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直称自己是一个文人,他在1955年授衔时,曾经坚持推掉了授予自己的“大元帅衔”,他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毛泽东或许是因为自己不在军队工作,要做出地方工作者不评衔的表率。后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不继续在军队工作的各级将领,也都表态不评衔了。 不过,毛泽东一生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他对军事和当将军,兴趣并不是很大,这或许就是他总是自诩自己是文人的原因。 毛泽东晚年,曾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自己年轻时的志向。1960年6月21日,在接待日本文学代表团的时候,他兴致勃勃地谈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志愿。 他说:我读的是师范学校,是准备当教员的,那时一心想当个教员,没有想到后来会去打仗。 1964年1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老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他说:我年轻时根本不懂马克思主义,也从未听说过共产党,更没有想到我会成为一个战士,并组织一支部队去打仗,我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反动派杀人太多。 从这些真实记录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本性上是不喜欢打仗的,他更喜欢做教育和研究工作。晚年,他也曾经感慨假如有一定的时间,他希望专心做一些领域的研究工作。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喜欢打仗的人,却有着超出全世界很多军事将领的打仗天赋。中共军队打仗之所以能够胜多败少,都是因为同样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共产党将领跟随的是毛泽东这样一位智慧的课外辅导员。 中共各级将领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将打仗的精髓运用到了艺术的高度,毛泽东,在其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主导作用。 罗瑞卿的儿子在文革时期,曾经问过他父亲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这些将领,都对毛主席那么崇敬。 罗瑞卿回答:在战争时期,我们的环境非常险恶,但是唯有跟着他,我们就能活下去。不光是我,我们所有的将领,都对他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可见,毛泽东的军事能力,是经历了残酷的真实考验的。不过,毛泽东的军事能力并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 1935年1月,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增补毛泽东进入新的三人领导小组,会议否定了之前博古和李德的错误路线。 但是会上,作为红九军团代表的凯丰却跳出来明确拥护博古的错误路线,并且当面挖苦毛泽东说:你最多是看了《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你懂什么马列主义。 他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当时为什么第四次反围剿之后毛泽东会被打压撤职,李德这样的外国人会被推上最高决策层的原因。 在中共高层的某些人的认知里,国外的人有理论更正规,而毛泽东这样的人,属于“乡巴佬”和“山沟里的马列主义”,总之,不正规。 毛泽东事后曾说:其实我当时根本没看过《孙子兵法》,就连《三国演义》看得也不多。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点名让人帮他从西安购买《孙子兵法》,并在随后1936年12月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首次引用了《孙子兵法》的内容。 可见,毛泽东是先实践,后看的书。那么,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是从哪里学的呢?最早又体现在哪呢? 毛泽东早年兴趣广泛,这是智者的特征之一,但是,唯独对于军事领域,接触最少,他最早接触军事,是18岁时,抱着“当兵是干革命最好的方法”的思想,到湖南的新军中接受了半年的军事操练。 不过,毛泽东在军事方面,有着最主要的两个天资——勇敢和机智。 体现在哪呢?早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他就带头组织过一次针对北洋军溃兵的护校斗争,在那一次表现出超人的军事才能。 1917年11月下旬,一天午饭后,北洋军阀第8师王汝贤的部队从株洲、湘潭一带溃退到长沙附近,已经到了离湖南一师仅有两里地的猴子石附近,正在抢粮吃饭。 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这个消息很快引起了学校师生的恐慌,毛泽东分析了溃兵的情况,认为他们又饥又累,如同惊弓之鸟,并且并不知道桂系军队没有进入长沙的情况,可以设计将他们赶走。 他立即组织学校200名志愿的学生,手持平时训练用的木头枪,又找了一些当地警察手持真枪,埋伏在学校后面的妙高峰上。 溃兵在暮色中到达了这一带,当距离不远时,毛泽东让警察开枪示警,并让学生军燃放鞭炮,同时齐声呼喊:“傅良佐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没事!”。 但是溃兵没有抵抗,但也没有缴枪。毛泽东派人前去交涉,把溃兵三四千人全部引到一师前坪,毛泽东喝令他们放下武器,向后退几十步,组织学生把枪支搬进校礼堂。 