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他的天才体现在两方面,没有留学经历,但却对国际的形式把握极其准确;没有上过专业的军事学校,却有极其高超且实用的军事理论。 毛主席一个之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连枪都没有摸过的读书人,他对军事的理解是从哪里来的呢? 早年,我党内部也对毛主席的军事能力提出过质疑。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凯丰就当面对毛主席说:“你的兵法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靠《三国演义》、《孙子兵法》这两本书。” 面对质疑,毛主席不慌不忙地说:“你说说《孙子兵法》一共有多少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请你讲一讲。” 凯丰没想到毛主席会如此反问自己,一时语塞,答不上来。 毛主席乘机批驳:'你怎么晓得我就熟悉《孙子兵法》呢?' ![]() 凯丰试图以毛主席就读过《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来质疑他,显然是打错了算盘,但有一点他说对了,毛主席确实很早就读过《孙子兵法》而且也在实战中有不少的运用。 毛主席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学习过《孙子兵法》,在他的课堂笔记里就记录了这样一句话:
毛主席在上面注明,来自于《孙子兵法-谋攻篇》。 参加革命后,毛主席也在多篇军事文章中引用了《孙子兵法》中,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示形'等等的内容来指导作战。 毛主席提出的'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农村包围城市'等思想,很可能就是受到了《孙子兵法》'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的思想影响。 毛主席到了晚年回顾自己曾经的经历时也说:'我确实读了许多关于中国古代打仗的书,研究过《孙子兵法》之类的著作'。 ![]() 这些还都只是理论,那毛主席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实战中运用孙子兵法的呢?大柏地之战。 据党史专家介绍,毛主席第一次使用孙子兵法,是在大柏地之战。 1929年1月,蒋介石命令何键带领湖南江西两个省的国民党军队3万多人,分为五路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围剿,在这个生死存亡关头,毛主席说,'我们既要保住红军,又要保住根据地,那只能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它是击破敌人'会剿'唯一切实可行的策略,也是确保井冈山红旗始终不倒的最积极的方针。' 这个办法确实是在当时我军兵力、机动能力有限的情况的最优解,所以其他人也是都纷纷表示同意实施这个计划。 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会同井冈山地方武装坚守井冈山。毛主席和朱德陈毅带领红四军主力迂回敌后,向赣南闽西地区进军。 毛主席朱德负责的是“围魏”的部分,要分散国民党军对井冈山围剿的兵力。但难的不是作战而是行军,当时的红四军缺少物资又不熟悉地形还遇上了极端恶劣的大雪天气,光是行军就已经十分的艰难。 途中还先后遭遇了五次伏击,五战五败,士兵们各个垂头丧气,士气十分的低落。 ![]() 毛主席明白,以部队现在的状态即便到达了目的性也起不到作用,现在战士们最需要的是一场胜利来重振士气。 毛主席决定,一定要打一场伏击战,通过杀伤敌人缴获军资,加强红军力量。正好此时,国民党刘士毅带着15旅两个团一直后面穷追不舍,毛主席朱德就商议在大柏地这个四面环山的地方,打一场伏击战。最终,红军打败了敌人,俘虏了800多人,缴获枪支800多支。 也是在这一次的战斗中,是毛主席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拿起了枪上了战场。大柏地的胜利也是红四军开辟赣南根据地打出了第一仗。后来陈毅说,“这是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战斗。' 有熟悉《孙子兵法》的读者也质疑了,“围魏救赵”也不是孙子兵法里的呀,这是孙膑的典故,要比孙子晚得多。 确实是如此,但《孙子兵法》中只是没有“围魏救赵”这个典故,不代表没有这样的战术思想。 ![]() 《孙子兵法》中,这样讲述'围魏救赵'思想的:
