏画”。二是清宫廷绘制的,即由皇宫内中正殿念经处画佛喇嘛、宫廷画师绘制,以及北京民间工匠的作品,清宫称为“京画”,缂丝刺绣的唐卡则出自江南苏州工匠的巧手。《宫中杂件》记载:“乾隆十三年四月,桃州禅定寺重藩觉国师阳卓阳罗卜藏进藏画挂像佛三轴一堂,乾隆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此一堂雨花阁供。”“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和亲王进京画无量寿佛九轴一堂。”京画与番画,在艺术形式上并无明显的区别。 院藏唐卡按其质地,主要分绘画唐卡与织绣唐卡两大类: 1. 绘画唐卡,是唐卡的主体,它以棉布丝绸作底布,上施白粉底,然后在粉底上起稿敷彩描金画成。多采用矿物质颜料,色彩明丽,经久不褪色。画成后用绸缎镶边装裱,安装天杆地轴,与国画的竖轴形式近似,可见唐卡艺术形式与国画有紧密的渊源关系。清代宫廷唐卡装裱,皇家气派鲜明,采用各种名贵的锦缎,按宫廷的固定形式装裱,轴头用银镶宝石、象牙、紫檀等材质,制作考究。西藏进贡的唐卡也大多由宫廷重新装裱,豪华精美。 2. 织绣唐卡,采用中国传统的刺绣、缂丝、织锦工艺制成图画,是唐卡中的贵重作品。织绣类唐卡中,还有用各色的绸缎按画稿剪贴,用针线连缀牢固,局部刺绣而成作品,称为“堆绣、堆绫”唐卡。 宫廷里根据唐卡的使用方式分为画像与挂像两类,画像平时不挂,收供在佛堂的箱柜中,挂像长期挂在佛堂壁上。挂像唐卡多按墙壁尺寸定制,只缝锦缎窄边,不留天地,不装画轴,画幅覆盖整个壁面,近似于壁画,如宝相楼、梵华楼唐卡,可称为“壁画唐卡”。《养心殿造办处活计清档》(简称《活计档》)中记载有:“太监胡世杰交五辈达赖喇嘛挂像一轴,画像达赖喇嘛一轴。”“太监胡世杰交黄素片金边,红黄片金牙子画像释迦佛一轴,罗汉四轴,随紫檀木描金轴头,传旨照大边添黄素片金包首,佛日楼外景照吉云楼收供佛像一样写四样字白绫签,得时归入吉云楼佛像箱内。” 故宫唐卡大部分是收藏在箱柜中的画像,所以至今大多品相完好,色泽如新。佛堂供案前有两个箱子,是专供存放唐卡的。而长期挂在佛堂中的唐卡,即挂像至今仍保持着原初的状态对了解清代宫廷藏传佛堂内佛像的组合配置,是重要的实物资料。 ![]() 诸佛菩萨像(18世纪) ![]() 金刚持(17世纪) ![]() 达赖喇嘛源流(18世纪) ![]() 达赖喇嘛源流-六世仓央嘉措 ![]() 班禅喇嘛源流(18世纪) ![]() 乾隆皇帝佛装像(18世纪) ![]() 时轮金刚(18世纪) ![]() 大威德金刚(18世纪) ![]() 胜乐金刚(18世纪) ![]() 密集金刚(18世纪) ![]() 喜金刚(18世纪) ![]() 释迦牟尼佛源流(18世纪) ![]() 释迦牟尼佛(18世纪) ![]() 弥勒圣界(18世纪) ![]() 白度母(19世纪) ![]() 21度母(18世纪) ![]() 狮面空行母(18世纪) ![]() 威胜天王(18世纪) ![]() 金象仔尊者 ![]() 无量寿佛坛城 ![]() 织绣唐卡弥勒圣界局部 ![]() 织绣唐卡-千手观音 ![]() 缂丝三世佛(18世纪) ![]() 缂丝四臂观音(18世纪) ![]() 壁画-天王护法 ![]() 壁画-天王护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