第二天,毛泽东向商会借得现金,每个溃兵发四元钱,将他们遣散。一个全副武装的北洋军混成旅,就这样被解决了。 事后学校沸腾了,师生都赞叹毛泽东胆大过人,还有同学不解地询问他,万一溃兵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给对方详细分析了敌人的心理,断定对方一定会胆怯。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体现出他的军事天赋。 真正施展军事才能,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在井冈山期间创建根据地时期。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的茨坪以后,发动当地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当时最早的武装力量不足千人,后来朱毛会师后成立了红4军,也不过三千人。但是附近两省的国民党武装力量异常强大,他们常常联合进缴红军。 其实,不要说毛泽东当时没有看过《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就是看了,当时全世界的军事著作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他们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全世界从孙子到克劳塞维茨,从马克思到列宁、斯大林,没有任何先例,更不可能有什么现成的答案。 一切,都要靠在实践中自己摸索学习。 但是,毛泽东对于打仗的经验,同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了别人的启发,但,他把这种启发又发挥到了更高的高度。 毛泽东刚上井冈山时,就听说过一个叫朱孔阳的聋子,在井冈山当了几十年的“山大王”,官府一直在抓他但就是抓不到。 这个聋子利用井冈山山高路险、悬崖林立、树密林深、气候多变、云山雾罩的特点,一直与官兵周旋。 官兵一进山,他就满山兜圈子,官兵到这里,他就跑到那里,你追到那里,他又跑回这里,总之,官兵就是抓不住他。 朱聋子总结的基本经验就是:在井冈山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 毛泽东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打圈,是为了避实就虚,摆脱敌人的追击,打仗,是为了消灭敌人,战胜敌人。 掌握了这两个基本点,就产生了毛泽东独有的军事战术理念,后来,他带领着红军一直能够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粉碎国民党的多次围剿,包括长征中带领着红军多次逢凶化吉,核心,都是运用了这一主导思想。 包括后来中共军队打仗的精髓,让敌军发现即被包围,也是这一宗旨长期实践中升华出的精华。 毛泽东自己曾经说过,四渡赤水,是他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就是把“打圈”运用到极致的典范。 把国民党的重兵集团吸引到了错误的方向,让其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出敌不意又杀个回马枪,向反方向冲出包围,随后,再趁你不备咬你一口。 有了主导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就是越使用越娴熟,越磨炼越有经验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人,学会了走,逐渐就能会跑。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其实揭示出的是人学习最正确的方法。 所有实践类、行动类的学习,都要以实践为先导,在做的过程中学习。而从书本上的学习放在之后,当一个人没有实际经验和认知的时候,即使看书,也不会真懂,即使懂,也不会去运用。 所以,毛泽东在到达陕北后研读《孙子兵法》,正好是最佳的时机,一个同样有了实践真知的人,去看另外一个实践真知者的文字,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和理解,同时也更加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毛泽东后来有一句名言,说的其实就是学习方法: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才华为何超过了很多科班出身军事将领的真正原因。当有人后来询问毛泽东从哪学会的军事时,他的回答也是和上面所述相同。 他说,我之前没学过军事,也没想过要去打仗,后来上了井冈山,打了一个小胜仗,后来又打了两个大败仗,我们后来总结经验,才有了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 书本,最主要带给人的是知识,诸如,你看一本讲股票机理的书,或者是看一本讲印刷原理的书,你会受益良多,而受益的,都是知识部分。 人类的社会实践,也少不了知识。 但是,作为行动实践类的书,还是要在实践之后去看为宜,因为实践,需要的是自身的软性实力,他是心的综合能力的表现,心只有在实践中、思考中,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这也是有的人会做不会说的原因! 看书,达不到这个目的,反而让人容易丧失自己的能力,书本,往往教给受众的都是脱离了很多因素的单一法则,但是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是多种复杂因素混杂的情况,需要自身的抉择。 这就是教条主义者往往照搬用不上或者分不清主次的原因。 毛泽东军事能力的这段学习历史,给读者带来的经验,就是实践是最佳的学习方法的道理! 唯有做做做,才能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娴熟,越来越成功。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照片图片视频集》