大柏地是党史中有记录的毛主席对孙子兵法的第一次应用,但不是毛主席人生中第一次对孙子兵法的应用。 早在学生时代,毛主席就已经在活用孙子兵法了,并且他也正是靠着自己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保卫了自己的母校湖南一师。 ![]() 湖南一师是一个特殊的学校,特殊就特殊在他是一个战略要地,因为湘江和粤汉两条铁路在湖南一师的附近交汇,所以经常被会充作军营使用,教学工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毛主席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一师就读期间,这里就遭遇了三次军阀蹂躏,师生们苦不堪言,深受其害。 为了对抗军阀,也为了能够保护学生和学校,师生们还组织了学生志愿军,毛主席是最早报名的学生之一,他当时在学校里担任“学友会”总务,加入志愿军后担任连长职务。 毛主席虽然没有上过黄埔军校这样的专业军事学校,但他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有了“实战经验”。 但这支“志愿军”都是由学生组成的,也没有配备武器,战斗力很有限,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保安”。所以在遇到军阀时,只能躲避。 1917年11月,湖南督军傅良佐被桂系军阀谭浩明打败,溃兵仓皇出逃必然途径湖南一师。为了保护学生,校长决定让全体师生到城东山上暂避几日。这当然是最稳妥的做法,但毛主席当时就判断可以打。 为什么当时还只是一个学生的毛主席敢做这样的判断呢?他不怕如果决策失误会导致师生的伤亡么? 因为毛主席通过观察已经了解到了这支部队的情况。毛主席观察到,这不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而是打了败战已经溃退的士兵,一开始只有几个零星的士兵逃进了城,看到了湖南一师有学生兵在巡逻放哨所以没有接近。 在这之后还会有大约4000人的溃兵来到湖南,如果等这些溃兵全都到了湖南凝聚成了一股力量,奸淫掳掠不说,到时也没办法再与他们抗衡,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在主动出击,瓦解了这支部队。否则不只是湖南一师,整个城都会生灵涂炭的。 ![]() 毛主席知道,如果光是学生很难震慑住士兵,于是他又向警察局说明了情况借来了20名警察。之后许多农民、工人也都加入到了这支队伍里,一起来保护自己的家乡。 在这个时期,毛主席已经表现出了极强的动员能力。 毛主席带领着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命令潜伏在山头占据制高点的警察鸣枪三声,然后让懂得广西话的同学对着敌人大喊:'傅良佐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城了!……你们被包围了,赶快投降吧!……只要你们放下武器,就放你们回家!……' 这原本就是一群溃兵,时时感觉周围都是敌人,自己有生命危险,所以听到这突然的枪声和喊话就真的被吓住了。 毛主席知道这还不足以真正让溃兵信服,又让同学们在油桶里燃放鞭炮,听起来真的跟机关枪扫射一样。而他又命人在山下挂满了写着'桂'字、'湘'字和'粤'字的灯笼。这下溃兵们是彻底信了。 毛主席趁机上前与溃兵谈判,要求他们放下武器缴械投降,早已是惊弓之鸟的士兵们现在听到只要放下武器就能活命,自然是纷纷照做。毛主席怕这些人中有人反应过来这是其中有诈,让同学们赶快出动收拾一地的枪支。没有了枪支以后,这支部队也就不足为惧了。 毛主席知道这些溃兵也是可怜人,很多人并不想打仗。于是他找到长沙商会,请求他们给士兵们每人发放五到七元的大洋,还亲自将他们送上开往武汉的火车,就这样'兵不血刃'地遣散了这支队伍。 ![]() 毛主席晚年会见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时曾说:'你没有看过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孙子兵法》吧?里面很有些好东西。' 如果是别人说这句话,并没有什么,但是从用兵如神的毛主席口中说出来,分量可就不一样了。这之后很多的外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还引发了一股热潮,很多军事院校还开设了孙子兵法的课程。 《孙子兵法》伟大但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在中国随便一个书店花几元钱就能买到一本,谁都可以看,谁都可以读。 但毛主席却只有一个,因为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活学活用,灵活掌握才能所向披靡。所以孙子才会说“兵者,诡道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